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五章 消化係統疾病診治進展(二)(2 / 3)

本病常呈自限性,但某些病人症狀可持續存在或反複發作。治療上應避免攝入致敏的食物,腎上腺皮質激素治療對一般胃腸道症狀、梗阻症狀以及腹水均有緩解作用。對病變局限而梗阻症狀無法用內科治療解除者,可施行胃次全切除、腸切除或胃腸吻合術。

慢性胃炎的內鏡表現與分型

1慢性淺表性胃炎

1.1內鏡表現①充血性紅斑:係慢性淺表性胃炎的主要表現,由胃粘膜表層毛細血管充血所致。充血與不充血的粘膜交織呈現花斑狀或條狀,條狀充血常見於皺襞隆起處。紅斑的邊緣模糊不清,易於與周圍正常胃粘膜的桔紅色相區別。充血性紅斑多局限分布,但亦有彌漫性分布者。②水腫:可見胃粘膜腫脹濕潤感,反光度增強,粘膜皺襞增厚且柔軟、胃小凹明顯。③紅白相間:當充血性紅斑與粘膜水腫交叉相互存在時,可出現紅白相間,但白色處粘膜稍隆起,並以充血的紅色為主。④粘液增多:胃粘膜表麵附著粘稠的灰白色或淡黃色粘液斑,係由破壞的粘膜組織、炎性滲出物與粘液組成,用水不易衝去,粘液斑僅在炎症較明顯時出現。⑤粘膜下出血:胃粘膜可出現斑斑點狀、斑片狀或條索狀出血,可為鮮紅色之新鮮出血斑點或棕色之陳舊出血斑點。⑥糜爛:胃粘膜炎性剝脫,形成局限性或大片糜爛灶,糜爛麵上常覆蓋有附著性粘液斑。

1.2分型①單純型:具上述前4項者;②出血型:具上述第5項者,密布小片或彌漫出血斑片者;③糜爛型:具上述第6項者。

2 CAG

2.1胃鏡下表現①胃粘膜顏色改變:胃粘膜顏色變淡,呈淡紅、灰黃,重者呈灰白或灰藍色,可為彌漫性,也可呈局限性斑塊狀分布,周邊境界不清。如胃粘膜顏色變淡不均勻,留有一些桔紅色粘膜,可表現為紅白相同,白色處粘膜稍凹陷,且以白為主。粘膜顏色的改變係由於腺體破壞、粘膜變薄,呈現出粘膜下層疏鬆結締組織的顏色所致,它是粘膜萎縮的鏡下最早征象。②粘膜下血管顯露:粘膜萎縮使粘膜下血管可被透見。萎縮初期可透見粘膜內的暗紅色網狀細小血管,嚴重者可見粘膜下的藍色樹枝狀的較大靜脈。血管顯露是CAG的重要內鏡特征,但應注意,在正常胃底部及過度充氣使胃內壓過高時,正常的胃粘膜也可透見血管。③胃粘膜皺襞細小或消失;粘膜萎縮使粘膜皺襞變得細小甚至消失。當注氣入胃後,皺襞消失的很快,空氣排出後,皺襞恢複較慢,而且胃內分泌物少,有時粘膜幹燥反光減弱。④當CAG伴有腺體頸部過度增生或腸上皮化生時,粘膜表麵粗糙不平,呈顆粒狀或結節狀,有時可見假息肉形成,而粘膜下血管顯露的特征常被掩蓋。鏡下肉眼觀察雖可初步判斷腸上皮化生,但必須經胃粘膜病理檢查才能確診。⑤萎縮粘膜脆性增加,易出血,並可有糜爛灶。⑥CAG可同時伴有慢性淺表性胃炎的表現,如充血紅斑、附著性粘液以及反光增強等。若以淺表性胃炎的改變為主,稱為淺表一萎縮性胃炎,以CAG改變為主時,則稱薑縮一淺表性胃炎。

2.2分類 ①輕度:具上述第1、3項者;②中度:輕度並上述第2項者;③重度:中度並第4項者。

3悉尼胃炎分類法

1990年在澳大利亞悉尼國際胃腸病會議上提出了胃炎新分類一一悉尼胃炎分類係統,其中包括組織學和胃鏡兩部分。本文僅介紹內鏡胃炎分類(附圖、共分為7型:①充血滲出性胃炎:胃粘膜充血、水腫,脆性增加;,②平坦糜爛性胃炎:胃粘膜散布大小不一的扁平糜爛灶;③隆起糜爛性胃炎:胃粘膜上散布隆起型臍樣糜爛灶,此型與痘疹樣胃炎相當;④萎縮性胃炎:粘膜變薄,血管顯露,皺襞變細,色澤變淡;⑤出血性胃炎:可見大小不一的出血點;⑥反流性胃炎:相當於膽汁反流性胃炎;⑦皺襞增生性胃炎:皺襞增粗。依據病變程度可將各型分為無、輕、中、重4級。悉尼分類法易於掌握,有利於描述和內鏡診斷的規範化,為各國和各地區對胃炎進行內鏡對比研究創造了條件。然而,各型胃炎與病理組織學改變及臨床診斷之間的聯係有待闡明,而且在指導臨床治療和判斷預後上尚未顯示出其優越之處。

慢性胃炎的藥物治療

目前慢性胃炎的病因及發病機理還不完全明確,因而尚無特異性的藥物治療。通常,根據慢性胃炎患者的有關病因、病理類型及臨床症狀等合理用藥。治療慢性胃炎的藥物大體上可分為兩類:即保護胃粘膜的藥物和消除胃粘膜損害因素的藥物。

1保護胃粘膜的藥物

1.1核酸鈉鑒於免疫因素在慢性胃炎發生上的作用,前蘇聯學者將胃抗原自身免疫反應陽性的90例慢性胃炎患者均分為:常規組(解痙劑、維生素等)、常規十激素組及常規十核酸鈉組進行研究。核酸鈉組用核酸鈉化0.2g,每日3次,連用2周,消化不良或疼痛於治療後第5~6日減輕,第14日基本消失;常規組和激素組於治療後第7~8日減輕和第14日消失者、分別占73.3%和83.3%。3個月後,核酸鈉組症狀持續緩解者93.3%,而另兩組症狀複發者分別為66%和60%。同時,核酸鈉組基礎和刺激後胃酸明顯分泌增加。(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