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四章 兒科疑難病案(一)(1 / 3)

小兒急性腎功能衰竭的體液紊亂特點及治療

小兒急性腎功能衰竭是由多種原因引起的雙側腎髒生理功能急劇減低甚至喪失,使機體內環境出現嚴重紊亂的一種臨床表現。根據臨床經過、病理生理改變、尿量變化可分為三期,即:少尿(或無尿)期、多尿期、恢複期。少數病例表現為非少尿型急性腎功能衰竭。現簡述其體液紊亂特點及治療原則。

1小兒急性腎功能衰竭體液紊亂特點

1.1少尿或無尿期少尿指每日尿量少於250ml/m2,無尿指每日尿量少於50ml。此期的特點是有不同程度的水瀦留或水中毒、代謝性酸中毒和血清中低鈉、低氯、低鈣、高鉀、高鎂、高磷,即所謂三低、三高的電解質紊亂。

1.1.1水平衡失調由於腎髒排尿減少和內生水增多,如攝人液體較多,可發生水瀦留,嚴重者則發生水中毒,水中毒是此期的主要致死原因。極少數病例可因液體攝入不足而致脫水。

1.1.2電解質平衡紊亂

高鉀血症 正常人90%的鉀由腎髒排出,腎功能衰竭時,鉀排出減少,加之分解代謝增加,高鉀血症常成為本征突出的危急情況,也是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低鈉血症低鈉血症可有兩種類型,應注意區別。最常見的類型是稀釋性低鈉血症,主要因液體攝人過多所致。缺鈉性低鈉血症較少見,常有腹瀉、嘔吐或大麵積燒傷等體液丟失的病史。

低氯血症與低鈉血症常同時存在。低鈣血症腎功能衰竭時,鈣的吸收減少,血鈣降低,但因多伴代謝性酸中毒,使遊離鈣濃度增加而不易發生症狀,當酸中毒糾正時則易發生低鈣性抽搐,有時可以致死。高鎂血症鎂主要由腎髒排出,腎功能衰竭時排鎂減少,可致高鎂血症。

高磷血症正常時60~90%的磷由腎髒排出,腎功能衰竭時磷排出減少,可使血磷增高,但腸道排磷可增加,從而影響鈣的吸收。

1.1.3代謝性酸中毒酸性代謝產物的蓄積及腎髒的排氫、泌氨功能障礙,導致不同程度的代謝性酸中毒。

1.2多尿期此期尿量可逐漸增加或突然增加。開始時仍可有代謝性酸中毒和高鉀血症及少尿期的其他紊亂。隨著尿量增多,代謝性酸中毒、高血鉀、水中毒逐漸被糾正。有時因水分排出過多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脫水、低鉀、低鈉、低氯、低鈣等,偶可發生代謝性堿中毒。

1.3恢複期此期尿量逐漸恢複正常,體液紊亂亦漸糾正,但腎小管功能尚未完全恢複。

1.4非少尿型急性腎功能衰竭此型腎功能衰竭主因腎小管濃縮功能障礙,尿比重低而體液紊亂常不明顯。但如誤診、誤治、不適當地補充水、鈉、鉀,可引起水鈉瀦留及高鉀血症。

2小兒急性腎功能衰竭的液體療法原則

小兒急性腎功能衰竭由於原發病因和具體病情的不同,液體療法也不完全相同,應具體病例具體分析。基本原則是:①早期發現,早期防治;②嚴格掌握出人量,盡量維持水、電解質和酸堿平衡;③保證一定熱量的供應;④隨時注意防治繼發感染。

少尿期若考慮脫水導致腎功能衰竭,可根據脫水程度進行試驗性補液,15~20ml;液體成分視病情而定。在30~60min內靜脈滴入,滴注過程中,應注意觀察心、肺功能。最好在中心靜脈壓監護下輸液。輸液後若尿量增多,證明少尿係脫水引起,可繼續輸液並嚴密觀察。輸液後仍無尿者,可給20%甘露醇0.5~1g/kg,在15~30min內靜脈輸人,同時可並用速尿1~2mg/kg,觀察濁尿量,若仍不增多,則應按腎功能衰竭處理。

2.1.1嚴密監測液體入量測量體重,進行血、尿電解質檢查和血氣分析。

2.1.2嚴格計算攝入液量按量出為入,寧可偏少而勿多的原則,維持水電解質平衡。一般可按以下公式計算:每日攝人液量二不顯性失水量十前一日尿量十異常丟失量一內生水量,不顯性失水量一般可按400~500ml/(m2·d)或嬰幼兒約20~30ml/kg·d,兒童約10~20ml/ kg·d,如有發熱,體溫上升1℃應增加75 ml/(m2·d),室溫超過30℃每增加1℃應增加13%。異常丟失量是指吐、瀉、大汗、胃腸減壓時丟失的總和。內生水包括食物代謝產生的水和組織分解產生的水,前者可按4.18kJ熱量0.1ml計算;後者可按18.75mlX血尿素氮(mmol/L)×公斤體重(kg)×0.7(或0.6)。此公式計算比較複雜,可用簡化算法:每日攝人液量=400~50ml/(m2·d)十前一日尿量十異常丟失量。腎功能衰竭時計算攝人液量的方法還有多種,且用量有一定差異。在治療中應仔細觀察病情變化並每日測量尿量和體重,根據實際情況調整液量。應使患兒體重每日下降0.5%~1%為宜。如患兒體重不降或上升,說明液量過多、應予以減少;如體重下降超過2,說明液量不足,應適當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