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癲癇與非癇性發作的鑒別診斷
癲癇有多種發作類型。表現為抽搐等運動性症狀者,臨床上較易於診斷,而表現為暈厥、頭痛、感覺異常、幻視、幻聽等症狀時,則易於與類似的非癇性發作混淆。由於常規腦電圖陽性率較低,而約3~8%的正常人腦電圖也可能出現異常,因此僅根據臨床表現及發作間期的常規腦電圖,對這些發作性症狀進行鑒別則有許多困難。24小時腦電圖由於記錄時間長,易於獲得發作時的腦電活動,因而特別有助於對此類疾患的鑒別。
1.1暈厥 心律失常、血管運動調節障礙、代謝紊亂及精神因素等,均可引起一過性意識及行為障礙,而表現為暈厥發作。這與某些類型的癲痛發作症候相似。心源性暈厥與癲癇性暈厥的關係尤為複雜。一方麵,心源性暈厥可能引起腦缺血而繼發癲癇發作;另一方麵,癩癇發作又可以引起多種類型的心律失常,可見二者的鑒別有時可能非常困難。用24小時腦電圖儀對患者發作時的腦電及心電活動進行同步監測,能夠比較滿意地解決這一問題。在對1例突發暈厥並伴麵肌抽搐患者的監測中發現,發作開始時腦電圖正常,而心電圖則表現為持續5.5秒的心髒停搏,隨後腦電圖表現為波率減慢、波幅增高,然後逐漸恢複,從而證實了阿一斯綜合征的診斷,抽搐僅為其繼發症狀。
1.2偽發作 偽發作又稱假性發作或癔症性發作,是一類主要由心理因素所致的發作性精神、行為障礙。其表現複雜,可以與各型癲癇發作的症狀相類似,甚至可以和癲癇發作同時或交替發生於同一病人,從而影響對患者的病情評價及療效判斷。二者的治療原則迥異。它與癲癇發作最本質的不同,在於其發作時不伴有癇樣放電,發作後亦無腦電波率的減慢現象。24小時腦電圖檢查更易於發現這些不同,記錄期間如有臨床發作,則不僅可以確診偽發作(無癇樣放電),而且可以使某些表現怪異而誤診為偽發作或其他行為異常的癲癇病人(伴發作期癇樣放電)得到確診和恰當的治療。
1.3其他發作性疾患 癲癇發作由於其病灶部位的不同,具有多種臨床表現。例如,簡單部分性發作即可有運動、感覺、植物神經及精神等各種症狀,可能與胃腸疾患、偏頭痛、前庭功能障礙、精神疾患或偽發作等相混淆。對於表現特殊而又缺乏客觀症征的感覺性、植物神經性及精神性發作的診斷尤其需要腦電圖,特別是發作期腦電圖的支持。對患各種發作性疾患兒童的研究表明,24小時腦電圖能更好地將其症狀與發作時的腦電活動聯係起來,因此對發作性疾患的診斷與鑒別具有重要價值。
2癲癇發作的分型
癲癇發作的分型直接關係到治療措施的選擇。由於癲癇發作及其癇樣放電自身的特點,僅依據病史及發作間期的常規腦電圖檢查有時不能滿足準確分型的需要,甚至導致分型的錯誤。例如有些部分性發作的癲癇患者,如果在短暫的限局性症狀之後全身性泛化,或因某些特殊情況影響對其表現的全麵觀察時(如發生於夜間等、臨床上常誤診為全身性發作。24小時腦電圖增加了發作期腦電記錄的可能性,從而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分型的錯誤。利用24小時腦電圖獲得的癲癇發作期腦電特征,結合臨床表現,顯然能提高對部分性發作病人病灶定位的準確性。
3癇樣放電的定量化研究與抗癇治療效果的評價
對癲癇患者進行24小時腦電圖檢查,能較方便地獲得其清醒及睡眠等不同狀態下的腦電活動資料,從而發現痛樣放電的頻度及形態與患者狀態之間的關係。這種定量化研究不僅有助於從電生理的角度探索癲癇的發生機製,而且對某些癲癇綜合征的診斷也有重要價值。例如伴中央一顳區棘波灶的良性癲癇,其棘、尖波的發放在慢波睡眠期可高達50~100次/min,而清醒時僅0~4次/min,提示對於年齡及表現等符合其特點的小兒,24小時腦電圖如能發現這種特征,將有可能作出早期診斷。
癲癇病人臨床發作的可能性與發作間期的癇樣放電數量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相關性。發作間期癇樣放電的減少程度可以用來反映部分病人發作控製的程度。由於癇樣放電並非24小時平均分布,因此,常規腦電圖大多難以全麵反映病人的異常腦電活動。24小時腦電圖則有較好的代表性,通過統計病人在較長一段時期內癇樣放電的數量,可以估測其近期內發作的可能性,能更客觀地對病人進行病情判斷及抗痛治療的療效評價。它對於失神發作療效評價的可靠性已得到公認,對其他類型癲癇發作療效評價的研究也正在進行之中。
4新生兒驚厥的診斷
新生兒驚厥的發生率為5‰~14‰,在高危新生兒中,更高達30‰。由於神經係統發育尚未成熟,新生兒驚厥的表現常很不典型。有些患兒因使用呼吸機輔助呼吸而需用肌鬆劑,這就更影響了神經係統症狀的觀察,有可能延誤對驚厥的診治。同時,新生兒又經常出現一些酷似驚厥而實質為非驚厥性的症狀。采用24小時腦電圖對患進行長程(包括發作期)腦電監測,可以更好地診斷臨床上難以發現的驚厥發作;也有助呼吸暫停、良性睡眠肌陣攣等非驚厥性症狀與驚厥的鑒別診斷。
總之,24小時腦電圖為臨床提供了一種新的癲癇診斷手段,其應用價值已引起普遍重視。它在癲癇臨床的許多方麵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血液淨化療法治療小兒腎功能衰竭
血液淨化療法是近年醫學上重大成就之一,它打開了攻克許多難治性疾病的大門。這門新興學科是在近代透析療法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成為臨床醫學進展較快的跨學科領域之一。血液淨化療法依其所應用的原理、裝置和技術的不同,又可分為血液透析、血液濾過、血液灌流、序貫透析、血漿置換和腹膜透析等。本文重點介紹小兒血液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