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詩中,魯讚是一個碩大無比的粗魯魔王,成年格薩爾躺在他的床上,就像一個嬰兒一樣小,格薩爾端不動他的碗,也拿不動他的鐵球和鐵箭,但這樣一個粗人,對被他搶來的美女梅薩卻體貼入微,言聽計從,寵得不得了。為討梅薩喜歡,不惜將自己的要害之處告訴梅薩,致使格薩爾能夠順利殺了他。
錯通是另一個性格人物。史詩中稱他是“那種連針尖大的好處也不放過的人”。格薩爾出世才三天,錯通就給他送有毒的酥油食品和蜂蜜,一心要害死這個侄子。而生下來就有三歲大的格薩爾,“用風力將毒藥化為一道黑氣,順指頭縫排解出去”,結果吃了那些東西沒出事。
一計不成,又生一計。這回錯通請來黑教(指本教)術士貢巴熱雜替他下毒手。貢巴熱雜自恃其威力“能將金剛石山粉碎,能將南海青龍搞到平地上來”,沒把嬰兒格薩爾放在眼裏。鬥法時格薩爾變成了蓮花生,貢巴熱雜被炸死在自己修行的石洞裏。之後格薩爾又變成貢巴熱雜來找錯通,索要錯通家的傳家寶 ── 一根能叫人快步如飛的魔鬼拐杖“薑噶貝嘎”。錯通怕貢巴熱雜向嶺人告密,隻好“人家要什麼給什麼”。
第二天,錯通看到貢巴熱雜的石洞被炸坍了,貢巴熱雜麵色紫黑倒在石洞裏,那根“薑噶貝嘎”拐杖,就擱在屍首旁。這時錯通變成一隻老鼠,鑽到洞裏要去拿自己的那把拐杖。不料進了洞拐杖不見了,錯通忙將鼠頭變成人頭,結果還是看不見。更沒想到的是,再念咒變鼠頭,卻怎麼也變不過去。格薩爾見了這個人頭鼠身的怪物要結果它,錯通趕緊開口討饒:“尊貴的覺如(格薩爾的乳名)啊,你不是常人,是神子,是佛祖,是上師,是本尊。你雖然憤怒,但不必記在心裏。我是你叔叔錯通,不要殺我,救救我,你說啥我都聽你的。”
格薩爾要錯通發誓,以後別再起內訌,搞“窩裏鬥”。錯通當著三個證人的麵一口答應;其中一個證人,就是藏傳佛教中地位崇高的馬頭明王。但江山易改,本性難移,錯通文不能出謀劃策,武不能衝鋒陷陣,一輩子隻會搞內訌。格薩爾在魔國的時候,給他的兩個妃子梅薩和阿達娜姆灌迷藥樂而忘憂的那九年,錯通不但奪得嶺國的王位,而且把他的同父異母兄弟,格薩爾的人間父親,嶺國昔日的森倫王當奴仆使。格薩爾回來後拿水晶刀抵住錯通的胸口,要一刀殺了他。
也許是錯通巧言如簧,也許是格薩爾念及血親,也許是藏區說唱藝人寬宏大量,錯通沒給格薩爾的水晶刀捅死,隻是被他的神馬江噶佩布一口吞到肚子裏,待格薩爾把征服魔國得來的財寶、牛羊分到每家每戶後,神馬才打屁將錯通屙出來。這時候,格薩爾也分給錯通一份牛羊,叫他到達喀草原放馬去。錯通謝格薩爾不殺之恩,嘴裏把“好侄兒,好侄兒”叫了千遍萬遍。
同樣具有神性,但格薩爾的坐騎江噶佩布,要比《西遊記》中唐僧的小白龍有個性得多。江噶佩布見主人格薩爾將王位傳給了紮拉王子,便將自己的鞍韉送給紮拉王子的坐騎白寶珠馬,然後與眾馬告別。“在地上打三個滾,站起來抖三次毛,長嘶一聲,升天而去”。見江噶佩布顧自離去,格薩爾的火焰雕翎箭及紅麵斬魔劍也不辭而別。格薩爾沒了戰馬,沒了兵器,隻好帶著他的兩個王妃珠牡和梅薩,也升天而去,結束他在人間的戎馬生涯。這年他八十一歲。
格薩爾史詩不但表現了康巴人的勇武剛強,而且將他們的幽默性格發揮得淋漓盡致。爭奪嶺國王位、財產及美女珠牡的那場著名賽馬大會,是這部英雄史詩的濃墨重彩之處。錯通是賽馬大會的發起人,他知道他的玉佳馬是嶺國最好的馬,冠軍非他莫屬,所以對這件事很起勁。錯通的兒子東讚少不更事,提議將比賽的起點定在印度,終點定在漢地,好讓全世界都知道。仲部落的森達當即嘲諷東讚:“那還不如把起點定在天上,終點定在海底,這樣場麵更大。”眾人聽了捧腹大笑,東讚這才明白自己說話大而無當。
比賽開始後,十二歲的格薩爾似乎並不在意誰得第一名。一邊跑一邊請醫生看病,請巫師打卦,急得總管王揮鞭打他的馬屁股。錯通一直跑在前麵,心裏躊躇滿誌。眼看就要到達終點古熱山了,沒想到格薩爾會突然趕上來。這“就像燃燒的幹柴上潑了一瓢冷水”,錯通的心頓時涼了一半。不過幸好格薩爾玩性重,都這時候了,還有心思跟他的同父異母哥哥嘉察開玩笑。見格薩爾和他的坐騎江噶佩布突然變成黑人黑馬跟嘉察打起來,錯通高興壞了。現在他離終點線隻有一步之遙,擺在終點的飾金王座看上去格外耀眼,可是,就在錯通夾馬肚子,叫他的玉佳馬作最後一躍時,這匹馬反而騰空往後退。因求勝心切,錯通一軲轆滾下馬,徒步往終點跑。不料他的兩條腿不聽使喚,“就像踏在滾筒上一樣,無論怎麼跑隻是原地踏步”。
這場比賽不言而喻,自然是不慌不忙的格薩爾榮膺桂冠,這應了“馬要慢慢跑才能得錦旗”這句富有哲理的藏族諺語。
在康區,另一句諺語也廣為流傳。這就是:照格薩爾的智慧講話,仿珠牡的巧手做飯。在我們看來,格薩爾既是康區康巴漢子的非凡化身,又是他們心儀效法的鐵骨硬漢。看到頭纏英雄結的康巴漢子舉手投足,人們才會想象出史詩英雄格薩爾的威武儀容。
公元一二五三年,薩迦派的八思巴前往元朝大都拜見忽必烈大帝。他路過康區江達時,於同普建瓦拉寺,並留下一具木雕黑天金剛和一幅釋迦牟尼像;這兩件佛教物品,被該寺視為鎮寺之寶。但這座古寺更為人所知的是,它有一道古代畫廊。這道畫廊裏保存著四百多年前的格薩爾壁畫。據說這些栩栩傳神的壁畫,是瓦拉寺一世活佛打坐時,一次看見格薩爾君臣在他眼前一閃而過,叫畫工按照他幻覺中的樣子,描繪出來的。文革“破四舊”毀壞文物期間,因瓦拉寺給公社當糧倉用,壁畫前堆滿了糧食,這才幸存至今。
此外康區還有著名的德格格薩爾藏戲,著名的丁青格薩爾舞;康區的格薩爾唐卡,亦被外地遊客視為收藏珍品。每逢藏曆五六月間,昌都的江達、類烏齊、貢覺、察雅、八宿等地,都要舉辦民間賽馬節。按昌都人的話來說,這是格薩爾王留給他們的節日。於婚嫁喜慶之際,請說唱藝人說唱格薩爾,也是全康區,乃至全藏區的傳統風俗。
那些頭戴插羽毛的帽子,手拉牛角琴或手搖小鈴鼓,說唱前或焚香請神,或對鏡引吭的民間說唱藝人,西方藏學家習慣把他們稱為吟遊詩人,跟古希臘的荷馬是同行。法國藏學界泰鬥R?A?石泰安在他的藏學著作中是這樣描述說唱藝人的:
“當他還沒處於神迷狀態時,他並不知道該敘述什麼。但是一旦他進入神迷瘋狂的狀態,就開始背誦史詩中出現的全部的十八個王或莊園的曆史。由於人們對神迷狀態表示懷疑,這就激怒了附在他身上的守護史詩的神。結果,遊吟詩人抽出寶劍,刺向自己的胸膛,但是他沒有受到絲毫的傷害,這足以證明他確實是被神靈附了體。否則的話,受到如此致命的一劍,是會立即喪生的。”
這種說唱者自然是神授藝人。而當代最為著名的神授藝人紮巴?阿旺嘉措,還有比這更離奇的故事,他生前悄悄關照他女兒白瑪:“我死後要把我的天靈蓋留下來。這天靈蓋上有格薩爾王的馬蹄印……”
注解
本教:又寫作苯教,俗稱黑教。西藏古代盛行的宗教。原有的特點是崇奉神王,認為曆代神王都是天神顯身;有專事降神的巫師;崇拜天地、山林、水澤的精靈和殺牲獻祭。公元八世紀以後,受到藏傳佛教的影響,將一部分佛經改為本教經,並繁衍教義;而藏傳佛教也吸收了本教的若幹內容與儀式。八世紀末期藏王赤鬆德讚下令本教徒改信佛教,又因本教徒將佛經改譯為本教經典觸犯藏王禁令而使眾多本教徒受到迫害。自此本教勢力漸衰。但在藏族地區的北部和東部邊緣還繼續存在。
化身:指神為了抵製世上某一種邪惡或因宣揚教義的需要等化作人形或獸形。
即身成佛:佛教密宗修行理論。“即身”意為現實生身,即父母所生之肉身。認為不須累世修行,現世生身即可成佛。
金剛杵:藏語作Rdo-rje(多吉)。中國藏傳佛教儀式中廣泛使用的法器。頂端分為五瓣,是佛教密宗(金剛乘)象征。它最初是印度教雨神因陀羅(後成為佛教的帝釋)的象征。八世紀密教大師蓮花生即以金剛杵戰勝外道諸神。金剛杵又如金剛石無堅不摧而自身無礙,因此用來比喻“空”。金剛杵以黃銅或青銅鑄成,兩端有四個弧形葉瓣環繞中間一葉,形如蓮花蓓蕾。另有一種頂端有九個葉瓣,但很少使用。舉行宗教儀式時金剛杵常與鈴並用,伴以正確手勢,據信能產生不可思議的神力。右手持金剛杵(象征陽,宜行),左手握鈴(象征陰,智慧),兩者互相作用最後便能達到證悟。金剛杵也是許多神像的標誌。
神箭信:將信拴在箭尾,口中念念有詞,舉弓搭箭,書信隨著箭響,到達目的地。這種的信即稱神箭信。
六字真言:藏傳佛教名詞。指唵、嘛、呢、叭、咪、吽六字。藏傳佛教徒認為此為經典之根源,經常反複吟誦,可以積累功德,功德完滿即可解脫。專家對六字真言發音方式的研究表明,反複吟誦六字真言既有一種心理暗示作用,又能在這種低沉回環的念叨中調節呼吸,從而起到一種類似氣功的效用。最終對修行者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
須彌山:古印度傳說中的山名,漢譯“妙高山”。以它為人們所住世界的中心,日月環繞此山回旋出沒,三界諸天地也依之層層建立。它的四方有東勝身、南贍部、西牛貨、北俱盧四個洲。
閉關:密宗修法的一種方式。在閉關修法時,關門不出,除伺候修法的人以外,不與任何人接觸,故名閉關。
馬頭明王:何耶揭利婆,北傳佛教八大明王之一。明王為藏傳佛教所崇奉的八大神。其本性仁慈,但形象可怖,用以鎮懾惡魔。對於八大明王的崇拜始於八世紀,相傳密宗僧人蓮花生征服吐蕃惡神,迫使他們許願保護佛教徒和佛教。在繪畫、雕塑和舞者麵具方麵,各明王麵帶慍色,三目,披頭散發,戴髑髏冠,佩人頭串成之環,腳踏眾人或獸,常有女性配偶相伴。或單獨供奉,或集體供奉。通常所列八大明王是:①拉摩(藏語:女神),是令人生畏的拉薩護城女神,八大明王中唯一的女性;②倉巴嘎波(藏語:白梵天);③別則(藏語:隱形鎧甲);④閻魔(藏語作“辛傑”),是死神,有時有其妹閻彌陪同;⑤俱吠羅,又名毗沙孥,藏語作“囊多拉”,是八大明王中唯一麵貌和善的;⑥大黑天,藏語作“貢波”;⑦何耶揭利婆,藏語作“塔仁”,梵語意為“馬頸”;⑧焰鬘得迦,藏語作“辛傑舍”,梵語意為“服魔”。
薩迦派:藏傳佛教派別之一。“薩迦”藏語意為“白土”,在白色土地上建立寺院,名薩迦寺;因以薩迦寺為主寺弘法,形成宗派,故名。又因此派寺院圍牆上塗有紅、白、藍三色條紋,俗稱“花教”。創始人為昆氏家族的貢卻傑波。他於寧熙寧六年(1073年)在後藏奔波山建寺弘法,形成宗派。此後教主由其家屬世代傳承。主要弘揚道果教授等顯密教法,不禁娶妻,惟規定生子後不再接近女人。元代勢力最盛,五祖八思巴被元世祖忽必烈封為帝師,領西藏十三萬戶,掌握政教大權。元末其地位被噶舉派取代,僅保留薩迦地方的政教權力。至近現代,僅能管理本寺廟的領地。
唐卡:藏語意為可卷之物,指中國藏族在紡織品(一般為棉織品)上彩繪的宗教畫。畫的下端有軸,可以懸在廟堂或家庭佛壇上,也可用作講經的圖解。主題一般描述佛和諸神與高僧大德故事。唐卡最早出現於10世紀,源於印度布帛畫、佛教儀式中畫在地麵的曼荼羅(壇場)及民間說唱者用的掛畫。畫法宗中亞、尼泊爾和克什米爾畫派,在風景畫法上則師法中原。畫上不署名。早期唐卡畫幅近正方形,現一般為長方形。尺寸懸殊很大,布達拉宮的大唐卡有五層樓高,一般四五尺,小的約五寸。作畫先用細棉布或亞麻布繃在框架上,表麵塗摻骨膠的石灰液,晾幹後用貝殼將塗厚的布麵磨成平滑光潔,再用炭墨勾出形象輪廓,並用礦物顏料混和石灰、麵筋上色。主色有石灰白、紅、淺黃、礬綠、絳紅、天藍、靛青,並以金色作背景裝飾。畫幅裱在綢麵上,以錦緞鑲邊,上端有平麵木條,下端垂以圓軸。有時另加一片薄綢遮塵。根據西藏的傳統宗教習俗,唐卡通常由俗人繪製,須經喇嘛開光後才具有宗教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