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六、三位一體(3 / 3)

意密主要是沉思默想。密宗要求修行者以念止念,身空心空,惟有這樣,本尊神靈才能自虛空中自然流入修行者的體內,這就是所謂的“入我”;假如凝神觀想的刹那間,融合於宇宙虛空,即天人合一,這就是所謂的“我入”。起初是觀想上師,然後是觀想本尊,最後進入超然物外的神秘境界,即所謂的“入定”。

雖然密宗的修行方法因教派不同而名目繁多,但其最終目的完全一致,都以入定為最高法門和最高境界。閉關修行是密宗最嚴格的一種修行方法。修行者數月或數年獨自呆在小屋裏或山洞裏,食物和水由滑槽定期送入,閉關修行時不見任何人。噶舉教派第二代祖師米拉日巴在山洞裏裸體修行時骨瘦如柴,全身發綠。他情願拾野菜充饑,也不肯花時間化緣,生怕馳心旁騖,入不了定。在藏傳佛教中,米拉日巴是功德圓滿的大成就者。

不過並非每個修行者都能功德圓滿。藏區有一則禪學味很重的寓言故事。據說從前有個僧人在山洞裏修行。有一天,他看到對麵山上有個獵人在打獵。那獵人走路不當心,突然從懸崖上掉了下去。結果奇跡發生了,當獵人快要掉到穀底的那一瞬間,被一道彩虹給接住了。僧人感到驚奇,他心想,打獵殺生的都能如此死裏逃生,那麼我,一個閉關修行的,更應該受神靈保佑。可惜他跳下懸崖時,沒彩虹接他,結果摔死在山穀裏。

藏傳佛教各個教派大都顯密同修,先顯後密,因此幾乎每個寺院都有“女子不得入內”的密宗殿。但令人百思不解的是,密宗殿內常供奉男女裸體合抱的歡喜佛,藏語稱其為“雅雍”。

康區的山川特點是大起大伏,康區的文人景觀亦驚世駭俗。康區甘孜道孚縣境內有一所寧瑪寺廟。在藏語中,寧瑪是古舊的意思,意指寧瑪教派遵從前弘期所傳的密宗,亦稱舊密法。寧瑪僧人戴紅帽子,故俗稱紅教。就在道孚那所紅教寺廟的密宗殿裏,供奉著一百零八尊神態各異,大小不同的歡喜佛,其規模之大,形態之奇,舉世罕見。

歡喜佛隻有密宗才有。據密宗講,歡喜佛中的那個男性菩薩名叫毗那夜迦,從前是印度一個信仰婆羅門教的殘暴國王。見這個國王常無端誅戮佛教信徒,佛陀釋迦牟尼派觀世音下來處理這件事。觀世音菩薩化身為一個漂亮女子與國王雲雨交合,結果國王因貪戀女色而皈依佛教,最終成了佛教信徒所崇奉的金剛主尊。歡喜佛之“歡喜”二字,是指佛或菩薩以大無畏的氣概降服異教徒而令人歡心雀躍,不是因性事而快樂的那種世俗歡喜。

在密宗看來,在密宗殿裏供奉歡喜佛,是叫修行者多見少怪,以欲製欲,並非鼓勵世俗性事。在諸多密法修行中,據說就有男女合修之法。因為這是密宗密傳,其詳情外人不得而知。據說男女合修有嚴格限製:一是男女合修者不追求性交快感,二是男女修行功力相當,三是不得有第三者介入,四是謹從上師指導。由此看來,其難度比獨自閉關大得多。

藏傳密宗的奇妙超然,是東方智慧的出色表現。佛教戒殺,藏傳密宗卻大力讚揚白季多吉射殺國王之舉;佛教戒色,藏傳密宗卻虔誠供奉男女交合的歡喜佛。由此可見,藏傳密宗始終走在宗教意義上的懸崖峭壁邊緣,一不當心就要摔下去。大概康巴人走慣了橫斷山脈的懸崖峭壁,大概康巴人的個性不是循規蹈距而是勇於冒險,所以隻有康巴僧人才會別出心裁地設計出世界獨一無二的活佛轉世製度,所以藏傳密宗隻有在康巴地區死而複活,站穩腳跟。

在藏傳佛教中,拉隆?白季多吉能夠被人永久記憶的重要原因,不僅因為他射殺國王時義無反顧,而且因為羌姆舞蹈中的那個黑帽僧就指的是他。羌姆又叫寺院儺,也叫金剛舞。據說金剛舞的創始人,就是由印度來藏區傳教的密宗大師蓮花生。在我們看來,羌姆舞蹈的宗教目的,主要是普及佛教知識,強化佛教信仰。羌姆主要由寺廟僧人定期表演,藏民信徒駐足觀看,寓教於樂,老少鹹知。

大凡生機勃勃的宗教文化,總有兩個不同層麵上的人文景觀,一是陽春白雪式的高深莫測,二是下裏巴人式的通俗易懂。藏傳佛教的羌姆舞蹈,就是把宗教上的陽春白雪與下裏巴人出色地融為一體,使人心領神會,心照不宣。具體而言,羌姆中黑帽僧挑殺靈嘎的那場表演,並非僅僅再現白季多吉射殺朗達瑪的曆史情境,因為那個從三角木盒中挑出來的食品靈嘎,不但指朗達瑪那樣的宗教敵人,而且指人類的所有煩惱,甚至就指人本身。

這場藏戲神秘而又細膩。在藏民信徒看來,舞台中央的靈嘎,就像他們自己一樣本是活生生的生命,觀看生命由生至死,是藏區藏民接受死亡教育的傳統風俗。而羌姆中之所以出現各種恐怖麵具,其中有麵若土色的折嘎,有白發白須的紮西雪巴,有古埃及國王一樣凜然不可冒犯的溫巴,亦有幽靈一樣小臉長髯且男不男女不女的國王,不一而足,是要信徒在生前就能認識各種令人害怕的神佛鬼怪。

我國漢文化中所指的“民不畏死”,是指民眾在忍無可忍時,有勇氣不怕失去生命;而藏民的不怕死,視死如歸,是他們自小就認為人的死亡如同出生一樣,是生命中的一樁普通事件,他們隻是害怕在死後的那段時間裏,不要見到沒見過的神佛鬼怪給嚇破了膽。如果這時候慌了神,就可能掉入三惡趣地獄、餓鬼、牲畜中,進不了三善趣人界、天界及阿修羅界;就六道輪回而言,普通信徒通常喜歡再次轉世為人,千萬不要下地獄,不要當餓鬼,不要當牲畜。他們頻繁觀看密宗羌姆,甚至在羌姆高潮時與寺廟僧人一同起舞,甚至在結束時虔誠跪吻羌姆演員的衣角,其目的也是多見少怪,見怪不怪。

藏傳密宗把人死後的七七四十九天稱為中陰時期。據說密宗大師蓮花生曾寫過一本藏文著作《巴多脫卓》,寫完後把它埋在藏區某個地方,過了數百年給後人發現了,被稱為“伏藏”經書流傳於世。《巴多脫卓》的漢語意思是中陰得度,後經美國學者伊文思?溫茲博士譯為英文,一九二七年首次用英文出版於英國牛津大學,其英文書名是《 The Tibet Book of the Dead 》,即中外藏學界學者耳熟能詳的《西藏度亡經》。

西方近代著名心理學大師榮格先生,生前曾寫過一篇著名論文:《西藏度亡經》的心理學闡釋。他在這篇論文中寫道:“《西藏度亡經》或者稱為《中陰得度》,是一部關於死亡和瀕死指導的書……中陰導引的目的,是在呈現的機遇之上易出現誤見和迷茫,規範死者意識的關注點,向他解釋幻相每一個階段的本質。其經文是由喇嘛在葬儀現場誦讀的……由於本書深厚的仁愛慈悲和對人類心理秘密的較深入的洞察,對那些正在追求拓寬其生活知識的俗人來說,也有特別的吸引力。”

如榮格所說,《西藏度亡經》是由寺廟喇嘛在死者身旁誦念的。其首句是:“某某信徒,現在你的生命已經中斷,你所知道的死亡已經來臨……”喇嘛是低頭湊在死者耳邊說這些話的。通常是在死者呼出最後一口氣,但還沒最終斷氣時開口誦念,這情形似與基督教給死者作臨終祈禱相仿,但這兩者的宗教意義完全不同。佛教密宗是引導死者安度中陰時期,像小心攙著盲人的手,走過神鬼雜陳的陌生通道一樣富於人道關懷;而基督教是替死者向上帝懺悔罪惡,祈禱上帝原諒,像替代做錯了事的無知小孩,懇求懲罰者手下留情一樣卑謙討饒。

藏傳密宗有破瓦法禪坐修行,其目的是讓修行者的神識(靈魂)突然脫離肉身,在活著的時候就體驗死亡的感覺,待將來要死的時候能夠平安進入中陰,不走錯地方。據說修破瓦法首先要想到頭上有一尊阿彌陀佛,然後在意念中讓自己的神識(靈魂)從丹田經過胸部,從頭頂冒出去。其間的心醉神迷,是誦念密不外傳的成套咒語所致。

修破瓦法的閉關僧人常在半夜裏連續高喊“呸,呸!”這種奇怪聲音。據說這時候會響起另一種奇怪聲音,不少人認為這是閉關僧人頭上的天靈蓋,正在閉關房中翩翩起舞,落地有聲。

康區德格有這樣一個傳說。有一天,兩個調皮牧童看到班龍活佛朝他們走來。班龍活佛是專修破瓦法的,孩子想試試他的法力有多大。他們一個裝死躺在草地上,另一個哭著朝活佛跑來,求活佛救他的夥伴。活佛當即閉目念咒作法,結束前大喊一聲“呸!”才睜開眼睛。活佛對這男孩說:“好啦,沒事了。”男孩聽了心裏發笑,自以為騙了活佛自鳴得意。當他跑回去要告訴裝死的那個夥伴時,卻發覺他真的死了。

於是他趕緊去追活佛,追上後求活佛原諒。活佛見這男孩求得真誠懇切,於是再次閉目念咒作法,結束前大喊一聲“嘎!”待這男孩再次喊他的夥伴時,那夥伴站了起來,說他剛做了一個夢,去了一個好玩的地方。

另一種名叫轉世瑜伽的密宗修行,用的是另一套咒語。據說按這種方法修行成功,可於任何時候假借任何生物的屍身自由轉世,生死隨意,出入便當;其修行者大有自己給自己做主的豪邁氣概。

三位一體之說是基督教化繁為簡的一種神學智慧。而我們所認為的藏傳密宗的三位一體,如佛寶、法寶、僧寶三位一體,又如身密、口密、意密三位一體,還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三位一體,也同樣為了化繁為簡,既便於記憶,又便於理解。

注解

長慶唐蕃會盟碑:唐穆宗李恒長慶年間,吐蕃與唐朝互派專使,先後於長安和邏娑(即拉薩)會盟,最後於公元823年,用漢藏兩種文字刻成的石碑,又叫甥舅會盟碑。

業:佛教名詞,亦稱“羯磨”,梵語的音譯。意為造作,泛指一切身心活動。一般包括身、口、意三個方麵,故稱“三業”。業又分善、不善、非善非不善三種。佛教認為業發生後不會消除,將引起善惡等報應。這是佛教“因果報應”說的理論依據。

梵語的真言裏,有三個常見的字,即唵、啊、吽,代表身、口、心,其中的嗡象征身,啊象征口,吽象征心。

紮西德勒:吉祥如意

儺:古時驅逐疫鬼的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