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營養性缺鐵性貧血
本病是我國危害兒童健康的最常見疾病之一。7歲以下兒童的患病率約為30~40%。6~36個月齡及11~17歲是兩個高發年齡群。
1病因與發病機理
小兒生長迅速,紅細胞總數大量擴展,以及男性青少年肌肉快速發育、女性青少年經期失血等,需要更多的鐵,而鐵攝食不足和利用率低則是導致本病的常見重要原因,它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麵因素:①攝食鐵的總量不能滿足機體的需要,多見於嬰幼兒及散居學前兒童;②鐵的生物利用性低,如中小學生雖然每日攝食鐵的總量超過其日需量,但機體對鐵的吸收率低,不能滿足其需量;③所攝食的食物組分不合理,其中所含鐵質以植物性非血紅素鐵為主,吸收率低。以上原因又與兒童不良進食習慣、膳食品種單調和食譜很少變化有關。
從病理生理發展過程看,鐵缺乏可分為3個階段,即:①鐵減少期;②紅細胞生成缺鐵期;③缺鐵性貧血期。在出現貧血以前即已存在無貧血的鐵缺乏。據研究,某一年齡段如有10名貧血兒童,那麼就會另有尚未出現貧血的鐵缺乏兒童10~30名。
2臨床症狀
由於鐵缺乏是一漸進性過程,除急性失血外,營養性缺鐵性貧血發病遲緩。麵色及皮膚呈進行性蒼白或略黃。貧血嚴重者學習和勞作不能持久,自覺全身乏力。體檢可有脾、肝髒輕度增大,心髒可聞雜音。長期貧血兒童的生長發育落後。除貧血本身引起的臨床症狀和體征外,常伴有因免疫功能降低而並發感染時的各種表現。
缺鐵性貧血兒童常有精神行為的異常。這種異常常發生在貧血以前,是鐵缺乏引起的異常的延續和加重。如學齡兒童智能水平降低,容易出現學習困難等。缺鐵性貧血的嬰幼兒,其智力指數及運動指數皆落後於正常同齡兒童。
3診斷
檢驗結果主要異常為血紅蛋白和紅細胞計數降低,而以前者更著,呈現低色素性貧血。紅細胞大小不均,形態各異,有中心淺染(或中空)及嗜多色性。紅,泡平均容積、重量、球徑及色濃度均減低。網織紅細胞正常或略有改變,可能出現帶核紅細胞。白細胞及血小板一般無甚改變。
血清鐵水平降低,運鐵蛋白在鐵缺乏時呈代償性合成增加,而使血清總鐵結合力增高,此二者比值,即運鐵蛋白飽和度亦降低。紅細胞內遊離原卟啉增高。血清鐵蛋白降低。
骨髄增生活躍,白、紅細胞比例正常或後者稍多。紅細胞係各期細胞胞體均較小,胞漿少,嗜堿性強,血紅蛋白的形成晚於核的發育。白細胞及巨核細胞係無何異常。
4預防
鐵缺乏對兒童智能發展明顯有害。許多兒童在鐵劑治療後盡管貧血已被矯正而認知行為的落後狀態並不能逆轉。這一事實突出表明預防鐵缺乏的重要性。
預防鐵缺乏的重點,是切斷已存在於人群中的母嬰、少女、孕婦的鐵缺乏鏈,對高危群體進行重點防治。
1孕期鐵營養熱能及蛋白質達到需量的客觀標誌是孕婦在孕中期體重增加51左右,至孕晚期增加12kg左右。在此基礎上自孕24周以後,孕婦每日需元素鐵約才能滿足自身和胎兒對鐵的需要。而孕婦膳食不可能滿足此需量,因此必須另行補鐵。補鐵不僅可以提高孕婦的鐵儲備,有利於產後身體恢複,而且也有利於將鐵轉存於胎兒從而防止生後幼嬰期鐵缺乏和發生貧血。自妊娠32~36周開始每次口服硫酸亞鐵0.3克(1片)和維生素1克(1片),每天兩次,可有良好效果。此外,要鼓勵孕婦多吃含鐵豐富的食物,如肝、血、肉、禽、魚等動物性食物以及深色蔬菜、水果及豆類等。
4.2不可過早斷臍嬰兒娩出後,隨即向新生兒方向捋臍帶5~6下,使胎盤血更多進入兒體後再結紮臍帶。這樣,新生兒每千克體重約可多得到2cm血液,最高總量可達100ml,血紅蛋白含量較對照組平均多30g/L,從而增加了嬰兒的鐵及蛋白質儲備。
4.3嬰兒期補充鐵劑自生後4個月開始,每千克體重每日添加元素鐵1018,對早產兒、小樣兒最遲應自生後2個月開始,每日2mg,直至2歲。若同時添加多種鐵強化食品,則每日鐵總量不宜超過15018。
4.4健康教育學齡兒童、青少年及育齡婦女應廣泛接受健康教育,了解合理安排膳食的重要性,做到攝食的營養素和需要相平衡,以減少鐵缺乏和發生貧血。要使群眾知道不含動物內髒、血和肉類的膳食是最容易發生鐵缺乏的原因。
4.5治療治療的目的有二,即:糾正貧血(血紅蛋白恢複正常)及使機體有常量的鐵儲備。口服鐵劑是最安全、有效及經濟的選擇,在各種鐵劑中硫酸亞鐵是首選藥劑。為使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而不影響療效,目前推薦使用的口服硫酸亞鐵量為每公體重每日2mg元素鐵,一次或分兩次服用。據研究,每日、隔日或隔2日口服同樣劑量,可取得同樣療效。為提高鐵吸收率,常伴服維生素C,每次100mg。當服用以上鐵劑量時,維生素C劑量不宜再小。治療後3~5d網織紅細胞即有增高,至兩個月左右,血紅蛋白可恢複正常。然後繼續服藥2~3個月,以使機體得到充足的鐵儲備。
考慮到鐵劑治療隻是在短期內使鐵缺乏狀態得到改善,並沒有消除鐵缺乏的原因。因而在思想上不應放鬆健康教育,普及營養知識,糾正普遍存在的不良進食習慣,在家庭內及在托幼機構等集體兒童膳食單位中,應推行計劃食譜,采取平衡膳食等根本性措施。
小兒營養性巨幼紅細胞性貧血
1病因
本病主要由於喂養不當、膳食中攝人維生素B12和(或)葉酸不足而發病。多見於3~36個月齡嬰幼兒。農村多於城市。單純母乳喂養、羊奶喂養或母乳、羊奶混合喂養又未及時添加輔食或添加輔食不合理是主要病因。常伴有營養不良或佝僂病。
2臨床表現
貧血是主要異常。由於紅細胞壽限縮短,因而有輕度皮膚黃染,麵色蒼黃。生長和發育遲滯。對環境反應淡漠,嗜睡。表情呆滯,極少有情緒反應,少哭及哭時少淚。常見震顫,多為自發持續性,輕者見於唇、舌,以致影響吸吮,甚者可嗆奶,重者見於肢體乃至全身震顫。可有踝陣攣及病理反射。部分患兒肝腫大,少數伴有脾及淋巴結腫大。心前區常有明顯雜音,重度貧血可表現心功能不全。
血紅蛋白降低明顯,貧血以中度(Hb60~89g/L)者居多,重度者亦可見到。紅細胞減少至2X1012/L。以下者常見,在2~3×1012/L者亦不少見。紅細胞形態增大略呈卵圓形,其長徑通常為正常紅細胞的2~3倍,胞漿中血紅蛋白分布均勻;在伴有鐵缺乏時,可有中心淺染。多數病例有白細胞減少,通常低於4×109/L白細胞形體增大,可見巨大嗜中性杆狀及分葉粒細胞,且分葉增多,常見4~5葉,甚至可多至8葉者。多數病例伴有血小板減少,低於50×109/L者不少見;增大的血小板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