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反流性胃炎的臨床特征與診斷
從組織學上看,反流性胃炎可表現為胃炎形態學上的各種類型,包括淺表性、糜爛性和萎縮性,也可幾種類型並存。反流性胃炎典型的臨床表現為上腹疼痛(多為燒灼痛),持續性,進食加劇、惡心及膽汁性嘔吐。此外可有消瘦、貧血、胃酸缺乏等。目前尚無統一的診斷標準,臨床上診斷主要依靠典型的病史和胃鏡所見。胃鏡下發現胃腔內膽湖及吻合口或幽門口大量膽汁反流入胃是其重要依據。另外,胃鏡可見粘膜充血水腫並呈顆粒狀,組織脆弱或有糜爛,組織學示胃炎。其他檢查反流較有意的方法有抽取胃液測定膽酸反流量以及非侵人性的放射性核素測定反流。
3反流性胃炎的治療
3.1內科治療
3.1.1―般治療臥床休息、戒煙、清淡飲食,少量多餐可減少反流。
3.1.2消膽胺為目前治療反流性胃炎的主要藥物。該藥是一種堿性陰離子交換樹脂,與膽酸有親和力,服用後與膽酸結合,減少可溶性膽酸的濃度,從而減輕對胃粘膜的損害。用法:2~4g,4次/d一般在服藥後1~2周起作用,若用藥3個月後仍無效,則認為治療失敗。長期使用消膽胺可造成腸道中膽汁減少,引起低膽固醇血症和脂溶性維生素缺乏,故應同時補充脂溶性維生素。該藥呈粉粒狀,藥味常引起惡心,部分患者難於耐受而不能堅持治療。
3.1.3胃複安為一種中樞性止吐藥,外周作用可加強食管收縮和促使胃排空,故可解除反流性胃炎的症狀。但促使胃排空隻發生在有胃排空延遲的患者,對胃排空正常者不發生作用。其副作用為嗜睡、軟弱乏力以及暫時性錐體外係綜合征等。
3.1.4嗎丁啉和西沙比利均具有與胃複安類似的作用,因其對血腦屏障滲透力差,副作用較胃複安少,少數有一過性腹痛、腸鳴及腹瀉,偶有發生乳溢者。
3.2外科治療對內科治療效果欠佳的術後反流性胃炎患者,需行矯正手術。手術的目的是將膽汁及胰液轉流使其遠離殘胃,從而防止或減少腸內容物人胃。
慢性殘胃炎
慢性殘胃炎的發病率約為60%~90%,內鏡檢查顯示,良性胃疾病或胃癌術後的殘胃均以殘胃炎發生率最高,分別為83%和75%。
1病因與發病機理
1.1胃竇切除後幽門功能喪失可造成膽汁反流,作用見前節。
1.2殘胃胃酸分泌增加當十二指腸潰瘍曠置時對幽門粘膜切除不完全,殘留的0細胞不受胃酸反饋抑製的影響,胃泌素分泌增加,致使胃酸分泌增加。此外,胃切除範圍不足也可使胃酸分泌增加,從而損害胃粘膜而導致殘胃炎。
1.3吻合口絲線遺留與手術損傷由於吻合口絲線遺留或在手術時縫合技術欠佳,縫合口不平整,致使胃內容物積聚,長期刺激而引起炎症。
1.4殘胃炎與術式的關係文獻報道,畢I式術後8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膽汁反流現象,其反流程度與殘胃炎症的發生率成正相關,而畢I式術後出現膽汁反流者少於1/3,可見術式與殘胃炎的關係密切。
1.5細菌對殘胃粘膜的損傷見前節。
2內鏡及病理改變
胃切除術後內鏡檢查顯示,胃粘膜大部分存在著彌漫炎型,其粘膜改變呈彌漫性充血、脆性增加、易接觸出血,並見散在的粘膜萎縮區合並粘膜下異常的血管像。顯微鏡下顯示,胃粘膜壁細胞和主細胞減少或缺失,粘膜表麵缺損呈現糜爛、潰瘍、出血和萎縮,同時可存在腸上皮化生、腺體囊狀擴張、不典型增生、假幽門腺化生和不同程度的細胞核異質。
3臨床表現
胃切除術後的慢性殘胃炎發病時間不一,可發生在術後數日或數年,大部分發生在術後23左右,呈慢性經過。主要症狀為上腹或劍突下疼痛,常為持續性脹痛或餐後疼痛。重時惡心、嘔吐,甚至嘔吐膽汁。患者有時可有食欲不振,體重減輕。由於炎症滲出少量血性分泌物,大便潛血試驗可呈陽性。體檢時可見貧血、消瘦、上腹部輕壓痛。胃酸分析示低酸或無酸。
4診斷
慢性殘胃炎的診斷,主要依靠詳細詢問病史,而最後確診則有賴於纖維胃鏡觀察、X線鋇餐檢查及胃粘膜的病理組織檢查。臨床上本病需與吻合口潰瘍、輸人樺綜合征等鑒別。
5治療
慢性殘胃炎以內科治療為主。少數重症患者內科治療效果較差,可考慮外科治療。
1一般治療①臥床休息及戒煙,可防止膽汁反流;②少食多餐,避免攝人刺激性食物;③促進胃排空,減少膽汁與胃粘膜的接觸以改善症狀。
2藥物治療①抗菌、消炎藥物:常用鏈黴素、慶大黴素、黃連素及痢特靈等,以抑製殘胃中的細菌過度生長,減輕炎症。②消膽胺:消膽胺能結合膽酸,減少胃粘膜的損害。每日服用4次,每次2~4g,2~3周為一療程。③胃複安、嗎丁啉、西沙比利:具有促進胃排空,加強幽門張力的作用,有助於減少反流,改善症狀。
3外科治療經內科嚴格治療無效,胃鏡檢查在吻合口及殘胃有持續存在的膽汁反流和膽汁斑沉著以及伴有反複發作的上消化道出血者,應積極手術治療。術式見膽汁反流性胃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