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藝術感覺 (2)(2 / 2)

我們是帶著這樣兩種感覺進入下闕閱讀的。這兩種感覺各自尋找到與自己類似的事物並與之複合為一體,構成更細致、更複雜的感受。顯而易見,在作者愛憐的感受中,“青杏小”和“牆裏佳人”、“芳草”等融為一體了。在這時,由這感覺的複合,“牆裏佳人”的形象一下子便豐滿起來:她是一個像青杏一樣還未成年的少女,還沒有成熟到具有愛情的自覺的年齡,成年男子的性愛感情在她那裏還不可能得到回應,她還使你感到不能摘吃的那種酸澀的滋味,但她嬌小、可愛,少女的美已經在她的體態中充實起來,已經能夠勾起成年男子那兩性愛的情感衝動,她還像葵葵芳草一樣散發著少女的清香。這樣一個少女的形象,“牆外行人”是從她的笑聲引起的想象中喚起的,因而她的笑聲也不再是籠統的、一般的女子的笑聲。這是一種未成年的少女的天真無邪的笑,是像銀鈴般清脆澄澈的笑,是一下子便令“牆外行人”產生了一片春情的笑。

這樣一個少女,還是活潑的、充滿著躍動的生命力,她與翻飛的燕子一樣打著秋千,像潺潺流動的溪水一樣活潑可愛。牆外的行人呢?則是上閩中的漸褪殘紅的花,柳絮已稀的柳。人們都會感到,這裏的“牆外行人”便是蘇軾自己。當時蘇軾已近六十,被貶惠州,政治上的不得誌與已近暮年的悲涼感是難以避免的。隻要我們認識到這一點,他連用的那四個“牆”字的象征意義便很明顯了。這裏的“牆”絕不僅僅是有形的“牆”,更是一堵無形的“牆”。有形的“牆”是輕易可以跨越的,但這堵無形的“牆”則是根本不可能跨越的。這便是由於年齡的差距在彼此情感上的“牆”。一個是未及成年的少女,尚沒有自覺的愛情意識及其感受的少女,她還不可能懂得成年男子對她的愛,一個是已近暮年、青春已逝的成年男子或曰老人,他的情愛之心尚未泯滅,還能麵對如此可愛的純真少女刹那問泛起一股愛憐的性愛感情,但他已經自知不能也無法向她表示自己內心的愛情。

二者之間這堵“牆”是根本不可能逾越的,它將永遠橫亙在二者之間,使其無法在感情上相互溝通。“牆裏秋千牆裏道。牆外行人,牆裏佳人笑。”詩人的“牆”的意識是多麼強烈嗬!這堵“牆”從根本上隔開了兩個人的情感溝通的渠道。正是因為如此,“牆裏佳人”的笑聲對他才是有關鍵意義的,因為他隻有通過這種笑聲才感到自己和“佳人”是親近的、相互聯係的。有這笑聲,他便如與她相接近;沒有了這笑聲,連這種親近感覺也沒有了,所以“笑漸不聞聲漸悄”之後,他心中便生出一股“惱”意。“無情”便是這個少女的特征,這不但因為她的笑聲已經消失,更因為他知道她是不會產生他所希冀的那種情愛的;“多情”則是作者的自我感覺,不但說的是他現有的這種情愛感覺,而且包含著自己不該再發生這類情感的意思。“多情卻被無情惱”,其中有多少未能明言的感情嗬!有的詩評家說,這裏的多情指的是蘇軾由笑聲引起的對自己家人的思念,我認為這是多餘的解釋。一個像蘇軾這樣年紀的人在活潑可愛的妙齡少女麵前一時泛起一股愛憐之情並不是不可以理解的,更何況蘇軾始終意識到二者之間的情感的“牆”,並無實際占有對方的動機呢!

如果我們再從頭閱讀一遍這首詞,就會感到,這首詞雖然題為“春景”,但主要表現的卻不是春景的美,而是通過春景的描寫表達了一種自憐的情緒。“天涯何處無芳草”,即使在惠州地方,也有美麗的春景,也有青春年少的妙齡女郎,但自己卻已瀕臨暮年,這春景、這青春少女,已經不再屬於自我了。自己已經與這些美好的事物拉開了距離。他還是愛它們的,但它們卻不再會屬於他了。

這便是該詩所表達的一段愁腸。

這不也是人生中永恒存在的一種矛盾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