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防治低鈉血症
急性中毒時因用利尿藥、脫水藥或腹瀉等,使鈉排出增多,若不補充鈉鹽,可發生低鈉血症,故應適當補充。
6防治水中毒
急性中毒時,可因用過多的清水洗胃,或輸人過多不含電解質的葡萄糖液等,而致水中毒。發生後,應限製液量攝人,可用利尿藥、脫水藥,重症者可用3%NaCI液6~12ml/kg,約可使血鈉提高5~10mmol/L。可先補充6ml/kg,輸人速度應緩慢,用1~2h輸完。以後視具體病情而定。若同時有代謝性酸中毒,也可用等量的5%NaHCO3或5.6%乳酸鈉。補鈉時應嚴密觀察,若出現血容量過多或心功能不全的早期表現,應及時調整濃度和速度,必要時停用。
7其他水、電解質、酸堿平衡紊亂
1.1因利尿、過多輸液及堿中毒等因素引起低血鈣、低血鎂、低血鉀等。
1.2因毒物引起溶血、腎功能衰竭等因素,導致高血鉀、高血鎂等。
1.3因利尿、嘔吐、堿性藥物使用過多等,引起代謝性堿中毒。
1.4因毒物抑製呼吸中樞,或腦水腫等引起呼吸衰竭時,可導致呼吸性酸中毒。或因毒物興奮呼吸中樞,引起過度換氣,可導致呼吸性堿中毒。
對上述情況,應注意分析病情,監測血生化、血氣分析及血漿滲透壓等,以便正確識別、及時處理。
8重症急性中毒
可合並休克、腎功能衰竭、腦水腫、心力衰竭等嚴重並發症,應按相應的原則施行液體療法。
小兒良性癲癇
小兒良性癲癇是小兒發育時期特有的一種癩癇綜合征。以部分性發作為主,多與睡眠有關,腦電圖具有特征性圖形,抗癲痛藥物有效,能自然緩解,智力不受影響,預後良好,具有較明顯的遺傳傾向。較常見的小兒良性癲癇有以下幾種。
1 伴中央一中顳區棘波灶的小兒良性癲痛
是小兒良性癲癇中最常見的一種。1985年及首次報道本症。是兒童時期最常見的癲癇發作形式之一,約占小兒癲癇患者的15~20%。
1.1臨床表現起病年齡多為2~14歲,其中6~10歲最多見,發病高峰年齡約在9歲左右;男孩多於女孩。70~80%病兒僅在睡眠時發作(夜間或白天午睡時)15%病人睡眠及清醒時皆有發作;僅10~20%的患兒在清醒時發作。夜間發作者發作時間較長、程度較重,通常是發作於剛人睡時及清晨將醒時。
患兒發作時常以舌、唇的運動及(或)感覺異常開始,有時表現為牙齦及內側頰部的感覺異常,繼之半側麵部、唇、舌以及咽喉肌的強直、陣攣或強直一陣攣發作,從而可引起語言停頓或構音障礙,以及表現流涎、吸吮動作或喉中有痰鳴音,但患兒自始至終可意識清醒。半側麵部抽動還可擴展至同側上肢,但很少涉及下肢。夜間發作者常發展為全身強直一陣攣發作,年齡愈小發作愈容易擴展泛化。
1.2腦電圖表現發作間期腦電圖示單側或雙側中央區或(及)中顳區有棘波發放,單個或成族出現,有時後繼一慢波。有些患兒在清醒時棘波發放較少且電壓低,而入睡後則增多,電壓亦增高。60%的患兒為單側,40%為雙側。雙側者棘波灶有時可在左右兩側漂移;有時還可見到獨立的枕部棘波。棘波灶常在思睡期及睡眠各期增多,且由單側變為雙側,有30%的患兒其棘波發放僅出現在睡眠期,故一旦疑似為此型癲癇,則必須作睡眠腦電圖檢查。
1.3病因及病理生理伴中央一中顳區棘波灶的小兒良性癲癇臨床表現表明其病灶在皮質區下部分代表麵部及咽喉部區域。本症的家族遺傳傾向明顯,可能為常染色體單基因顯性遺傳病,並有年齡依賴的外顯性,有的僅表現為腦電圖異常。可能的誘發因素有:圍產期窒息、早產、腦炎以及情感因素等。
1.4診斷標準
發病年齡在2~14歲,以6~10歲最多見;
部分性發作,80%的病兒累及口、麵部,75%的病兒發作與睡眠有關;
腦電圖中央一中顳區有棘波或尖波灶,背景波正常;
神經係統檢查正常,智力正常。
診斷時要注意與棘波灶位於前顳的顳葉癱癇鑒別,及與一般的Jackson發作鑒別。
1.5治療僅一次發作者可不服藥治療,發作次數較少者也可不服藥。苯巴比妥、苯妥英鈉及卡馬西平皆有效。本症不必聯合用藥或過分增加藥量,即使藥物療效不好、發作頻繁者,其預後仍很好。當清醒及睡眠腦電圖皆正常時,可以開始減藥,或在發作控製1~2年後,即可逐漸減藥,然後停藥。
1.6預後首次發作3年之後,50%終止發作;5年之後,75%終止發作;12歲時92%,17歲時99%發作終止。臨床發作先終止,腦電圖恢複較晚。
2良性枕葉癲癇
此症為1982年首次報道。
2.1臨床表現發病年齡多在1.5~8歲,高峰年齡為6歲左右,性別無顯著差異,神經係統檢查無異常。年幼兒首次發作常為夜間全身大發作。某些患兒可能從伴中央一中顳區棘波發放的癲癇發作轉變為枕葉發作。兩種發作可相互轉換並有相應的腦電圖改變。常在一個長的發作間歇期後連續發作數次。發作多發生在夜間及初睡時。
發作可有以下幾種形式:一過性視力喪失化(65%),光幻視及視野中出現暗點(55%),複雜幻視(25%),視錯覺,最常見為視物顯大或視物顯小。有時患兒自訴看見了不同顏色的點、盤、圈、環或閃光,甚至蝴蝶、蜻蜓。30%的兒童可有發作後頭痛,並伴有惡心、嘔吐。30%的兒童僅有感覺異常。在很多病例是先有視覺先兆,隨之發生部分或全身性發作,本病有明顯的遺傳傾向。有人報道與偏頭痛發作有關。
腦電圖表現背景波正常,高波幅的棘波、棘慢波或尖波似有節律地出現在頭後部電極,可為一側的,也可為同步或不同步的雙側的,睜眼後減少。在發作期間癲癇灶可在雙側遊移,甚至出現在中顳區等,睡眠還可誘發多棘波或棘慢波的發放。
治療及預後采用苯妥英鈉、卡馬西平、撲痛酮等均有效。60%的患兒發作控製良好。病程可持續3~7年,平均為4~5年,預後良好。但在有枕葉局部結構異常時預後不好,這點與伴中央一中顳區棘波灶的小兒良性癲癇不同,後者即使有局部結構異常,但就其癲痛發作來說,預後仍是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