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翻案文章——詠史 (1)(3 / 3)

同時,它還象征著機遇。

機遇,麵對敵對的雙方,它隻對果決者微笑。

劉邦冒險赴鴻門,是要消解項羽既定的重大軍事行動—“旦日饗士卒,為擊破沛公軍”。本來,他深入虎穴,是在為項羽提供機會,但當項羽失去這個種豆得瓜的機會時,劉邦便種瓜得瓜了。

項羽改寫曆史的機會竟如此之多: —項羽西入秦,至函穀關,有兵守關,不得入。而此時沛公已破鹹陽,項羽聞之大怒。楚軍入關之後,曹無傷又從劉邦軍營提供了最機密的情報:“沛公欲王關中,使子嬰為相,珍寶盡有之。”項羽於是決定一舉消滅劉邦。當時,項羽兵四十萬,在新豐鴻門;沛公兵十萬,在擠上。兩軍相去四十裏。項羽經過殺宋義,奪軍權,破釜沉舟,救櫃鹿,降章邯,坑殺二十萬秦軍降卒,已成為諸侯上將軍,威震四方。在軍事力-1和個人聲望上,項羽占有絕對的優勢。

這是一次絕好的機會。一舉殺向霸上,未嚐不可成就霸業。

楚軍翌日出兵討戰,劉邦部隊望風披靡,不戰而潰。劉邦被生擒斬首。之後,項羽逐個消滅了敢與爭衡的對手,天下歸楚。項羽黃袍加身,楚朝建立。強大的楚朝決定了中華民族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的名稱,於是,今天許多人在各類表格的“民族’,一欄工整地寫上“楚”。當然,我們的文字被稱為“楚字”,語言稱為“楚語”,“秦磚楚瓦”、“楚唐文明”成為熟語……

可是,楚軍卻偏偏有一個與劉邦軍中的張良親善的左尹項伯,項伯泄露軍情,比曹無傷有過之而無不及。他星夜赴霸上,親口告訴張良和劉邦楚軍的有關行動。不僅如此,還獻計於劉邦:“旦日不可不早自來謝項王。”又匆匆趕回新豐,在項羽麵前為劉邦先容。可憐的項羽,竟不將他這雙重間諜軍法處置,而是言聽計從,立即撤銷軍令按兵不動,坐等劉邦前來謝罪。

也罷,項伯出賣了項羽一回,卻促成了“鴻門宴”,畢竟給範增和項莊,自然也給項羽一個更方便的機會。換句話說,如果項莊真的得手,項伯未必不是弄巧成拙。真要打仗,劉邦的首級並不是可以輕取的。而現在,送貨上門,隻需項莊輕輕一劍……

—項羽聽罷項伯的勸說,答應明日宴會劉邦。項伯一出門,範增便極力勸項羽明日妄會上動手。項羽有些遲疑。沛公前來麵謝,怎能宴會上兵刃相向呢?再說,沛公親自赴鴻門,說明他確有誠意,真要是心懷叵測,就不會前來送死了。誰敢和威震天下的上將軍我爭天下呢?項羽不表態,急壞了範增。他不管項羽在想什麼,便當著他的麵安排了明日的行動計劃:“以我所佩玉珘為號,將軍點頭,刀斧手立斬劉邦!”項羽默然不語,仍在猶豫。範增便滔滔說出一番話來:

“暴秦已滅,天下將歸於一。將軍難道忘了當年觀秦始皇遊會稽、渡浙江時,將軍發出的‘彼可取而代之’的豪言壯語乎?取而代之,此其時也!將軍難道還不曾知道沛公之誌乎?當年他遙望鹹陽,綜觀秦皇帝,亦喟然太息;‘嗟乎,大丈夫當如此也!’此時與將軍爭天下者,沛公也!沛公居山東時,貪於財貨,好美姬。今入關,財物無所取,婦女無所幸,此其誌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氣,皆為龍虎,成五彩,此天子氣也。將軍本應及早圖之,明日沛公既來,食中捉鼇,天助將軍成就擂業,萬望勿以婦人之仁而痛失良機也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