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五、活佛轉世(3 / 3)

十八世紀末,十世紅帽活佛曲朱嘉措的同母異父兄長,六世班禪班丹益西赴京慶賀乾隆皇帝七十大壽時,不幸在北京患病圓寂。曲朱嘉措因不滿他的另一個同母異父兄長,劄什倫布寺總管洛桑金巴活佛沒給他分六世班禪在京收受的諸多饋贈,暗通廓爾喀人,導致班禪喇嘛的主寺劄什倫布寺被廓爾喀軍隊洗劫一空。清嘉勇公福康安領兵征服廓爾喀人後,曲朱嘉措畏罪自殺,噶瑪噶舉紅帽活佛係被乾隆下令廢止,所有紅帽係寺院及其僧人,被強迫改宗黃教格魯派。

但是,白教噶舉在衛藏地區的式微,並未影響康區白教的發展壯大。“噶舉”一詞的藏語意思是:領受語旨,師徒傳承。故白教向來隻重口頭傳授,不重經典研究,而普通白教寺院也大都空間狹小,沒有經堂,很不起眼。白教噶瑪噶舉除黑帽活佛和紅帽活佛外,還有另一個著名活佛世係司徒活佛。紅帽活佛被廢止後,由紅帽活佛係分出的司徒活佛日漸突出。公元一七二七年,生於康區德格的八世司徒活佛卻吉炯乃,在德格土司登巴澤仁的雄厚財力支持下,選中八邦鄉的止貢寺舊址,曆時三年,動用德格民工上萬人,建造了一座氣勢雄偉的噶舉寺院八邦寺。

八邦寺三山環繞,林木幽深。“整個寺院以主殿為中心,依山逶迤而下,分別為經堂、行院、僧校、印經院、跳神法台及僧舍。計有大寺三院、小寺五院、講堂三十五處、禪堂二十五所、大小僧舍一百八十餘間……主殿卓拉空建於山崗之脊上,為一四合院式的三層建築,正殿高二十四米,八根粗逾合抱的大柱,俱為千年巨樹……二樓為活佛住所,雕梁畫棟,金碧溢彩。殿內四壁繪滿珍貴的壁畫,內容包括佛本生故事及六道輪回等,形象生動,色彩絢麗,是著名的藏畫‘噶日’畫派的傑作。卓拉空除正殿外有房屋一百三十餘間,丹青披拂,經幢招展,十裏之外可以望見……內部極為華麗,到處鎏金飛彩,珍寶聚集無數,佛像造型極其精致。” 一九八五年被定為國家文物保護單位,人稱“小布達拉宮”。

德格八邦寺建成後,司徒活佛由噶瑪噶舉祖寺噶瑪寺遷出,任八邦寺寺主,於此代代傳承。原收藏於噶瑪寺的曆代司徒文物,也一並隨司徒活佛帶到八邦寺來。如今八邦寺是我國藏區噶瑪噶舉派的主要道場之一,康巴地區的噶舉教徒若要入藏受比丘戒,必須先在德格八邦寺修持三年以上。據說八邦寺所轄子寺多達一〇八所,與衛藏楚布寺齊名,常有不丹、尼泊爾白教僧人,遠道來此寺學法。

八世司徒活佛原名丹巴尼協,出家後改名為卻吉迥乃。兩歲時,被指認為噶瑪寺司徒轉世靈童。十四歲在康區受沙彌戒。二十四歲在楚布寺受比丘戒。年輕時,卻吉迥乃曾遊曆衛藏各地及尼泊爾、印度等國,故其博學廣聞,著述極多,尤其在藏文文法、藏醫藥、藏畫等方麵造詣精深,堪稱一代宗師。他所撰著的《司徒文法廣釋》一書,被視為論述藏文文法的權威著作。而且他也精通醫道,曾深入天花流行地區治病救人,並撰寫《天花療法》一書,歸納藏醫防治天花方法;他主持配製的“仁欽日卜丸”,至今仍是療效獨特的著名藏藥。他還是著名藏畫“噶日”畫派的創始人,並成功地將漢人畫法融入藏畫技巧中,開八邦寺藏畫之先河;時至今日,康巴民間仍有“學藏畫,到八邦”的說法。

對轉世活佛的神性與佛性,藏民信徒心領神會,故活佛在藏區普遍受到無可質疑的尊崇及敬畏。倘若深入了解活佛生活,外界人士可能更注意他們的世俗之舉。出生於藏南地區農戶家庭的六世達賴倉央嘉措,是一位著名藏族詩人。他的轉世靈童,就是根據他的一首詩找到的。其詩雲:“潔白的仙鶴啊/請把你的翅膀借給我/我不會飛到遠處去/隻到理塘就回來。”於是,出生於康巴理塘的,據說出生時右臂有蓮花紋,左臂有法輪紋的另一個農戶男孩,就有幸成了七世達賴噶桑嘉措。

十四五歲才坐床的倉央嘉措,已經是情竇初開的小夥子了。對他來說,身為活佛不是幸福而是痛苦。他內心對異性的無限愛慕之情,因與佛法衝突愈加強烈。傳說他生前經常在晚上微服走出拉薩布達拉宮,光顧八廓街上的一所黃房子。在那裏,常有被他在情詩中寫到的姑娘在等他。

要修煉的菩薩慈顏, 心裏總是看不見。

不修煉的情人玉容, 反複在心中出現。

若要稱情人心願, 今生就無緣修行。

若要到禪林修行, 又違背姑娘的心。

現在這所黃房子是一家甜茶館,常有外地遊客坐在搭涼蓬的三樓平台上,一邊喝著與咖啡相近的藏式甜茶,一邊哼著倉央嘉措的這些情詩感慨不已。倉央嘉措的內心痛苦,隻持續到二十四歲就結束,因為那年,公元一七〇六年,他因不守清規被“詔執獻京師”,在途中不幸逝世。

對此,《西藏民族政教史》有另外一種說法,即當年康熙皇帝派侍郎赫壽來西藏調解藏王桑結嘉措與蒙古拉藏汗的權力爭鬥,因備受謗毀而無從交差,所以請六世達賴倉央嘉措同他一起晉京請旨,走到青海,康熙降旨責備赫壽辦事不力,赫壽進退兩難,這時候,倉央嘉措毅然舍棄達賴活佛名位,悄然遁走,雲遊異土他鄉。這種說法更符合倉央嘉措的詩人性格,可惜不為藏區藏民所接受。

本書作者之一的格勒,是康區甘孜縣打龍洞昔色村人。一九五六年,他與康區最大黃教寺院大金寺的甲登活佛洛容向巴,同一天入小學同班讀書。當時已被認定為轉世活佛的洛容向巴,比他的同班同學要多一件事,這就是,每到秋天,都要頭戴黃圓帽,身披黃綢帶,騎一匹打扮得花花綠綠的高頭大馬,由喇嘛們陪著挨村挨鎮地化緣。他皮膚白,衣服總是幹幹淨淨的,老師經常叫他當衛生值日生。後來不知什麼原因,功課一向很好的甲登活佛,退學回生產隊當普通社員了。

一九八〇年,格勒為撰寫藏學碩士論文回家鄉考察。當時大金寺因被文革毀壞尚未重建,甲登活佛還住在村裏,格勒常去他那兒曬太陽,一邊喝茶閑聊。講起他熟稔的這位活佛朋友,格勒總是津津樂道。

“有一天,我發覺他穿的一件黃襯衣很特別,就好奇地問:‘你這衣服是哪兒出的?’沒想到我告辭時他脫下身上的那件衣服,說是送給我。這叫我很難為情,再三推辭不要。不料他堅決不肯收回成命,我不得不收下來。這在同村人眼裏是一樁天大的事。我姐姐叮囑我一定要珍惜它,千萬別弄丟了,也不能讓任何女人穿,晚上還要供起來,因為村裏人都相信,活佛穿過的衣服,可以保佑家人平安幸福。

“一九八八年我去美國講學時,遇到一位正在修藏傳密宗的嚴姓華人。他從早到晚在一間藏族經堂裏打坐修持,曾問我能不能幫他找一位本教巫師,以便了解更原始的藏地宗教。一天,他知道我穿的黃襯衣是活佛送給我的,就上街買了一套西服,死活要跟我換。當時我無法拒絕,隻好忍痛割愛。

“有一次,甲登活佛騎馬來我家。他跟我從上午聊到下午,而且吃過晚飯又聊起來。見時間晚了,他對我說:‘今天不回去了,就在你這兒住一宿。’我倒沒覺得這有啥特別,可我姐姐卻緊張起來。一家人手忙腳亂地打掃房間,換新床單,生怕怠慢了活佛。那天我們聊到深夜才睡,醒來時我聽到一陣嗡嗡聲音,扭頭一看,發覺甲登活佛正半躺半坐地靠在床頭念經誦佛。這時我這才知道,許多高僧大德都是用這種姿勢睡覺的。當然,這又成村裏的一個重大新聞,人人都羨慕活佛在我家過夜。

“更叫村裏人吃驚的是,甲登活佛要跟我一起去北京。起初村裏人不答應,寺院喇嘛也不答應,但活佛堅持要走,他們隻好替活佛打卦念經,保佑活佛一路平安。我姐夫不放心我一個人陪活佛,硬要跟著去。

“坐火車我們購得上鋪、中鋪、下鋪三張臥鋪票。我讓活佛睡下鋪,我睡上鋪,但姐夫不同意。他說活佛怎麼能睡在下麵?於是隻好讓活佛爬上爬下睡上鋪,下鋪由我享受。後來姐夫又說車廂裏有瘴氣,一定要煨桑祛邪。好在這節車廂除我們三人外,全是去北京參加運動會的運動員,征得他們同意,我們點燃鬆枝柏枝,搞得車廂裏煙霧騰騰,幸好那種煙霧的氣味馨香宜人。

“到了北京,我的同學給我們騰出一間空屋,姐夫又是熏過煙才讓活佛住進去。當年我們陪甲登活佛遊覽了北京城裏的大小寺院,還見到了十世班禪額爾德尼確吉堅讚大師。大金寺修複後,甲登活佛成了寺管會主任。根據以寺養寺的政策,他既要當活佛,還要做經理,經常穿行於絨巴察、甘孜、康定及拉薩之間,為寺院籌措資金。後來他當過甘孜縣副縣長,甘孜藏族自治州人大副主任,全國佛協委員。盡管他現在穿袈裟的時候少了,但家鄉人對他畢恭畢敬仍一如既往。隻要看到他的車子,就會立刻脫帽低頭。我姐姐始終相信甲登活佛法力高強,她說有一次她摔傷了腿,活佛給吹了一口氣,馬上就好了。”

格勒的另一位活佛朋友南紮喇嘛,是一位曾與美國總統克林頓合過影的傳奇人物。南紮喇嘛於一九五九年逃亡國外,先去印度,後至瑞士,能講一口流利德語。我國改革開放後,他回國協助班禪大師料理援藏基金會事務。大師圓寂後,他回到家鄉,擔任甘孜縣政協副主席。

跟別的活佛不一樣的是,他平日很少穿袈裟,都六十多歲了,還總是披一頭長發,穿一身時髦衣服,看上去生氣勃勃,跟小夥子一樣。他特別喜歡熱鬧,騎馬打槍,樣樣都會。一到夏天,就帶著家人和帳篷到郊外耍壩子,而且現代交誼舞也跳得非常好,自己還組織過一個民間舞蹈隊。他家客廳裏的一麵牆壁上,掛滿了他收集的各式刀槍劍棍。格勒的朋友給他起了一個綽號:洋活佛。但是,他念起經來也非常認真,每天早晨都在經堂裏專心修讀。而且,他也熱衷公益事業,自籌資金建造了滿紮寺和尼姑廟,並開辦了甘孜縣的第一所私立女子小學。而最叫格勒吃驚的是,這位活佛回國後不久,便與前妻離婚,跟格勒大姐的女兒,格勒的嫡親侄女,結了婚。

注解

阿修羅界:阿修羅又略稱修羅,原是印度神話中的一種鬼神,惡魔,常與神和人為敵。阿修羅界指六道輪回之一,僅次於神明界,又叫半神界。

比丘戒:指自願舍棄世俗生活,參加僧團乞食靜坐的人所遵守的戒律。由二二七條到二五〇條不等,因教派不同而異。違犯戒律者必須在每半月一次的僧眾集會上懺悔。以下四條戒律若有違犯者必須永遠逐出僧團:①不淫欲;②不殺生和不命人殺生;③不取他人未給與之物;④不妄稱本人有精神成就和神通變化或已證聖果。比丘、比丘尼、沙彌、沙彌尼、式叉摩那合稱佛教出家五眾。

密教:亦稱“大乘密教”,佛教派別,與“顯教”相對。形成於公元七世紀,是大乘佛教中部分派別與婆羅門教互相調和的產物。以高度組織化的咒術、儀軌、民俗信仰為其特征。認為佛與眾生體性相同。眾生如果手結印契(身密)、口誦真言(語密)、心觀佛尊(意密),就能使身口意“三業”清淨,與佛的身口意三密相應,可即身成佛。強調儀軌必須嚴格,奧秘必須經阿闍梨(導師)秘密傳授。主要經典為《大日經》、《金剛頂經》、《蘇悉地經》。傳說大日如來授法金剛薩棰,金剛薩棰傳於龍樹,龍樹傳於龍智,龍智傳於金剛智和善無畏。唐開元四年(公元七一六年),善無畏、金剛智、不空先後入唐,創立中國密教。公元八至十一世紀,印度密教傳入中國西藏地區,建立了西藏密教的傳統,稱藏密。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第二百七十三頁。

朗達瑪滅佛:朗達瑪一稱達磨,為吐蕃末代讚普。唐開成三年(公元八三八年),為貴族擁立。嗣位初期,仍發願禮佛宏法。不久,吐蕃境內風霜成災,瘟疫蔓延,旱澇交作。達磨沉湎於酒色,不理朝政。采納大論結都那的建議,把這些自然災害統統歸結於信奉佛法上幹天怒的結果,於是頒發了滅法廢佛命令。朗達瑪封閉了全境所有的大小寺院,將佛像毀棄或掩埋,寺院門牆塗繪上僧人飲酒作樂圖,強迫僧人離寺還俗,並逼迫僧人脫去袈裟充當屠夫和獵人,叫他們破戒殺生;禁止人民信佛,將佛經全部收來燒毀或封存。從此約百年,佛教在吐蕃幾乎絕跡。

沙彌戒:佛教出家五眾之一的人所遵從的戒律。沙彌一般為七歲以上二十歲以下依照戒律出家,已受十戒,未受具足戒的男性修行者。

坐床:藏傳佛教活佛繼承的儀式。按照此教轉世製度,每一活佛死後,他所“轉世”的“靈童”,須經過升座儀式,才能成為正式的繼承者。這種儀式即稱為“坐床”。

摘自牙含章《達賴喇嘛傳》。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版,第21頁

噶倫:藏語音譯,亦作“噶隆”或“噶布倫”。原西藏地方政府主管官員。共四人,一僧三俗,以僧官噶倫為首,依清官製為三品,多由大貴族充任,職權甚重。

灌頂:佛教密宗的儀式。原為古印度帝王即位及立太子的儀式。佛教加以采用,凡入門或承繼阿闍梨位者,須先經師父以水灌灑頭頂,故名。

摘自任建新《八邦寺沿革及所藏印、誥》台灣1994.2《邊政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