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道德培養的心理過程探微(1 / 3)

一道德培養的含義

道德培養可從廣義和狹義兩方麵理解:廣義的道德培養,包括道德教育、道德修養以及道德評價等道德實踐活動;狹義的道德培養,是指道德品質的自我養成過程。這裏所論是對後種含義加以界說。

《禮·中庸》中說:“故栽者培之,傾者覆之。”培養,即是使之成長繁育之意。“舊學商量加邃密,新知培養轉深沉”。道德培養就是把從道德教育道德評價等道德實踐中所獲得的認識,經過道德修養的揚棄,將可以肯定的因素再消化,轉化為個人品質的定型。

消化自汲是道德培養的第一個特點。

就廣義上講,道德教育也是道德培養。不過這種培養是取外在灌輸方式,通過課堂的宣講,榜樣的示範,文藝的欣賞,競賽的開展,良師的誘導,諍友的直言,同誌的談心,家庭的熏陶等等“活動集群”,有目的、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人們施加係統的道德影響。對被教育者來說,道德教育既是“外來的”,又是“群體的”,是群體給人塑造靈魂。塑造靈魂是細膩的雕刻,不僅使靈魂具有美的骨架,而且具有美的內核。靈魂本來就是內在的品德,因此內在的品德還必須依靠內在的力量來塑造,還要有被塑者的自身的雕塑工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把道德培養理解為是在道德教育這種外來的群體雕塑的同時的自我雕塑的配合,是對道德教育的自我認識、自我成型、自我鑒定的過程。

事物的發展和前進是以外因為條件,內因作根據的,外因要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就個人的品德形成來說,道德教育是外因,道德培養是內因,通過自我消化,汲取“活動集群”中的道德教育的乳汁,轉變為個人道德機體中的營養,使品德的細胞繁殖並健康成長。消化就是將攝入的食物轉變為可以吸收利用的營養物質的過程。道德培養就是道德消化。囫圇吞棗,不經消化,於機體是無益的;不經過自我認識、自我成型、自我鑒定的培養過程,堆砌起來的品德也是不鞏固的。

我們強調道德培養中的自我審定、自我吸取、自我成型的能力,正是為了強調道德建設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按照美的規律能動地追求和能動地建築,是人的特征,我們千萬不要有愧於人的神聖稱號。辯證唯物論是內外因統一論,沒有道德教育的灌輸,道德消化就無從攝入“食物”,那種道德培養就隻能是借助於“先驗的直觀形式”進行理性的排列而已,而這正是臭名昭著的唯心論的先驗論。所以,我們是在強調道德教育的前提下,提出道德培養的概念的,是在外在灌輸的同時,強調內在的自覺功夫的,是為了做到“裏應外合”,共同建設道德的“長城”,以便抵禦邪惡對道德機體的侵蝕,達到善化的道德建設的目的的。道德教育與道德培養的關係是條件與根據的關係。條件決定事物發展的速度及規模,根據決定事物發展的性質和方向,二者相輔相成才能形成道德水平不斷提高的辯證運動,否定道德教育或否定道德培養都是片麵的。

正麵成型是道德培養的第二個特點。

把道德認識加深,使道德品質成長並逐步鑄定,是道德培養的唯一任務。在完成這個任務時,它雖然經常采用道德修養這種方式,但又不同於道德修養。因為道德修養的實質是思想鬥爭,它像“打官司”那樣,在整個修養過程中既克服又保留,有排泄又有吸收,克服和排泄糟粕,保留和吸收精華。但道德培養則是取正麵的肯定方式,它像壘牆那樣,一磚一磚,日複一日,築成個人品德的大廈。況且道德修養還包含有道德水平或境界的意義,而道德培養則不同,它是指達到一定道德水平或境界的行為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一方麵它取其經過揚棄後的道德精華作為構築個人品質的材料,另一方麵這些材料也不是原本的感性物,而是經過揚棄後的成型“磚塊”。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是正麵與成型一致。一般說來,經過培養後的品質要改變是不容易的,因為這裏的建築是按照成型結構鑄定的。所謂“成型結構”,就是經過理性的揚棄和理性論證而成的道德信念。把道德信念作為鍛造道德品質的材料,這樣壘築起來的道德大廈當然是堅不可摧的,它必然表現為矢誌不渝的節操。

道德培養和道德修養的差別就在於:道德修養是揚棄的過程,而道德培養則是經過揚棄後的道德構築。如果把道德修養當作道德水平的標誌的話,那麼,道德培養則是達到這種水平的點滴積累。簡而言之,培養就是肯定性的道德積累,每積累一點,都將使道德品質大廈更為壯觀,日益生輝。

循序升高是道德培養的第三個特點。

道德品質是在後天的實踐中不斷獲得和加深的。因此,道德教育必須從小抓起,步步抓緊;道德培養必須從小做起,步步升高。

小時培養熱愛父母的品德,之後相繼培養熱愛集體,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壯麗事業的品德;小時培養關心鄰居安寧的品德,之後相繼培養關心同學健康,關心群眾疾苦,以至關心全人類解放的品德;小時培養愛護自己書本玩具的品德,逐漸擴及培養愛護公共財物,以至為捍衛集體的利益而獻身的品德;小時培養勤於勞作的品德,逐漸培養熱愛勞動,熱愛職業,以至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品德;小時培養努力學習的品德,日漸培養熱愛專業,追求真理,以至把科學的入口處當作地獄的入口處,能根絕一切猶豫和怯懦而勇於攀登的品德。

不僅在道德培養的內容上循序升高、日益升華,而且在道德培養的方法上也日漸加深、愈加自覺。兒童常常采用比照的方法進行道德培養,學習長者的優秀品質;青年常常采用比趕的方法,更新自己的思想;中年時,采用比超的方法,規劃自己的為人準則;老年時,采用通觀的方法,總結人生的真諦。

特別是隨著曆史的進步,實踐的發展,社會的飛躍,它不僅為道德培養提出新的課題,而且也為道德培養提供新的方法和輸送新的“原料”。例如在外敵入侵時,培養熱愛祖國的品質以能否同赴國難、為國捐軀為內容。在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局麵的今天,熱愛祖國的品質,不僅要與熱愛社會主義聯係在一起,而且包括熱愛科學、掌握專業的要求,不僅要具有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赤誠之心,而且要具有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的經綸之才。道德培養的內容隨著曆史的發展而發展,道德培養的方法隨著曆史的前進而提高。例如自我批評、整風的方法,就是無產階級的政黨在實踐中創造的改造思想的方法,同時也是道德培養的方法。它比起宗教神學中的懺悔來說,具有質的差別,前者是議事實和科學為裁決是非的根據,後者是以虛構的上帝為絕對權威,前者立足於人民的利益,後者依賴於對無知的盲從。

道德培養是個人品質的成型,但不是一成不變、一蹴而就的。它沿著步步加固、節節上升的路線使品德日趨完善從小至老連續不斷。道德培養的遞進性是量變的漸進性和質變的飛躍性的統一,量的積累為質變做準備,飛躍是日益積累的必然結果。每飛躍一次則是向道德境界的更高層次的靠攏或重合。

以上所述的“消化自汲”特點,實際上是在獲取了道德實踐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的思維加工的功夫;“正麵定型”特點,則是經過思維加工後所作出的肯定判斷;“循序升高”特點,是在作出了肯定的道德判斷,從而提高了道德的認識水平後,又進一步去正確調整和指導道德行為的過程。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把道德培養界說為是在道德教育的基礎上,經過道德修養的揚棄,從正麵培植和不斷提高自己的品德的過程。它是道德教育活動的深化,也是道德修養活動的純化,是道德認識的品格化。總之,是道德實踐在個人方麵的展開,是其他道德實踐形式的補充。

二道德培養的雙重職能

道德培養的過程,可以表示為:道德的感性實踐—道德的理性肯定—理性指導的道德實踐。這個表示就是認識過程在道德培養中的體現。在認識過程中,理性認識是實現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中間環節。它承前啟後,把實踐升華為具有普遍意義的理論,又成為指導更高階段實踐的前提。道德培養在個人的道德生活實踐中也起著這種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是對個人已經領受的道德實踐的總結,又是將要進行的更高一級道德實踐的奠基,具有“總結”和“奠基”的雙重職能。

道德培養中的“總結”具有認識過程中的“理性”性質,又具有不同於“理性”的特殊性質。“理性”是關於認識對象的內在本質及普遍意義的掌握。通過理性,人用理論掌握客體,並在觀念上改造客體。“總結”是關於道德實踐帶有普遍意義的那些原則的概括,是移入人腦並在人腦中改造過的道德實踐的具體現實材料和建立起的體現人對道德現實行為的原則的把握。道德原則總是具有一定範圍內的普遍適用性的。以普遍性原則為標準來判斷自己的行為道德與否,是使個人行為與道德價值相吻合的可靠保證。將這一判斷換一種表達方式,即:“我隻去做那種人人都能做並且允許我做的行為,別人都不許我去做的事我也沒有任何理由標新立異。”道德原則所以具有普遍性,因為它是約定俗成的。所謂約定俗成,就是說每個人都是道德的立法者,而任何個人又都不可能成為道德標準的最後製定者,隻有個人在行為方麵的願望和要求具有普遍性,得到絕大多數人承認時,這些道德願望和要求才會成為人們的實踐道德。說到底,人們所依據的社會關係決定人們的意誌,而人們的意誌又產生出一定的行為方式和行為要求,因而道德具有普遍性的特征。於是,它就要求個人從普遍意誌的角度去審定自己的道德立法,排除自己的那些不能成為普遍意誌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