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提高學生對旅遊管理專業的認可度。學生之所以對專業的認可度低,主要是因為課程和教學內容的設置並沒有滿足學生對知識的需求,讓學生感覺沒有充分的知識和能力積澱使得自己能夠在本行業就業,而且目前旅遊行業就業形勢低迷的現象也讓學生對所學專業失去了信心。這樣也更加堅定了學生跨行業就業的想法,從而對專業的認可度形成了更加消極的影響。因此,我們認為要對課程進行合理化設置,在緊密結合行業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還應該根據學生的需求開設一些必要的選修課。理論課不應僅局限於旅遊基礎課程,而應當引入更多的能夠培養學生能力的課程。實踐課程也是旅遊管理專業課程設置的重要部分。借鑒“洛桑模式”,可以嚐試把實踐教學分為課堂實驗、專業實習和畢業實習三個環節,讓學生在實踐中盡快掌握基層服務技能,培養職業意識,熟悉行業環境,從而為將來步入工作崗位奠定良好的基礎。
第四,采取女性產業領袖的培養方式。針對目前旅遊高校女生比例遠高於男生比例的現狀,鑒於旅遊行業的行業特征及管理領域出現的女性化傾向的現實情況,加上女性天生具有的善於溝通、較強的服務意識和親和力、樂於奉獻的精神,我們可以嚐試構建女性產業領袖的培養模式和機製,這也是順應旅遊行業出現的越來越明顯的性別差異傾向及職業特點所做出的戰略選擇。通過樹立行業領袖偶像不失為一個好的途徑。
第五,強化實踐,產學聯盟。基於產業的實際需求,實踐性教學已經成為旅遊管理專業教學過程中不可缺少的環節。針對我國大多數旅遊專業教師沒有企業實戰經驗的現狀,采取請進企業的戰略是一種彌補實踐教學缺位的方法。首先,通過校企結合,可以引進在企業擔任過職務的管理者來校授課,他們能夠把旅遊行業的新動態、新問題、新案例帶進課堂,引進實踐性案例教學,增強講課的實用性。.其次,與企業聯合可以引進教學基地。企業可以為學生提供真實的教學環境作為為學生提供實踐教學的場所。親臨現場的學習體驗,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了產業發展中存在的現實問題,從而培養了他們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再次,企業還能為學生提供實習基地。學校可以與企業一同製定規範的實習計劃,既鍛煉了學生的實踐能力,也為企業帶去了效益,達到企業和學校的雙贏。
第六,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首先,在師資上確保與國際接軌。旅遊師資是進行旅遊教育的主體,隻有師資建設與國際接軌,才能保證旅遊教育事業的發展壯大。學校應該花大力氣創造條件,為教師提供赴國外考察、培訓、實習、進修等交流項目的機會,為提高教學水平提供保障。其次,給學生提供參與國際交流學習的機會也是衡量教育國際化的一個指標。參與國際交流學習對於提高學生的素質和國際化水平具有顯著的作用。在交流過程中,一方麵學生有機會聆聽和學習國外的先進理念和觀點,更重要的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同樣,實習也是檢驗學生所學知識的標準,國際化的實習可以提供增強學生國際化競爭力的平台。
參考文獻
[1]汪劍明.麵對旅遊企業人才“饑渴”高等院校何去何從[N].中國旅遊報,2004,(5):21.
[2]盧愛華,周利豐.論我國旅遊管理專業本科生與飯店行業之契合[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