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試論教學中的道德調節(3 / 3)

教學道德調節的規約性

教學道德調節要有師生共同遵守的原則和規範。所謂原則,是指涉及人的整個行動方針,以某種方式把人的道德意識和道德品質結合為統一整體的比較一般的道德要求。所謂規範,是指調節行為的某一特定方麵的規定。

教學道德以無私和謙虛為基本原則。因為教與學中間的利益,是通過知識的“輸出”和“輸入”的流通去實現的,教育者固然是“輸出”的一方,但他的知識也是“輸入”的;受教育者固然是“輸入”的一方,但終歸也是要“輸出”的。隻有無私,才能完成“輸出”的社會責任;隻有謙虛,才能容納“輸入”的重荷。這就規定了“無私和謙虛”在教學過程中的“總調度”的地位。有教無類,學利天下。知識不為己,憂濟在元元。智慧藏在謙虛的深穀裏,勝利站在毅力的高山上;智慧是謙虛樹上的碩果,狂妄是無知身上的空殼。無私和謙虛是教學道德的最重要的內容規定。

愛書和思考,是教學道德的具體規範之一。

書是教師和學生的共同伴友。“讀書”、“教書”、“寫書”,是師生的勞動之路,也是人的成材之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和機械工程學家劉仙洲,晚年概括自己的一生就是上述“六個字”,他讀了二十年書,教了四十八年書,寫了二十本書。教師比其他職業的工作者需要更經常地更新自己的知識,才有可能在日益擴大的知識領域中和在不斷增長的科學情報的洪流中認清前進的方向。求知的目的性,在師生的人格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它表現在願意並善於主動為自己提出認識和探索性的任務,表現在善於找到解決既定任務的辦法,並善於在新的情況下,在實踐活動中運用所獲得的知識和技巧。同時,還應著眼於明天的社會,有一定的“預先儲備”。社會所賦予求學者的使命,是尊重人類的文化,站在先學者的肩膀上,把知識之火高舉,又去照耀哺育他的社會。否則,就違背了社會的委托,或者是對社會利益的麻木和漠視。因此,教師和學生都要把讀書當作精神的第一需要。教師在讀書中不斷充實自己,學生在讀書中逐漸使自身變革,從而共同進行人類文化火炬的接力。這樣做,既是對教學勞動的尊重,又是在教與學的勞動中捍衛和發展了社會的文化利益。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每個教師都應該善於思考,而且成為使學生善於思考的啟迪者。讀書而不思考,等於吃飯而不消化。教師不尚思,隻能把教學內容錄在自己記憶的“磁帶”裏,向學生“重播”,因而並沒有肩負起社會賦予他的責任;學生不尚思,就可能把教師“喂”給他的知識因為沒有消化而又“嘔吐”出去,因而沒有使教師的勞動轉化為社會的實際利益。有利益關係就有道德問題,利於社會的事,方可稱為善。這就是我們把讀書和思考作為教學道德規範的緣由。

練習和創造是教學道德的具體規範之二。

教育無非就是練習正確的行為。練習從廣義上說,就是組織師生的生活,使他們習慣於遵守社會公認的行為標準和規則。不應把練習和培養習慣理解為隻是機械地重複同一活動。練習和培養習慣是自覺的、創造性的過程。由於練習的結果,就能養成技能、技巧與習慣,獲得新的知識,發展智力才能,擴大與豐富道德經驗。把越多的合理而有益的行動變成自己的習慣,他的生活就越有內容,越富有成效。良好的習慣就是人的精神財富。生活中不能沒有理想,但人不能隻在理想中生活。夢裏走的路再多,也不會留下一個腳印。應該把精神用在偉大的有價值的思想上,習於真實,習於誠篤。證明真理所花費的精力愈多,就愈會相信這個真理。

如果教師想使每天的上課不致成為一種枯燥而單調的義務和程序,就必須從事創造性勞動,進行教育研究。這樣才會在進取中找到樂趣,學生也才能從教師的樂趣中品嚐到求知的甜蜜。如果學生要使學習的勞動真正成為造福於社會的腦力勞動,也必須具有創造精神。

通心和共慰是教學道德的具體規範之三。

師生不通心便不會有好的教育效果。一個好的教師,首先他愛學生,能在同學生的交往中找到歡樂,從不忘記自己也曾經是一個學生;一個好的學生,首先他會尊敬老師,能在向教師的發問中產生聯想,他日自己也將會遇到別人質疑和產生答疑的困難。這就叫做將心比心,肝膽相照。真理比一切財富都寶貴,為掌握真理而結下的師生情誼勝過黃金。學生一代一代會從學校走向社會,但不像流水那樣流逝。他應該永遠不忘記自己知識的發源地。在他一生的事業中都應打上母校教師心血烙成的印記,他把母校當作美好的回憶。教師會因年邁而走向衰老,但他臉上的皺紋是播種智慧的溝壑,代代桃李就在這片“土地”上成熟。師生共勉和相慰,必定會開創一代新的學風。

教學活動的係統性、組織性和規格性的特征,決定了教學道德規範的嚴格性和連貫性,它為實施教學道德的規範提供了一套環環相扣的程序。這套程序大致由入學教育、平時考核、期末評比和結業典禮等環節構成。

入學教育,無論是對新生或者新任教師,都是帶有“序言”性質的一課,向他們講清教學道德調節的意義,掌握教學道德規範的內容。平時考核,是經常性的道德教育和道德評價工作,可以促進師生加強教學道德的修養,不斷完善自己的品行。期末評比,這是教學道德的群眾性評價活動,它在對道德行為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輿論作用下,揚善抑惡,把教學道德水平提高一步。結業典禮,這是學校工作的一個特有環節,既是教學道德實踐的檢閱,又是新的局麵開創的起點。

為著把教學道德規範變為現實的教育力量,學校中還可采用編唱校歌、設計校徽、陳列校史等形式,使教學道德廣為流傳,成為校風中的重要內容。

校歌,是用旋律和節拍的美感,使教學道德的規範形象化、藝術化。它朗朗爽口,易為接受,音樂是有魅力的,它能使低沉的情緒變得高昂,在心底激起浪花。“抗大”校歌曾喚起千萬青年共赴國難,挑起民族的大任,築起血肉的長城。今天,假如我們每個學校都譜寫起自己學校的校歌,必能喚起振興中華、同心同德的激情。

校徽,它是一種空間的藝術造型,於無聲處聽有聲。設計出既結合學校專業又富有思想內容的好校徽,它本身就可以使師生在可觸感的藝術形象中受到美的感染,熱愛自己的誌向,並為捍衛它的莊嚴而披肝瀝膽。君不見國徽、軍徽的精神威力。但是,目前我們的校徽都隻是寫上不同校名的千篇一律的鉛片。為著精神文明建設,不妨在校徽設計方麵來個革新。

校史,這是集一個學校曆代英模的總畫卷,它記載著先學者已經走過的步伐,對正要啟程的後學者來說,是不可多得的向導,他們會從中領悟到已經被實踐證實了的真諦,並喚起對光榮過去的豪邁感而繼往開來,邁出結實的新步伐。忘記過去就意味著背叛。在一切有條件的學校,都應該設置校史陳列室,所有學校都有這個先天的條件。

經過以上的程序和形式,一個學校一定會形成自己獨特的校風。校風是一個學校精神文明的綜合指標,它包括政治水平、道德麵貌、業務專技、生活方式和環境布置等多種因素。其中道德麵貌是諸因素中的重要因素。良好的校風一旦形成,它會成為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既淨化學校的空氣,又為改善社會風氣起著良性波及作用。又因它沿襲相傳,更能影響著曆代師生為共產主義事業而奮力建樹。

(原載《教育研究》1985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