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下之圍由此成為必然。
過不過江東便成了項羽生還是死的選擇,便成了曆史的歧路。
—於是,“霸王別姬”上演,美人英雄無可奈何地訣別,纏綿而悲壯。從古代的現場到當代的今天,感動了多少觀眾和讀者。
這一次,項羽該清醒些了吧。
在烏江亭長為他們準備的小船上,項羽默默無語。同行的二十(六位將士,個個悲憤難言。人生如夢,世事如煙,轟轟烈烈轉了一圈,又回到原先出發的江岸。這次可不是衣錦還鄉,而是丟盔棄甲,損兵折將啊!想到當初八千人渡江的豪情壯誌,想到這幾年翻天覆地的大變局,想到昨天楚軍還是那樣威壯,一夜間竟土崩瓦解,灰飛煙滅……已有人在抽泣,在哽咽,在自責,在慚愧,在捶胸,在頓足,說無頗見江東父老之類的喪氣話……項羽陡然間衰老了十歲,不,二十歲或三十歲,或許不是衰老而是成熟。他簡直就像一個曆盡滄桑的老人,回首往事,麵對現實,拷問著自己的靈魂。這幾年發生的重大事情在腦海中飛快地閃現。
赫赫不可一世的楚霸王究竟在哪裏邁錯了一步,從而導致了眼前的慘況呢?當然,項羽仍固執地認為此乃天意。不過,除了天意,他此時也略感遺憾。或許,他可以做得更好一些。
鴻門宴就不用再提了。對於一個有政治雄心的人而言,那真是天賜良機。隻需他輕輕一點頭,隻需項莊輕輕一劍,一切就了結了。為什麼自己可以破釜沉舟救钜鹿,可以坑殺二十萬降卒不眨眼—那是多麼果敢的決定和慘烈的場麵,卻對結束劉邦的性命優柔寡斷欲行又止呢?唉!戰場歸戰場,宴會是宴會。在戰場上,你死我活,殺十萬二十萬也符合戰爭法則;在妾會上卻是另一碼事。別人前來謝罪,態度那麼誠懇,語氣那麼謙卑,怎能不顧信義,以強淩弱,甚至讓人有來無回呢?這不是要取笑於天下豪傑,留罵名於千秋萬世嗎?何況,劉邦在戰場是打不過我的呀!項羽想不通,從他隨項梁舉兵起義反對幕秦以來,每戰必勝,為何鴻門宴之後,天下統一之後,劉邦、韓信一發難,楚軍竟兵敗如山倒呢?
想不通”阿!
他想不通,為什麼在軍事較量中,英雄如我,竟輸給了痞子似的劉邦。這分明是天道不公。那劉邦何其可恨。我不忍楚漢交戰,綿綿無期,讓千萬兵士和我們的家人忍受苦難,提出了一個最簡單也最光明磊落的了結方案—與他單獨決鬥,一分雌雄,誰勝便由誰統治天下。這該多麼痛快!可劉邦竟說:“吾寧鬥智,不能鬥力。”簡直一副無賴嘴臉。他鬥力鬥得過我嗎?貪生怕死到這種地步,卻還想統治天下!
想不通還在想。船在江中搖蕩,江東的河岸慢慢地退近。那熟悉的田野、屋舍,曆曆在目。江東一片靜謐。這些年,男兒盡皆出征,江東父老付出了多少犧牲,承受了多少苦難:兒孫有去無回,戰亂沒有盡頭,繁重的勞作,超常的賦稅……此次回鄉,迎接他的是怎樣的場麵呢?難以想象!這樣回去,確實無法交代。堂堂正正的項羽,丟下數萬江東子弟的冤魂在異鄉遊蕩,自己卻落荒而逃。這算什麼!這算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