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柳相青眼識俊才 玉桂背運死非命(1 / 3)

人說“富養兒子,窮養女兒”,有錢人家多生兒子可以繼承家業,窮人家則多生女兒,萬一招得金龜婿,搖身變鳳凰,那全家人都能飛黃騰達。林老爹三代貧農出身,亡妻生了兩個女兒,卯兒排行老二,上麵還有一個長她兩歲的姐姐名叫阿幸。林老爹很疼愛女兒,怕她們受繼母虐待,一直不肯續娶,平日裏省吃簡用,寧肯自己吃糠咽菜滿身補丁,也要女兒們吃飽穿暖,終於將卯兒養育成美人坯子,模樣漂亮,心思靈巧,林老爹看做明珠一般,一心讓她嫁到好人家。後來見卯兒到龍家做丫鬟,東家的少爺俊秀瀟灑,做得大買賣,林老爹便上了心,時常許願,指望卯兒能在龍家站穩腳跟。不承望菩薩顯靈,龍元秀真個上門提親,不說收卯兒為妾,竟是要三媒六聘娶為正室,林老爹好比胡敲梆子亂擊馨——歡喜若狂,因茶房裏沒有好茶招待嬌客,巴巴的到衙門裏邊討茶葉,逢人便說自己女婿來看自己,腰板挺得比任何時候都直。

龍元秀不敢在衙門裏擅自走動,悶坐了一會兒,站到茶房門口透氣。忽然聽到門外鳴鑼通告:“柳相國到了!”大門隨即敞開,兩邊排下隨從,四個皂吏抬進一頂轎子,落在台階上,撈開轎簾扶出一個須發花白,穿蟒袍掛玉帶的官員來。

龍元秀慌忙躲避,柳相國已走出轎門,眼見一個人影閃進茶房,喝問道:“什麼人在此鬼鬼祟祟?快傳來省問。”

隨從湧人茶房把龍元秀架出來,龍元秀不肯下跪,怒視旁人,場麵鬧得頗僵。柳相國打量龍元秀幾眼,喝退隨從,問他:“這裏是衙門重地,不是一般人隨便能進的,你是什麼人,來這兒幹什麼?”

龍元秀自報家門,說來此拜見嶽父。他容貌出眾,這兩年逐漸成人,更是相貌堂堂,是京城一帶有名的美男子,人人稱羨,造出兩句口號誇讚:“但見長安龍,勝似天上仙。”

柳相國當下說:“原來你就是龍元秀,老夫常聽城裏人誇你一表人才,今日一見果然名不虛傳。你嶽父在吏部做得什麼官?你不用等通報,可以直接進去拜見。”

龍元秀直言不諱道:“在下嶽父是這裏的小吏,就在茶房當值,並未做官。”

柳相國拈須大笑:“好好一個才貌仙郎,給看茶房的小吏做女婿,不覺得太委屈麼?天下婦人何其多,何必貪戀此等寒賤人家的女兒。”

龍元秀最討厭這種高高在上的口吻,心想娶老婆是我自己的事,任你是什麼宰相大官也無權對我指手畫腳。心裏氣憤,臉色便有幾分難看,柳相國公務在身也不多話,臨走時又把龍元秀上下看個仔細,若有所思的凝了凝神。

林老爹其實早躲在廊下,等柳相國走後才敢出來,臉發白頭冒汗,後怕道:“我的好姑爺,你知不知道這位大人是誰?怎好對他無禮,險些闖下大禍了!”

龍元秀說:“我聽人叫他柳相國,管他什麼官,我沒犯王法他也不好把我怎麼樣。”

林老爹趕緊上去捂嘴,悄聲說:“你隻知他是宰相,卻不知他來曆。這柳相國大名柳誌川,當年先皇親點三位顧命大臣,如今唯一健在的就是他了。早年在北方做節度使抵禦匈奴,因平亂有功,前年升任右相,節製百官號令群臣,連皇上也敬他三分呢。”

龍元秀方才有些驚訝,問道:“他和應丞相比,誰的官大?“

林老爹說:“這還用問,應丞相是左相,另外有個駙馬的頭銜,論官階還是柳相國高。上個月應丞相的公子新近中了進士,到這裏取任職文書,遇到柳相國還恭恭敬敬的,哪像你這般毛躁。”

龍元秀聽了大樂,心想應翔那小子自認高貴,見了這姓柳的老頭子卻低聲下氣,全不如老子有氣概,不禁洋洋自得起來。這裏林老爹交了班,請龍元秀回家做客,龍元秀已經去過林家好幾次,熟門熟路並不拘束。在家吃了一會兒茶,卯兒的大姐阿幸從雇主家回來,懷裏還抱了個紗羅囊的七八歲的漂亮女娃娃。龍元秀趕忙行禮,林老爹問女兒:“你不在東家那裏幹活,隻知道四處瘋玩,這是誰家的孩子,抱回來做甚?”

阿幸說:“阿爹講話客氣點,這是我們府上的大小姐,她聽我們說外麵好玩,非要我帶她出來轉轉。”

林老爹大驚:“你這丫頭怕不是瘋了!你的東家可不是一般人,就這麼隨便把人家的金枝玉葉抱出來,萬一弄丟了,十個你也賠不起!”

那女娃娃見林老爹嘶聲大吼,奶聲奶氣說:“大叔你不要罵阿幸,我們偷偷出來的,沒其他人看見。”

阿幸隻顧討好小主人,全不把父親告戒放在心上,抱女娃進屋,拿自家曬的新鮮果脯給她吃。龍秀明看那女娃唇紅膚白,美玉般可愛,便抱過來逗玩,一麵問阿幸:“阿幸姐還在東大街的染坊做工嗎?這可是老板家的女兒?”

阿幸甩甩頭:“染坊老板又凶又小氣,我早不在那兒幹了,如今在應丞相府裏做漿洗,這是我們丞相的侄女,嬌娜小姐。”

不等說完,女娃嬌聲嚷道:“我叫嬌娜(NUO),你們為什麼老叫我嬌娜(NA),我要回去告訴太太,往後誰再叫錯就挨幾板子,看你們長不長記性!”

阿幸連忙賠好,哄了半天嬌娜方消氣。龍元秀聽說這嬌娜小姐便是應翔的堂妹,一下子換了心情,一聲不吭的將嬌娜放回炕上。嬌娜人小鬼大,覺得龍元秀和藹可親,比自家哥哥又漂亮又風趣,纏住他非要他陪自己玩。龍元秀吃不過小丫頭撒嬌,隻好對阿幸說:“你出來有一陣子了,應府不見了大小姐一定四處搜尋,還是早些回去,免得生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