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3 旅遊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創新1(2 / 2)

第三,要充分認識各個層級教育培養目標的差異。目前,我國的旅遊教育主要包括中等旅遊職業教育和高等旅遊教育,其中,高等旅遊教育又包括4個層級:大專、高職層次約占我國高等旅遊教育60%的份額,本科層次約占35%的份額,碩士生約占4%的份額,博士生約占1%的份額。不同的旅遊教育層級,培養目標必須清晰。李丹認為中專教育培養的主要是基層服務人員。大專教育主要培養的是旅遊企業的中低層管理人員和一線的操作人員。本科教育主要培養的是旅遊企業的各級管理人員。碩士、博士教育主要培養的是全國各級旅遊行政管理部門、旅遊企業高級管理人員以及旅遊高、中等教育單位教育者。毛峰認為,大專層次可定位為培養高級技能人才和初中級管理人才,普通院校的本科層次應定位為培養專業性較強、職業素養較高、職業技能過硬的應用型中高級管理人才,重點院校的本科層次應該定位為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應用、高素質”的中高級管理人才,研究生層次則要定位為培養學術研究型人才和職業高級管理人才。

(二)課程體係創新

傳統高等教育培養模式下的課程體係采取公共課、專業基礎課和專業主幹課的三段式,它是根據各專業知識結構的要求設置課程,追求課程的完整性。而今,“從盡量涵蓋到針對性,根據專業方向細化課程體係”是學者們普遍認同的思路。劉錦雲等指出應改革傳統的以知識教育為主的課程體係,按照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要求,構建以“通識教育課程→學科教育課程→專業教育課程→專業方向教育課程”為框架的課程體係。王豔平在比較了中日旅遊教育現狀後提出應著眼於本地區細化的旅遊就業市場設計課程體係。薑運生指出可以借鑒國外的做法,如英國旅遊教育在課程體係上一直把旅遊教育和旅館與餐飲教育分開設立,兩者兼而有之的較少。澳大利亞大學把旅遊教育分為“旅遊接待”專業與“普通旅遊”專業,從而使課程體係更有針對性,改變以往課程覆蓋麵過廣,盲目的盡量涵蓋的方式。

(三)教學手段和方法的創新。

由“應試型教學”轉變到“啟發式教學”,實現“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是學者們的共識,情景體驗法、專題研究法、角色扮演法、現場模擬法、電化視聽法、案例分析法也是研究者們認同的方法,其中以案例分析法和情景體驗法最受教育者和研究者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