式中I為綜合承載率,為單因素承載率,為相應的權重。
2、矢量法
把承載力作為n維空間的一個矢量,不同主要因素的承載力分別確定了一個維度上的值。這種矢量表達法便於在不同地區間的不同條件下的進行承載力的比較。
3、差值法
分別計算研究區域各種資源與當前對各種資源需求量之間的差值,或者生態環境質量與當前需求的生態環境質量的差值。如果差值小於零,表明處於超載狀態,如果差值大於零則處於為超載狀態。這種方法另外需要構建指標體係去核算上述兩個指標。
4、狀態空間法
由各種因素的承載力指標共同構建起一個三維空間,空間的三個坐標軸分別代表人口、旅遊活動和資源環境,空間中的點代表各種承載狀態點,這些點共同構成一個承載曲麵。在這個空間上,曲麵內部的點是低於承載狀態的情況,曲麵外的點表明處於超載狀態。
(三)常用的環境容量估算方法
常用的環境容量估算方法做了簡化處理,通常將研究區域劃分成不同性質的空間,同時對這些性質的空間分別製定出“基本空間標準”,再根據旅遊活動性質、空間幾何特征和開放時間等因素綜合確定合理的遊客容量。
1、選取基本空間標準
基本空間標準是單位利用者占用的最小空間規模或設施量。基本空間標準與不同群體對擁擠的感知程度、管理技術水平和技巧等因素有關。對一定範圍的遊人容量,應綜合分析並滿足該地區的生態允許標準、遊覽心理標準、功能技術標準等因素而確定。通常采用的基本空間標準有國家標準、經驗標準兩種。
國家標準如中國的《風景名勝區規劃規範》(GB50298—1999),該標準提出遊人容量計算宜采用下列指標:用線路法計算遊人所占平均道路麵積,指標為5~10㎡/人;用麵積法計算每個遊人所占平均遊覽麵積,其指標為:主要景點:50~100㎡/人(景點麵積);一般景點:100~400㎡/人(景點麵積);浴場海域:10~20㎡/人(海拔0~-2m以內水麵);浴場沙灘:5~10㎡/人(海拔0~+2m以內水麵)。
經驗標準為規劃者經驗標準和借鑒經驗標準兩類。旅遊區規劃者或管理部門在長期的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在確定基本空間標準時可以根據經驗來決定。如,我國傳統的經驗是:城市園林旅遊區每位遊人所需要的最佳活動麵積為14㎡;自然風景旅遊區每位遊人所需的最佳活動麵積為20㎡;每人需要0.2㎡商場麵積,每個床位需1.2輛小車的停車空間,每公頃停車場25輛等等。此外,還可以借助其他地區或國家的一些經驗指標。如我國古典園林,以每人20㎡左右為宜(北京市園林局);山嶽型旅遊勝地中的觀景點,遊人的人均占用麵積應達8㎡(湖南南嶽管理局);風景旅遊城市的自然風景公園,人均遊覽麵積應達60㎡(譚元星,廣西桂林市計委);有學者對我國海水浴場(分一般公共浴場和專用浴場)設施提出基本空間標準建議值域。也可借鑒國外空間指標,如日本的旅遊場所空間標準。
2、計算方法
具體可采用線路法、卡口法、麵積法、綜合平衡法等進行測算,遊人容量應由一次性遊人容量、日遊人容量、年遊人容量三個層次表示。一次性遊人容量(亦稱瞬時容量),單位以“人/次”表示;日遊人容量,單位以“人次/日”表示;年遊人容量,單位以“人次/年”表示。關係如下:
日遊人容量=瞬時遊人容量×日開放時間/人均周轉時間
年遊人容量=日遊人容量×每年開放天數
(1)線路法
用線路法來測定遊人容量,遊人容量取決於遊人容量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V=S/r·T/t
式中:V——日遊人容量;S——遊覽道路總麵積;r——基本空間標準;T——旅遊區日開放時間;t——人均周轉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