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九、香格裏拉(2 / 3)

相傳湯東傑布活了一百二十五歲,一生中多數時間是遊方於藏區各地的高山峽穀中。因備受江河阻隔的困擾,他決心在藏區造鐵索橋造福於民。為快速募得造橋經費,湯東傑布創建了全藏區第一個藏戲班子,一麵演戲募款,一麵營造橋梁。

據說他一生造橋一百二十座,最後一座是橫跨大渡河兩岸的瀘定橋。據藏區藏民傳說,一個名叫嘎達的康巴漢子因為造這座橋出了名。傳說中嘎達將一根根又粗又重的鐵鏈夾在胳膊底下搭船過河,一口氣來回跑了十多趟,待他把最後一根送到對岸時,因勞累過度不幸身亡。據史料記載,這座因紅軍長征時在此搶渡大渡河而聞名的鐵索橋,修建於清代康熙四十五年(公元一七〇六年),比傳說中湯東傑布最晚的圓寂年份 ── 公元一四八六年,晚二百二十年;而其運送鐵鏈的實際情形,可能是借助藏區藏民慣用的過河溜索,從這頭送到那頭的。

在藏民心目中,曆史上的真實情形,遠不及想象中的虛構故事來得動人,來得真切,來得有道理。雖然學者已經考證瀘定橋並非湯東傑布建造,進而推斷嘎達乃子虛烏有,但這絲毫不影響藏區藏民對這位高僧大德的由衷尊崇,對這位康巴漢子的由衷敬佩。

藏民對藏戲的熱衷是無以複加的。舊時通常由地方土司或頭人出錢請戲班子,所以藏區有這樣一句諺語:“隻要一敲響藏戲鼓鈸,管家倉庫裏就不知道要少多少東西。”一旦得知某地有戲班子演戲,四鄰八鄉的人都會蜂擁而去。而對聽不懂藏戲的外地遊客來說,單看演員們的各式行頭,也會大飽眼福。

藏戲的戲衣行頭以藏族服裝為主,長袖、大襟、束腰、右衽長裙,並且色彩豔麗。藏民族厚道實在,不懂投機取巧,因此即便隻是演戲時用一回,其戲衣的衣料及做工也特別講究。一套傳統戲衣可能價值連城,舊時往往由土司、頭人或喇嘛寺院出錢置辦,戲班子在演出前把它借出來,演完了還回去。而縫製戲衣的裁縫,自然是本地最好的服裝工藝師。

其實藏區藏民不惟講究戲衣的精美華麗,他們對自己的衣服,尤其是穿出去跳舞的衣服及服飾,也相當在意。一件衣服上鑲有豹皮、虎皮或水獺皮,或者一把刀鞘上鑲有鱷魚皮,在這藏區不足為奇。因此有人說,藏民全家最值錢的家當,都穿戴在身上。

現代時尚正大力推崇波西米亞風格,其服裝特點是,鬆鬆垮垮、層層疊疊、披披掛掛;其具體表現是,使用粗獷的厚重麵料,拚貼塊狀的本色獸皮,長裙打滿粗褶細褶,身上掛滿流蘇珠串;其追求目標是,最大限度地拷貝草原牧人的流浪風格,甚至不惜在短期旅行中主動承受苦難,給人以硬朗柔美、超然飄逸的感覺。據此我們發覺,我們現在所講的藏區藏民,尤其是康區藏民,就是純粹的波西米亞,天生的波西米亞。跟康區藏民的質樸自然相比,那些都市波西米亞人不免顯得造作、刻意,甚至有點兒嘩眾取寵,盡管其本意並非如此。

康巴男人大多結辮盤發,發辮上係紅絲帶垂於額邊,以此傳承古代武士之遺風,人稱英雄結。盛裝時他們腰挎長短藏刀,佩掛各式護身盒、火鐮盒,臉膛烏亮,目光炯炯,凜然不可冒犯。

康巴女人的傳統發式,是將一頭長發編成數十根,乃至上百根細辮子,並將珊瑚石、綠鬆石、貓眼石等飾物直接係在辮子上。藏區諸多寶石類飾物中,當數九眼珠最為貴重。女人打趣時說嫁一個有九眼珠的男人,意思就是找特別有錢的。時至今日,全藏區惟有康巴女人不怕露富,敢將九眼珠係在辮子上出門逛街。

學者稱九眼珠為瑟珠,它是天然瑪瑙的刻蝕製品。據研究過大量瑟珠樣品的學者分類,就時間而言,現存瑟珠分早期、中期、晚期三類,其時間跨度在公元前兩千年至公元一千年之間;更細致的界定是,起自公元前兩千七百年,終至公元六百四十二年。

早期瑟珠主要是在美索不達米亞考古遺址中發現的,中期瑟珠主要是在印度考古遺址中發現的,晚期瑟珠的製作中心在伊朗,即古波斯地區。隨著古波斯薩珊王朝於公元六四二年消亡,這種奇特的蝕刻技術也突然絕跡。其後盡管有個別伊朗人或巴基斯坦人聲稱他們擁有這種技術,但其影響極其微弱,幾可忽略不計。

曆史上中國藏區雖然不是瑟珠的製造地,但始終是全球最大的瑟珠消費市場。《格薩爾王傳》中,格薩爾王搶奪大食國的財寶清單裏就有瑟珠,而大食國就是古藏人眼裏的古波斯。不但認為瑟珠漂亮好看,而且認為它具有消災除禍的魔力,這是藏民自古至今視瑟珠為無上至寶的原因所在。被佩戴的瑟珠一旦意外破損,就認為這粒珠子在抵禦邪氣侵襲的過程中,已經為主人竭盡全力。藏醫藥是完全獨立於中醫、西醫之外的藏區本土醫學,將磨碎的瑟珠與某幾種草藥混合製成藥丸,據說是治療癲癇病的著名藏藥。

因此,瑟珠收藏家惟有來藏區,才有更多的機會看到瑟珠真品。瑟珠的圖案多數像動物眼睛,如果這種圖案多達九個,就被稱為九眼瑟珠,俗稱九眼珠。一粒品相上乘的九眼瑟珠,在國際拍賣市場上的起拍價可高達一萬美金。不過在藏區藏民看來,十全十美的瑟珠是不存在的,每一粒上都有這樣或那樣的缺陷,因為它們是被天神在天上用過的,是不好了給扔下來的。

另一個說法是,古代有一座名叫茹多克的大山,在那裏,瑟珠一度像流水一樣從山上流下來,後來因為來了一個巫婆,拿邪惡的眼睛看著流瑟珠的那個洞口,結果瑟珠斷流,沒了來源。

學者的考證結果,自然跟這些民間傳說大相徑庭。學者認為,製作瑟珠是將瑪瑙表麵按不同圖形噴強堿蝕刻,使噴有強堿的地方變成永不褪色的純白;奇怪的是,這種白顏色會滲透到瑪瑙珠子的最裏麵,而其表層卻無絲毫損傷痕跡。

藏區本土本教崇拜雪山神靈,所以藏民對白顏色情有獨鍾。在藏民眼裏,白色是純潔、吉祥、慈悲、平和的象征,藏民在強調自己誠實可信時,通常這樣表白:“我的心是白色的。”若對客人表達自己的敬意,也往往捧出雪白的哈達,真誠而又隆重。

由是之故,藏式民居的外牆塗料也是白顏色。講究的人家通常一年刷一次牆,時間定在藏曆九月二十二日,降神節那天。據說佛祖釋迦牟尼在探望過他母親之後,會在那一天來人間視察一番。在藏民看來,把房子刷白了,佛祖見了一定心裏高興。

藏式民居多數是平頂,將屋頂的泥土夯平夯實,藏語稱打阿嘎。打阿嘎的時候,男人女人圍成一個圓圈,一麵踩土一麵唱歌,可謂桃源洞天,其樂融融;倘若是給喇嘛寺院打阿嘎,更兼有莊嚴神聖之意,其情其景,感人至深。

康巴地區的民居屋頂,除擋風遮雨外,還有其他三種功能:一是曬青稞,二是煨桑煙,三是插風馬旗。插五色風馬旗的牆垛被稱為蘇覺,但有時也在蘇覺上插掛樹枝或月形長矛,使其直指白雲,天人呼應。

有些民居在屋頂上擱白石頭,一個角擱一個,大小相等,赫然醒目;也有的把這種石頭擱在門框上方,不然掛一具白淨的犛牛頭骨或山羊頭骨;也有的在門楣上或牆麵上畫牛頭或蠍子圖案,或者畫“雍仲”標記;如此種種,均表示房屋主人的奇特信仰。

雍仲標記的圖案是“卍”字,漢語稱其為萬字符。年代最早的雍仲圖案,出現在阿裏日土縣境內的日土岩畫中,有數千年之久。據學者考證,古藏區的雍仲標記是太陽及太陽光的抽象圖案,後為本教所用,以此表達永恒、堅固、避邪之意。佛教傳入藏區後,又為藏傳佛教所用,進而有吉祥、如意、喜慶之意。

雍仲標記不惟出現在中國藏區,不但離藏區較近的印度有,而且離藏區較遠的北歐也有。北歐古代騎士將“卍”字符號刻在護盾上,表示持盾者受托爾雷神的護佑。在北歐神話中,托爾是一位心地善良但脾氣暴躁的紅發雷神。他肩扛鐵錘,威武勇敢,既庇護海盜,也庇護百姓,深得底層民眾愛戴。托爾的鐵錘標誌就是“卍”字符號,據說這把鐵錘曾經被一個巨人偷走,托爾化裝成巨人的新娘,不但取回了自己的武器,而且殺了那個巨人。據說托爾殺巨人是在星期四下手的,英語“Thursday(星期四)”的詞源,就是Thor‘s day(托爾的日子)這個著名西方典故。

基督教強勢滲入北歐後,北歐民間隻是把托爾的鐵錘標誌改成了十字架符號,暗中依舊膜拜托爾的無敵神力,甚至編出“紅發托爾對抗白袍基督(‘Red Thor’against the ‘White Christ’)”的故事,抒發懷舊情緒。後來,直到二次大戰時期,德國納粹廣泛標示“卍”字符號,以此張揚托爾雷神的男性氣概,激發納粹軍人的作戰勇氣,如納粹首腦希特勒所說,“我們從‘卍’字上看到了為雅利安人勝利而奮鬥的使命”,這時這個民間符號,才染上邪惡色調。

納粹標誌通常是左旋雍仲,即左旋“卐”字;藏傳佛教的通常是右旋雍仲,即右旋“卍”字。學者認為,若站在相反的位置觀看太陽運行,那麼雍仲的旋轉方向也會反過來,所以藏區寺院的法台桌帷上,可能會同時出現左旋雍仲和右旋雍仲。就宗教含義而言,這兩者並無本質區別,若畫在藏房外牆上,一樣征兆祥瑞,一樣避邪祛害。

康區牧人的流動帳篷,就不如農莊房屋那麼講究了。因為其圍氈材料一般使用廉價的黑犛牛毛,所以通常是黑顏色;其外形或呈正方形,或呈蚌殼形,也不像蒙古人的圓帳篷那樣中規中矩。但每逢傳統節日,空曠荒涼的康區草原會突然搭起一座五彩繽紛的帳篷街市,這時候,外地遊客才有眼福看到康區帳篷的千姿百態。

有人認為,藏傳佛教的出世主義與及時行樂的現實主義,在康區互為消長,甚至並行不悖。他們吃驚地發現,康區藏民既能忍受苦難,苦修密法,也能得樂且樂,盡情享受。天性樂觀的藏民族有這樣一句諺語:“針能過得去,線也能過得去。”因此他們不會動不動就愁眉苦臉,更不會輕易放棄每一個玩耍機會。

康區藏民最要緊的三件事情是:喝茶,念經,耍壩子。這裏所謂的耍壩子,藏語稱薩列,即成群結隊地跑到地勢開闊、鮮花盛開的草壩上,搭起一座座繪有各種吉祥圖案的度假帳篷盡情玩耍。其帳篷的圖案以吉祥結、蓮花、寶傘、海螺、金輪、金幢、寶瓶、金魚最為著名,人稱八瑞相或藏八仙。這種帳篷通常用藏民喜歡的白色麵料,除主題圖案外,其裙擺往往鑲以藍色或黑色寬邊,色彩鮮豔,斑斕絢麗。

康區藏民耍壩子主要以喝酒、跳舞、對歌、猜謎、賽馬為主。全家人帶上鍋碗瓢盆、美酒佳肴,或者騎馬,或者步行,於草壩上搭帳篷、鋪卡墊,而草壩間或有溫泉,或有溪水,一派迷人的香格裏拉景象。

康區別具一格的冶遊節目是打烏嗒。烏嗒是用羊毛和牛皮製作的一種投石器。漂亮的烏嗒編織講究,圖案別致,不但是可供把玩的工藝品,而且是攻防兩便的民間武器;《聖經》故事中,牧羊少年大衛就是拿它擊倒非利士巨人哥利亞的。在牧區,烏嗒的主要功能是驅趕頭羊或威嚇野獸。

舉行烏嗒比賽時,各選手於草地上站橫隊威風凜凜。輪到某選手上場時,某選手便大步走出隊列,於眾目睽睽下不慌不忙地將河灘石夾入烏嗒中,抓繩梢在頭頂呼呼旋轉數圈,一鬆手河灘石擊中遠處的靶子,觀眾驟然歡聲雷動,該選手亦不免喜形於色,得意洋洋。

藏傳佛教格魯派祖師宗喀巴圓寂於藏曆十月二十五日,這天夜晚是康巴人一年中最興奮的一個狂歡之夜。俟夜幕落定,家家戶戶點燃油燈,屋簷下、窗台前、房頂上,到處燈光閃爍,而各寺院更是燈火輝煌,蔚為大觀,故取名為燃燈節,藏語稱安曲。依昌都習俗,每家每戶點八十盞燈才夠數;而康定人則掏空圓根自製油燈,故稱其為圓根燈,進而稱當晚的燈會為圓根燈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