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們永遠站立在十字路口(2 / 3)

而998年月,伊拉克又故伎重演,突然中止了與聯合國特委會的一切合作。近年來發生的武器核查危機風波再起,又一次把美國推到了難堪的境地。

美國總統克林頓月8日與其安全問題助手開會,要求對已提出的外交與軍事選擇進行斟酌。美國官員則透露,美國國防部製定了兩種計劃,一種是可以隨時開始快速打擊,另一種是需要派更多的部隊到該地區準備更大規模的、更具懲罰性的打擊。可是,正當又處於全球最緊張局勢的關鍵幾天裏,薩達姆又軟了下來,表示兩難境地的明智抉擇

願意同聯合國合作,讓撤走的聯合國核查人員再返回伊拉克,薩達姆再一次戲弄了克林頓。

就美國來說,打與不打,就麵臨著一個十分現實的兩難抉擇。

如果美國選擇打,將會有三個障礙。一是合法性的障礙,即取得聯合國授權的障礙。美國雖然儼然以世界領導者和秩序維護者自居,但從未經任何國際合法程序確認。許多國家對美國動輒用武是反對的,有疑慮的。

其二,美國很難取得阿拉伯世界的支持。阿拉伯世界迄今為止主張外交解決的態度是明確而堅決的。

其三,美國對伊拉克進行軍事打擊還會受到其他內外因素的製約,如美國人民對人員傷亡的承受能力較低等等。實行地麵軍事介入,會使美國的軍事技術優勢縮小,人員傷亡可能增大。而如果隻依靠巡航導彈之類的空中打擊,能否實現摧垮伊拉克政權的目的,實在大可置疑。如果空中打擊傷及平民,將會在世界上引起對美國的普遍反感,這也是美國必須考慮的。

可是如果美國無所作為,對美國來說,就如其高級官員所說,那會從根本上敗壞我們的聲譽。

局勢就是這樣,薩達姆是個難纏的對手,他隻要不倒,是永遠不會屈服於美國的壓力的,他會永遠與美國玩弄老鼠戲貓的遊戲;再者,隻要對伊拉克的製裁問題不解決,伊拉克會采取全民的對抗態度,隨時形成危機的局麵。

現在,美國隻好暫時收起打的架勢,但留下了一句話,隻要伊拉克再玩弄花招,美國可以不宣而戰。但這隻是一種威脅與恫嚇的手段,真正決定打與不打時,仍然會陷於兩難境地中不能解脫。

第二個例子,如何預測東南亞金融危機後的全球經濟走勢。

我們知道,隨著東南亞的金融危機,全球的經濟好像多米諾骨牌一樣,—張接一張地倒了下來,首先是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東南亞國家,繼而是日本、韓國,再而是俄羅斯,然後波及到了美國與英國。

那麼,從今往後,全球經濟是處於恢複趨勢還是處於繼續衰退局麵呢?

對經濟形勢如何估計,決定著每個國家的經濟政策,正像我們的股民做股票一樣。如果你估計下一步要漲,你的決策就要買進,如果你估計下一步股票要跌,你的決策就會拋出7的估計不一,會影響各個國家的經濟政策,這是毫無疑問的。

但是,在對經濟形勢的預測上,根本就存在宥兩種完全相反的觀點,因此,要做出行動,也就兩難了。

美國的摩根商業銀行認為,美國正處於衰退的邊緣,它的國民生產總值到999年將停止增長。相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以及大部分歐洲銀行卻認為,到999年,美國的經濟增長隻是會在速度上有不同程度的放悝而已。同樣,在歐洲舊大陸,人們廣泛地認為歐洲貨幣聯盟國在卯9年將繼續維持其沒有受到危機打擊的沙漠綠洲的地位,將仍然是世界經濟發展的惟一動力。這種觀點成了歐洲各中央銀行的一種堅定不移的信念,而美國庠根銀行則認為,999年西方兩個主要經濟大國的經濟增長數字將要減少一半。

產生兩種預測,就會產生兩種行為,到底聽哪一種預測好呢?

美國的企業家勢必會處於兩難的境地之中,不知何去何從。

這樣的例子太多太多,我們就不再列舉下去了。

小至個人有個人的兩難問題

每個人的一生都能碰到不少兩難問題,也解決過不少兩難問題。至於你解決得好還是解決得不好,那是另一回事,最後你是主動還是被動、有意還是無意、在他人幫助下還是自己獨立完成,總之你是解決了的。因此,所謂生活閱曆,便是一連串這種解決兩難問題的經驗的積累。讓我們也略舉兩例加以說明。第一個例子,胡適先生的婚姻。大家知道,胡適先生是大學教授,是個大學問家,可是他的夫人卻基本上是一個文盲。而他自己所愛的女性,則隻是痛苦地與他保持了5年的戀情。

北京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胡適與韋蓮司998年月版一書中,透露了這個鮮為人知的故事。

胡適一生最為人稱道的一件事,既不是他的實驗主義,也不是他的哲學史、文學史,或小說考證,而是他的婚姻。他和江冬秀的結合,是典型的父母之命。胡適婚姻上的矛盾,基本上是一個愛情向親情屈服,或者說愛情被親情所扼殺。

胡適麵對著兩個女性,一個是有文化的知識型的韋蓮司,這是他傾心愛慕的人;另一個是江冬秀,典型的農村女子。但這位江冬秀已經奉他母親之命,和他訂有婚約。一方麵,胡適麵對著這個已訂婚約卻還沒有結婚的江冬秀,另一方麵,他又深愛著韋女士娟介高潔之品行。他是毀棄婚約堅決向韋蓮司求婚,還是屈從母命娶這位江冬秀為妻?這就是胡適那時麵對的兩難問題。而結果,胡適遵從母命與江冬秀結了婚。

所以會走這條路而不是走那條路,書中分析道:胡適的婚姻,基本上隻是甘心為愛我者屈的一個具體表現。他之所以這樣做,與其泛泛地說因為他是東方人,不如說因為他有一個對他關愛備至的母親。

胡適與江冬秀

2日寫給胡近中的信中,坦白地承認:吾之就此婚姻,全為吾母起見,故從不曾挑剔為難若不為此,吾決不就此婚今既婚矣,吾力求遷就,以博吾母歡心。在家庭親情上,我站在東方人這一邊,這主要是因為我有一個非常非常好的母親,她對我的深恩是無從報答的。我長時間離開她,已經使得我深感愧咎,我再不能硬著心來違背她。胡適的這種對母親的孝心近乎基督教的原罪。這個罪是無論如何都贖不完的,所以他接受母命同江冬秀結婚,以咦其罪。他的那種深恩難報的罪惡感,漸漸發展成了母命難違的使命感。

胡適的這種愛情悲劇,是他麵對兩難境地時,將選擇的天平擺向了母親之命那一邊的結果。

第二個例子,詩人魯藜的愛情傳奇。95年的一天,天津市文聯主席魯藜家的門敲響了,魯藜去開門,走進來的是一個怯生生的小姑娘,手裏拿著電工工具,我是來給你們家換開關的。魯藜一看這個女孩也不過十來歲,心想,難道你也會電工活?想不到這個小姑娘很快就把開關修好了。

交談中,香藜了解到她叫劉穎西,今年2歲,在小學六年級讀書。因為家境貧寒,她常在

課餘幫助家長做些小修小換的電工活。這次來他家裏換開關,是她父親派的活。

小籲西環祝四周,看到了一個書的世界。她感到十分驚喜,天真地叫道:哎呀!你怎麼有這麼多書呀!

香藜問她:你喜歡看書嗎?小穎西回答說:當然喜歡。香藜從書架上選出兩本安徒生童話,說是借給她看,還說看後可以再來借。這就是香幕和劉顧西的首次相識。這一年,普藜36歲,小穎西2歲。

這是張治平、洪青華兩位作者所寫詩人魯藜愛情紀實中的情節。為了把敘述的節奏加快一些,下麵我們就拉一個簡捷的提綱:

955年,魯藜被英名其妙地打成了胡風反革命集團成員。劉穎西也受到了牽連,被叫到派出所去受政治審査,追問她與魯藜的關係。

番藜被投進監獄,妻子王曼恬為了孩子的前途,與他離了婚。關押近兩年後,終因證據不足而釋放。

這以後,魯藜、劉穎西雖然偶然見過麵,但幾十年過程中,劉穎西上山下鄉,與農場一位工人結了婚,魯藜卻一直孤苦伶仃。

979年,65歲的魯藜徹底平反了,恢複了

播風家庭997年第斯,黨籍和政治名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