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按照旅遊目的地構成形態不同,劃分為板塊型目的地和點線型目的地。
板塊性旅遊目的地是旅遊吸引物相對集中在某一個特定區域內,所有的旅遊活動都是以該區域的服務設施和旅遊服務體係為依托,並以這個核心區域為中心向周邊輻射進行旅遊消費活動。板塊性旅遊目的地通常以一個主要旅遊城市為中心,並依托現代化交通建立起來的。度假旅遊地和專項旅遊地一般都屬於板塊性旅遊目的地。點線性旅遊目的地是旅遊吸引物分散於一個較大的地理空間區域內。在不同的空間點上各個吸引物之間的吸引力是相對均衡,沒有明顯的中心吸引點。它是通過一定的交通方式和組織將這些空間點上的吸引物以旅遊線路的形式結合在一起,旅遊者在某一空間、點停留的時間較少。交通方式與組織體係是點線性旅遊目的地形成的主要條件。許多觀光旅遊項目是圍繞旅遊線路組織旅遊活動的,屬於點線狀旅遊目的地的範疇。
(五)按照旅遊目的地主要功能與用途的不同,劃分為經濟開發型旅遊目的地與資源保護型旅遊目的地。經濟開發型旅遊目的地以盈利為主要目的,例如主題公園、旅遊度假區等,目的地內一般沒有特殊遺產資源,更多人工痕跡。資源保護型旅遊目的地往往是以公共資源為依托的,目的地資源的社會文化與環境價值往往超過經濟價值,目的地資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例如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自然保護區、曆史文物保護單位等。
(六)按照開發時間和發展程度不同,劃分為傳統旅遊目的地和新興旅遊目的地。崔鳳軍(2002)將我國傳統旅遊目的地與新興旅遊目的地的界線劃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從發展曆史看,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西安、桂林等城市是比較典型的傳統旅遊城市,這些城市目前依然是中國旅遊的重心和旅遊“熱點”城市;三亞、珠海、海口、北海、延邊、威海、麗江等城市作為旅遊目的地的發展曆史則比較短,是典型的新興旅遊目的地。這些旅遊目的地的發展一般都遵循旅遊目的地生命周期曲線的規律,需要不斷的創新和發展。
(七)按照旅遊目的地的構成特征不同,分為旅遊城市與旅遊景區點。
城市型傳統旅遊目的地,是以整個城市作為吸引物的傳統旅遊目的地,其中的景點隻是作為城市旅遊感知形象的一個重要因素,如北京、西安、蘇州、南京、昆明等城市就包含了多個旅遊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