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我們永遠站立在十字路口(1 / 3)

人生的無奈

我們許多人都覺得人生充滿著煩惱、痛苦,充滿著矛盾與不幸,充滿著或此或彼的對既定目標的偏離,充滿著走錯了道路的後悔,即使到了老年時,回頭看一看自己所走過的人生之路,會發現自己年輕時太不懂事,做出了許多的荒唐事。要是當初不這樣做而那樣做就好了。因而常常感歎,若是生命能再來一次,那我就如何如何。但是,生命曆來是個不可逆的過程,它不會讓一個七八十歲的老人在垂暮之年一下子再變成個小青年,讓他重新去安排生活和安排家庭。這,就是人生的無奈。

我們永遠站立在十字路口

一帆風順的人並不是沒有,一輩子高官厚祿、榮華富貴、無險無憂的人也是存在的,但那畢竟是太少太少的了。更多的人則是充滿著歡樂也充滿著不幸,這些不幸可以有林林總總的不同,伹一般來說,可以分成兩類:一種是外來的,不可抗拒的。例如戰爭與瘟疫,洪災與火災,地震或颶風襲。

某一個人家破人亡等等。還有一種是這個人在選擇道路選擇人生時的失誤,即跟錯了人,走錯了路,甚至找錯了對象結錯了婚。

人們的後悔與懊惱往往是指後一種情況,因為他們知道天災地災、飛來橫禍是難於防範的,正所謂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誰攤上了誰就隻好擔著,怨不得別人,因為不可能去同老天爺打官司。而自己所犯的錯誤則正相反,你三思而行隻想了一想,孟浪地做出了決定,很快發現這個決定是錯誤的,或者本來認為這樣選擇是對的,但隨著年歲的增長和經驗的豐富又覺得當初不對了,還有是你聽信了某個人的勸告,而事後證明這種勸告本身是一個陷阱;再則是你的決定是在某種壓力下做出的,你心裏始終不是那麼痛快等等。這種種情況與選擇,都會為你帶來許多的懊悔。

這樣一些事件充斥著人的一生的整個過程,從年輕時的上不上大學,考什麼大學,到大學畢業後的工作與工作單位的選擇,以及談戀愛選擇愛人,要不要孩子,到工作單位的順遂不順遂,如果不順遂,需要重新選擇工作時,又有什麼樣的打算。若是與朋友交惡,家庭矛盾加劇,某公司不履行合約眼看自己要麵臨損失,遭遇受騙上當後如何交涉,因車禍傷殘如何要求踣償損失,同領導與同事關係惡化該如何協調等等,幾乎沒有一刻能讓你安定下來,所以我們常常感到人生太累太苦,想尋求一種超脫的方法。這也是為什麼信仰宗教的人是那樣多的主要原因。

於是,這林林總總的矛盾和煩憂集中到一點,彙聚成一個大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在兩難問題麵前,我們該如何正確地抉擇!說得直白一些,也就是人始終是站在十字路口上,需要別人指點或自己思考,下一步路是走這條道路好呢,還是走那條道路好?

這個問題不僅是涉及到這一步路如何地走。

兩難境地的明智抉擇

還涉及到以後這個人的整個一生。一失足成千古恨,再回頭已是百年身,隻要你是走到這條路上而沒有走到那條路上,那麼,以後所發生的事情都是這條路上的問題了。我們往往都有這樣一種體會,一步走錯步步錯,一步走對涉步對。當某個人在第一個十字路,走錯了議後,這種錯誤的積累會讓這個人愈來愈不順,別扭疙瘩的事情愈來愈多,幽得這個人捉襟見肘、四麵楚歌。這就像在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本來是該在下一個路口駛出髙速路,因為司機不認識路,在這個路口先行駛了出去,那你就瞧好吧,你必須繞上許許多多的冤枉路,花上比本來多得多的時間和口舌,司機要停下車來問路呀!才能拐回到原來的那個地方去。要是這位乘車者是趕杜一個地方去開會,那麼,那個會議恐怕早就結束了。

開會還是小事情,再重要的會耽擱了也不過如此,就是去領諾貝爾獎,沒有趕上會期那獎還是你的。而人生之路則不一樣,這杯苦酒毐酒)既然喝進肚裏去,一切後果全得自負,不會有別人來替你承擔。因此,我們要說的是,十字路口的兩難抉擇是人生的一大課題。在美國的學校教育中,專門有一個內容,就叫做兩難問題的討論。其中一個例子是海因茲與藥的故事。

一位老師向學生們這樣講道:

歐洲有一名婦女患癌症,生命垂危。醫生認為有一種藥能救她,那就是本鎮一位藥劑押新近發明的鐳。製逡這種藥要花很多的錢,而藥劑師索價還要高出成本倍。他花了4美元,隻夠藥資的一半,海因茲不得已,隻好哀求藥剤師,請求他便宜一點賣給他或允許賒賬。但藥劑師說:不行!我發明這種藥就是為了嫌錢。海因茲嚐試了一切合法手段,但是沒有弄到藥,而他的妻子快要無了。於是他在晚上教開了藥店的門,為妻子偷來了藥。結果,被這位藥劑烀告到了法院。講完故事後,老師就向學生提出問題:海因茲應該偷藥嗎?為什麼?如果你是法官,你該如何斷這個案子?學生們分成幾個小組展開討論,每個人都得做出判斷,說出理由。通過討論,每個學生都受到了啟發,對各種觀點進行了思考,從而得出了自己的結論。

當然,這個問題既牽扯到了情感因素、救死扶傷精神,也涉及到道德與法律。在美國人看來,價值觀念是相對的,是沒有定型的。他們重視學生討論價值的過程,讓學生在討論中經過價今值澄清、道德推理等,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促進道德認知水平的提高,從而指導自己的行為。在我們中國,並沒有這樣一種教育和討論,但是記得有這樣一次沒有形成公開討論的討論,也涉及到了兩難問題。

這個故事大致是這樣編撰的:一個年輕的學生,在路上看到了一次行將發生的車禍至於是汽車還是火車所造成的無關緊要,甚至可以編為一個人掉進了河裏,汽車快要軋到一位老年人身上,這位老年人相當老了,恐怕有7多歲,這位學生到底衝不衝上去救人?如果衝上去救人,肯定要冒生命危險,說不定自己的命也丟了。

於是,討論中出現了兩派觀點,一種觀點是應該去救。因為這是牽扯到道德問題,見義勇為是我們應當提倡的高尚品德。

另一種觀點是不應當救。認為這位老人活不了幾年就要死了,而且對社會不再有什麼貢獻。而這個學生呢,他還年輕,將來對國家會有較大的貢獻。兩方麵一比較,還是應當留著學生而犧牲這個老人。

接著,辯論就開始深入下去了:一方說,如果這個學生不想著去救人,那麼他肯定道德品質也不怎麼樣,將來是否會為國家做貢獻就很難說了;再者,如果這位老人不是別人,而是這個學生的生身父親或母親,那你救是不救,難道看到自己的父母有危險仍無動於衷,這還箅是個人嗎?

另一方說,用一個年輕人的生命去換一個垂暮人的生命,無論如何是劃不來的;何況救得出來救不出來還是一個問題,說不定沒有救出來,老人也死了,這位學生也死了呢?

當然,照這樣爭論下去很可能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甚至鑽到牛角尖或死胡同裏去。

我們這裏當然不是討論這個問題有什麼最正確的答案,而是說,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會碰到這樣一些兩難的問題。

遇到這類兩難的問題,要是你不是身曆其境,像美國學生議論海因茲偷藥一樣,那麼可能由於旁觀者清,還好研究一些;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就發生在我們自己身上,要你自己去抉擇,那就有些當局者迷了。

所以,如何研究解決我們每個人都隨時隨地會碰上的兩難問題,是我們行為方法論的一個重要內容。

這個問題,也就是我們這本書中所研究的—個課題。

畫大至一個國家有國家的兩難問鼸

兩難問題到處存在,可以說是無處不在也無時不在,需要我們每個人去決策,去麵對與解決。

一個國家的領導人,他麵對的是國家大事,但國家大事中也隨時隨地會發生兩難問題,而最傷腦筋的恐伯也就是麵對這兩難問題該如何去抉擇。

讓我們試舉兩例加以說明:

第一個例子,美國總統如何對待伊拉克問題。

在998年2月份的伊拉克核查危機中,美國向海灣調兵遣將,準備再來一次對伊拉克的致命打擊,到了戰爭一觸即發的關鍵時刻,伊拉克突然妥協了,把麵子賣給了聯合國秘書長安南。美國勞師遠征,據說費用達十幾億美元,最後事態回到了原點,這個薩達姆著實把美國人戲弄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