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聽過下麵三個故事。
20世紀80年代,國內有幾位以德育演講而聞名的專門人,自謙“我是青年友,青年是我師”,倍受幾個政要推崇,名聲大振。我在電視媒體中聽過他們演講,神采飛揚,出神入化,勝過春秋戰國時的少正卯。後來因為在某地演講時,評價當地青年是特區的“淘金者”,在另一地演講時,因接待不周而變動行程計劃,從此而遭到非議,認為他們是雙重標準處事,對己享樂主義,對人求全責備。這段曆史已過去近四分之一個世紀了。
有一位在高校專門從事教學的德育教師,因為年終分紅發放崗位津貼分上、中、下三個等差,根據等差的下達指標,粥少僧多,係裏將他列為中等,不料他頓時雷霆大作,發指和淚下同時發生,並要甩手辭去下個學期的教學。旁觀者不知所措,隻是思考:不知他平時在德育課堂中如何向學生講述工作第一,他人第二,先人後己的。
有一個兼管學生行政工作並擔任德育教學的中層幹部,在課上向學生係統講授人生的價值在於奉獻,個人的誌願就是黨的需要。可惜,當有學生不願到艱苦的地方工作,不服從畢業分配而向他贈送紅包時,他居然受賄徇私。自己得了好處,也回報了學生好處。
上麵講的事例僅是零星個案,因為在思想政治教育陣地工作的同誌萬萬千千,千辛萬苦;從事德育教學的教師隊伍兵強馬壯,成績斐然。分不清九個指頭和一個指頭的關係這叫做“攻其一點,不及其餘”。一葉障目是別有用心。我絕不是逆曆史潮流而動的逃避者、算賬派。我看到了九個指頭,我高歌大好形勢。我所擔心的是一鍋肉湯中那粒老鼠屎,雖然鼠屎甚微,卻破壞了一鍋佳肴。我惋惜的是一方玉雕中的那點疵瑕,疵瑕雖然不屑一顧,卻降低了整方瑰寶的品位。
大家都懂得金無足赤,人無完人的道理,在講壇上宣講如何做人的人,應該首先講講自己的為人。誠實是做人的第一品德,用坦誠的態度講自己的不足,本身也是正麵的品德教育。如果相反,唱的是威武雄壯的進行曲,做的卻是萎靡無神的《病中吟》,兩種腔調,兩副麵孔,這種德育的實效會是什麼呢?可想而知,會令人做兩麵派、雙重人,陽奉陰違,混世稱雄。當今,凡是幹群關係緊張的地方,究其原因必定有欺上瞞下的官老爺,他們會講會耍,能夠蒙蔽上司,而又敢將群眾當做阿鬥從而作威作福。有一個段子:“大貪官作報告、中貪官嚇一跳、小貪官上手銬”。言行不一,其麵貌刻畫得惟妙惟肖。
回過頭來反觀學校教育,在品德教學中千萬不能以講授定功效。聽其言,觀其行,其言也善,其行也端,這才是貨真價實的品德教育。
改德育課為品德學課
德育並非一門講授的課,也並不是說它不是一門課。如同哲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倫理學、心理學、教育學一樣,作為品德學、德育學,它是人文領域中的一門知識、學問、專長和科學,完全應該進入課堂。通過對人文科學的學習使人增長人文知識,由知識內化為素質進而轉化為精神。人文精神則與文秀高雅結伴,與凡夫俗子離分,這是知識與人品的關係。品德壘築,靠自律修煉;如何做人,須見賢思齊。
近幾年來,高等學校在學生中出現的問題令人揪心。無故曠課、夜宿不歸、租房同居、墮胎流產、考試舞弊、招募槍手、情鬥毆打、凶殺亡命。有的大學不是發生一起凶殺事件,而是一而再三。雲南大學馬加爵竟敢三天在同一間學生寑室中連殺四人,真有點開殺場那般囂張,居然還無人知曉,這樁驚天慘案可謂史無先例,全是因為管理無序、工作失職、思想政治教育鬆懈所致。依情依理,學校領導應該自責引咎,政工幹部應該檢討受罰,學工人員應該革職下崗。
去年,教育部召開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會議,對於改變和糾正思想混亂、紀律鬆弛是及時雨、急救丹,值得稱道。出乎意外,思想政治教育鬆懈的反思,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教訓的檢討,這類批評和自我批評的聲音未曾見報。赫然醒目、誇誇其談的是關於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和關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而且筆鋒一轉,把加強思想政治教育轉為改革馬列主義理論教學和加強德育課程建設。高校學生中出現的諸多問題,原因似乎就是“兩課”的責任。這是轉移目標、嫁禍於人、金蟬脫殼之伎倆。
黨中央十分英明,組織專門會議,總書記親自報告,指令必須加強高等學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聲音洪亮、一言九鼎、切中要害、萬眾歸心。我們期朌各校總結痛心的教訓,提出落實措施。出乎意外,卻見各校自己如何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經驗紛紛出爐,有關於建立起了思想政治工作網絡的經驗,有關於創造了網上德育的經驗……報喜不談憂。表揚和自我表揚已經成為風氣。
當今我國高等教育中的主要矛盾是什麼?對曰:日益需要增長的高新科技人才培養與教育經費投資不足。這個回答與中央關於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指示兩相對立。高等教育客觀存在的主要矛盾是:日益擴大的辦學規模和高等教育大眾化趨向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力。因為有這個矛盾存在,所以才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和迫切,因為這個矛盾在作祟,所以才在校內出現了那麼多千奇百怪的失常事件。
辦學的掌印人不以“人才至上,教學為先,名師品牌”為辦學理念,一心撲在謀財上,以“做大做強”為辦學目標,擴大學校領地,擴大招生規模,無論是地屬大學、省屬大學、部屬大學,都是一個口號:“創一流,上水平,辦成研究型的綜合大學”,而教學卻撂在一旁。不抓教學等於不務正業。一所學校可以什麼都沒有,隻要有了老師和學生兩種角色和認真教學這一活動,這就是學校。一所學校,可以什麼都很富足,隻要沒有老師和學生這兩種角色和不進行教學這一活動,它就絕對不是一所學校。學校因教學而設,教學存則學校存,教學旺則學校盛。學生依靠教學才接受熏陶和哺育,教師優秀則學生優秀,教學出色則教師成名。教學是學生成才的苑圃,名師產生的沃土,校長施展管理才幹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