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腸梗阻的液體療法
小兒機械性腸梗阻,以先天畸形、腸套疊、腹外疝、腸扭轉、蛔蟲性和粘連性為多。發生梗阻之後,隨著病情進展,可出現脫水、血容量減少和血液濃縮、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平衡失調、細菌感染、毒血症等,可引起嚴重休克。當腸壞死、穿孔發生腹膜炎時,全身中毒症狀尤為嚴重,最後可導致急性腎功能及循環、呼吸功能衰竭。因此,對所有腸梗阻病例,不論采用手術或非手術治療,必須盡快根據水電解質紊亂情況給予相應治療,以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和酸堿失衡。液體療法是綜合療法的重要組成部分。
1小兒體液的特點
調節機製不夠成熟,維持水和電解質平衡的功能較弱,易受疾病和環境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水、電解質紊亂。小兒體液的組成與成人基本相同,唯新生兒在生後數天內血清鉀和氯偏高。體液的代謝比較旺盛,不僅每天水攝入與排出量相對高於成人,且體內水交換速度也較快,因此容易發生脫水。按單位體重計算,年齡愈小,日需水量愈多。況且嬰幼兒腎髒的濃縮功能僅為成人的1/2,以單位溶質計算,其代謝產物排泄所需水分較成人多2~3倍。小兒腎髒的稀釋能力也弱,最低隻能稀釋到1cm031/1因此,在水入量不足或鹽入量較多時,可發生高鈉血症,使機體處於高滲狀態,在水入量過多時,容易發生水中毒而使機體處於低滲狀態。由於小兒的緩衝係統、腎髒和肺髒對酸堿平衡的調節功能均較差,因而容易發生酸堿失衡,以代謝性酸中毒最多見,其臨床表現與成人相同,但嬰兒和休克病兒可無呼吸深快表現。電解質紊亂以低鉀和低鈉血症較常見。小兒通氣和換氣功能均較差,故也容易發生呼吸性酸堿紊亂,應進行血氣分析鑒別。
2腸梗阻常見的水、電解質失衡情況
多為低張性脫水與代謝性酸中毒。治療當用等張液(2:1溶液)或2/3張含鈉液(1份葡萄糖液,2份2:1溶液)其中堿性液體以選用NaHCO3為優。其矯正量,一般是根據臨床表現而估算,如果事先有條件了解血化學情況,應按公式計算更為準確。一般原則是先補充失衡量,再補充日需量及繼續損失量。
2.1單純性完全性腸梗阻臨床估計體液損失量為體重的5%,輸液總量按50ml/kg,常用2:1溶液在2h內由靜脈快速滴入,先快後慢,然後靜滴全血或低分子右旋糖酐15ml/kg,此時即可進行手術。
2.2急性絞窄性腸梗阻
有脫水而無休克症狀者,臨床估計體液損失量為體重的10%左右,輸液總量按100ml/kg(年齡越大需要量相對較少)。具體方法是在2h內輸入2:1溶液30ml/kg,全血20ml/kg,再按檢驗結果及排尿情況調整,以後靜滴3:2:1溶液(1份葡萄糖液、1份2:1溶液)50ml/kg。如果尿量較多時,可加KCI若幹毫升,使混合液含0.15%KCI。總量在讓內輸入後,進行手術。
有休克或休克前期症狀者,則需快速輸液,全血(或血漿)和(或)低分子右旋糖酐20~30ml/kg,同時給予生理鹽水20ml/kg,5~10%葡萄糖液10ml/kg,5%NaHCO35ml/kg。如血壓上升,一般情況好轉,則繼續靜滴生理鹽水20ml/kg,5~10%葡萄糖液20ml/kg。
如血壓仍不上升,出現外周血管痙攣時,在充分補充血容量的情況下,可應用擴血管藥物,按病兒具體情況選用苄胺唑啉或酚妥拉明。如無尿或尿量少於10ml/h,可用速尿或甘露醇。在輸液60~100ml/kg之後,待一般情況改善,血壓穩定,便可施行手術。
如經積極治療,休克尚未能糾正,特別在少尿情況下,必須判明是否存在血容量不足或腎功能不良,應作中心靜脈壓監測,以指導輸液。在總液量及電解質溶液總量中要扣除搶救休克時所用各種藥液量和血漿代用品的量,以免因搶救時輸血、輸液過多而造成新的紊亂。
一般病例進行2h左右術前準備,使脫水、酸中毒基本糾正即可手術。有休克者,爭取於2~4h內好轉後(全身情況改善、血壓平穩、循環改善、尿量10~20ml/h等)即可行手術。但重症的絞窄性腸梗阻病例,雖經積極搶救休克,病情仍然無明顯好轉或病情不穩定時,則應一麵繼續搶救,一麵進行手術,切除壞死腸段,去除症灶,不應隻強調改善條件而過久地延緩手術時間,否則易造成局部病情惡化和進一步的水電解質紊亂。
3術中及術後的輸液
手術時,應按失血與估計蒸發量及時輸等張液或輸血。術後輸液繼續補充術前、術中尚未糾正的液量。由於術後存在抗利尿期,術後當天及第一天按正常生理需要量的1/2補充水與鹽,先按預算損失量補充,第二天以實際損失量複核後補充。
小兒急性中毒的液體療法原則
急性中毒是兒科常見的急重症。由於毒物種類、中毒途徑、中毒程度的不同,因此病情較複雜,體液紊亂的情況也各異。輕者可無體液紊亂,也不需輸液,重者常伴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紊亂,有時可同時有多種紊亂,甚至危及生命。即使無體液紊亂,也常需輸液治療。有時因治療失誤引起醫源性體液紊亂。嚴重中毒常伴有休克、腦水腫、腎功能衰竭或心力衰竭等嚴重並發症,使液體療法更加複雜。以上情況決定了液體療法在小兒急性中毒搶救中的重要作用,若處理不當或不及時,可引起嚴重後果。處理時必須具體病例具體分析,以下就急性中毒可能發生的常見體液紊亂的防治問題進行討論。
1合理使用維持液
對無明顯體液紊亂者,常用10%葡萄糖維持液靜脈滴入,以促進毒物的排泄,但若輸入過多,可引起低血鈉或低血鉀等,應予注意。
2糾正脫水
某些毒物,如毒蘑菇、砷、銅、汞、銻及某些食物中毒,可引起較重的嘔吐、腹瀉,導致不同程度的脫水及電解質、酸堿失衡。急性中毒的脫水多為水與鈉同時丟失,故以等滲脫水為多,其液體療法可參照嬰幼兒腹瀉的液體療法原則。
3低血鉀的防治
急性中毒的患兒,可因嘔吐、腹瀉,或使用利尿藥、脫水藥、激素及輸入大量不含鉀液體,而引起低鉀血症。故應監測血鉀。若患兒血鉀、尿量正常,並能正常進食者,可不必補鉀,但需注意觀察;對輸液量較多者,應適當補充鉀鹽。已發生低鉀者,應根據低鉀的程度補充,一般嬰幼兒可按KCI0.2~0.4g/kg.d,年長兒劑量偏小,可口服或靜脈補充,並應按補鉀的原則進行,即無尿時暫不補鉀,氯化鉀濃度0.15%~0.3%,速度不宜過快。
4糾正代謝性酸中毒
急性中毒患兒可因腹瀉使隻HCO3-丟失;毒物本身是酸性物質(如水楊酸等酸性毒物)毒物代謝形成酸性產物(如甲醇可分解成甲酸和甲醛毒物幹擾代謝,使體內酸性代謝產物蓄積;合並休克、腎功能衰竭等,而引起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治療原則是盡量去除病因,可根據病情選用碳酸氫鈉、乳酸鈉,具體用法可參照嬰幼兒腹瀉的補堿方法。但在補堿時應避免用高張液體,並防止操之過急,否則可引起低鉀、低鈣、高鈉、堿中毒等,有心功能不全者,尚有引起心力衰竭和肺水腫的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