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李商隱《馬鬼》(二首其二):海外徒聞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空聞虎旅鳴宵析,無複雞人報曉籌。此日六軍同駐馬,當時七夕笑牽牛。如何四紀為天子,不及盧家有莫愁?
3.李商隱《賈生》: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4.王安石(明妃曲》(二首):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寄聲欲問塞南事,隻有年年鴻雁飛。家人萬裏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其一)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黃金杆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可憐青家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其二)
二、假如項羽過江東—鴻門賽的頓悟(劉明華)
假如項羽過江東,其實算不上一個太新鮮的話題。幾千年來.人們對項羽的選擇不斷地發表感想。千千萬萬讀者的心聲沒有記錄,皆隨風飄散,形諸筆墨的騷人墨客的代表性“說法”有以下幾種:
杜牧《詠史》這樣寫道: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
江東弟子多才俊,卷土重來未可知。
杜牧詩著眼的是戰術、兵法;三十六計,走為上。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有的時候,選擇活著比選擇死亡更不容易。杜牧幻想,隻要項羽渡江,未必不能卷土重來。
李清照則恰恰與杜牧相反。她看重的正是項羽不逃不避臨危不懼,甘灑熱血寫春秋的氣概。戰死沙場對一個英雄來說,應是最佳結局,尤其是一個末路英雄。李清照紊有大丈夫氣,其《烏江》詩雲: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此詩,受到多少人的喜愛!人們崇拜項羽,正是因為他身上有著戰死沙場視死如歸的英雄氣質。英雄選擇了死亡從而戰勝了死亡,並得以永生。
杜牧和李清照的觀點,正體現若技術和道德的衝突。杜牧從軍事學的角度考慮,所以忌諱一味拚死和死要麵子,特別是拿別人的生命來換自己的麵子。打不贏就走,在軍事上無可厚非。李清照看重的是道德形象。寧可轟轟烈烈地死,不願苟且可憐地生。軍本家的大丈夫概念和詩人才女的大丈夫概念竟如此迥異!
而政治家王安石在看待項羽過不過江東時,想到的卻是時耶?命耶?勢耶?其《烏江亭》又說出一番別樣的話來:
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
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卷土來?
所以,項羽過不過江東,並不在於烏江這個界線。對項羽來說,他有很多機會改寫曆史。如果鴻門宴不是我們現在知道的結局,他也就沒有墳下的悲歌。事實是,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舉措,決定了日後他在烏江邊的選擇。
我的幻想也由此展開—
鴻門妄,因其刀光劍影、殺機四伏的背景,已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個富有象征意味的語詞。鴻門宴並不是項羽預設的圈套,但因範增、項莊的所為使它成為陰謀、陷阱的代名詞。另一方麵,對有的人來說,“赴宴”又意味著赴湯蹈火,視死如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