第3章 栓著狐狸可逮魚(1 / 1)

皇帝身子大安已經有幾天了,期間胤禛借故發作了倚老賣老的李熙之子,老糊塗李熙仗著自己從小侍奉大行皇帝,居官為人絲毫不知檢省,大字不識幾個,卻善到處鑽營,與人講什麼:“八貝勒最爽利的,能挾住人。”如今新君登基,居然還敢請托打點以求保住富貴。李熙已經年老昏庸,無力負罪之徒,但他欠國庫的銀子可得緊要還上,皇帝便下旨鎖拿了李熙之子,警示其他蠢蠢欲動的官員莫有二心,當小心揣摩上意,忠孝事君方為上舉。

這日胤禛由皇考梓宮謁靈完畢,看梓宮守衛森嚴秩序井然,內心安慰,賞梓宮守衛人各銀三十兩。又有事典禮官請旨問,近日天冷降雪,聖祖梓宮挽聯已見汙跡,應更換新條幅。皇帝思及此乃胤禩任內事,卻不見胤禩過來奏請,就對近幾天影子都尋不著的廉親王越發嫌棄。

胤禛這幾天腦海中上一世的事情越發清晰,雖然仍有迷茫感覺,但卻知道並非莊周夢蝶。最開始幾件事相合下來,令皇帝又驚又怒,隻想下坑子將胤禩治死以除後患,但經過這些日的考量,胤禛方覺得此舉乃是下下策。胤禛四十五歲登基為帝,認人知事不在話下,政令施行早已爛熟於心。康熙盛世六十年,若說胤禛不想效仿皇考為千古令主,那他真不如做個富貴閑人來的舒服。位尊九五,誰沒有暢想天地,誰不願筆畫江山。皇帝知曉此刻朝廷弊病,務要痛陳斧鑿方可刷新,胤禛雖然喜愛持齋茹素,但刮起血雨腥風他也絕不手軟。隻是兄弟殞命,罵名實難托辭。縱有千樣功績利國利民,也不免一個暴君注腳。如今自己竟能大夢回生-----這豈不是天憐自己辛勞,再給自己扭轉乾坤的機會。

皇帝這些天將此事仔細琢磨,一邊慶幸自己回來的時候好,省卻奪嫡心機,一邊思量如何對待胤禩一黨。胤禛也愁,都是血肉至親,有多少仇,上一世竟到了“必見殺而後已”的地步,老八上一世步步相逼,可不就是為了扣自己一個弑親的汙名。都說自己狠心,老八又可有一絲退讓了。胤禩待人親賢,並不因某人是皇帝親僚即猜忌擠兌,為此,皇帝沒少提防,就擔心自己人被老八攏了去。這樣耐心肯容人的胤禩,待自己卻從來沒有一絲的真心親近。胤禛不懂,想自己即位不過幾天,登基大典都未舉行,便優封胤禩為親王,這邊還做著君明臣賢,兄友弟恭的美夢,卻被胤禩一句:“好個屁,腦袋什麼時候要掉都不知道。”的冷水澆了個透心涼。就是現在想到此事,皇帝都恨得想咬斷牙根兒。胤禛為人高傲,從不肯向人示弱,此事隻被皇帝暗暗記在心裏,時日久了,自然更易生嫌隙。又胤禩嗣後事事敷衍,多次令皇帝難堪無奈,老九十四又在一邊推波助瀾挑撥離間,可不就走到了死局。

“如若這一世還是相殺至底,豈不是又遂了老八心意,老八隻管自己恣意暢快,哪理為君之難!”胤禛又想自己這一世可算是手握先機,若還不能恩威並重,分一而治讓胤禩自散己黨,心悅誠服事君事兄,那可白費了大行皇帝幾十年的苦心栽培了。思及此處,胤禛望轉頭望向轎外堆砌的積雪,此時皇帝鑾輿正慢慢往乾清宮行去,皇帝雖起了柔化示恩的意頭,但並不心有成竹。胤禩與自己杯葛甚深,上一世裏老八之所以可以隱忍幾年暫時對自己低頭,隻為了老九等人故,其間絕無對胤禛容讓的意思。那幾年自己對胤禩放水也不算少了,胤禩卻是越到窄路越要頭撞南牆。如今老八下一步的舉動盡在掌握,絕不怕他鬧出天去。若能收為己用最好,如若不行……皇帝手中把玩著一根茶葉棍兒,明路難行,暗路好走而已。胤禛隻用指甲一碾,不管如何,是要上天摘星還是深沉海底,總歸要做出個君臣共弼的樣子來不是,先把胤禩敲打個夠,再看他如何行事。

皇帝回到乾清宮,便翻起了折子,果然看到自己想要找的一封----卻是理藩院遞進來的《嘉祝青海台吉後嗣》一折,算不得什麼大事,隻是青海台吉阿旺吹木皮爾的寡妻賴紮爾在康熙末年對藏戰役中曾提供給朝廷牛馬,如今大行皇帝薨逝,寡婦寫了折子來為幼子車淩冬羅布請封的。此事本是諸王大臣會同議奏,因著胤禩監管理藩院,所以廉王才在折子上帶頭具名。當時胤禛並未對此多加留意,酌情封了東羅布為貝勒即算完了。不想後來此事傳到科爾沁,蒙古的台吉便坐不住了,紛紛帶了子女趕赴帝都謁靈。胤禩並非不懂斡旋之人,卻將蒙古的台吉一咕嚕全在關口外不許他們入關。台吉們沒吃到好處豈肯幹休,捶胸頓足哭天搶地一番,刻薄冷淡的罵名自然又是皇帝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