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感染是社會互動中的道德交流和深層次的精神滲透,是在無說教、無壓力的情境中互動雙方心理上滋生的道德認同。因為有道德感染,才使互動的節奏更為合拍,互動效益得以更好地維係和發展,使人際關係更為和諧,社會風氣日趨淳善。研究道德感染,就是要探索社會互動現象中由外而內、由表及裏的溝通橋梁,和道德輸出與輸入的機製,並力圖借助於這些橋梁和機製,讓道德灌注人心,滋潤靈魂,在不知不覺中實現互動雙方的繼續道德社會化。
社會互動中的一種特殊效應
道德感染,是個體內在道德的相互移入或投射,是善惡觀念、價值觀念等在人際間形成的積極影響,也是社會互動中的一種特殊效應。
所謂社會互動,是指社會上個體與個體,個體與群體或群體與群體之間通過接近、接觸或手勢、語言等信息的傳播而發生相互依賴性行為或心理的過程。在社會互動中個體之間可以有政治的影響、經濟的影響,又可以有宗教的影響、道德的影響等等。這裏,我們把產生道德影響或道德效應的社會互動,規定為道德互動。與其他類型的道德互動相比較,道德感染具有如下獨特性質:
其一,非邏輯性。道德感染的進行,不是依靠嚴密的邏輯結構,而是訴諸直觀、表象和內在的情感。道德感染是一種無概念或無明確的概念形式的道德雙向交流。
在許多類型的道德互動中,往往借助於概念推演、理性論證,以道德的邏輯力量折服人。特別在以宣傳社會道德規範為宗旨的道德互動中,更是如此。這樣的道德互動,離開了邏輯,要麼會影響互動的效果,要麼就會降低互動的效率。以邏輯為主的道德互動,有它自身的優點和存在價值。通過邏輯的道德互動,能夠使道德之理得到傳播,並為社會個體從理性高度來規範自己的行為奠定了基礎。邏輯的道德互動,是一種觀念層次上的道德認同。但是,邏輯的道德互動,又有其內在的弱點。由於它依靠嚴格的邏輯訴諸,有時難免忽略感性。人們對於道德說教的那些枯燥、蒼白、單調的印象,往往源於此。
“人不僅通過思維,而且以全部感覺在對象世界中肯定自己”。人不僅訴諸邏輯,而且也憑借感性在互動中塑造道德自我。道德感染,就是非邏輯的、感性的道德互動。道德感染不借助於邏輯,但其折服人的效果卻可以媲美於邏輯的力量。在道德感染中,沒有明確的道德概念的宣示,沒有縝密的道德理性論證。道德感染僅僅訴諸形象、感性、直觀,而把道德之理無痕跡地融會於其中,因而補救了說教中枯燥、蒼白、單調的弊端。道德感染不是單純的觀念層次上的道德認同,而首先是情感層次上的道德認同。感染者的道德形象,以其動人心魄的力量,促動了被感染者的情感世界,於不知不覺之中,潛移默化地實現了道德增值。
其二,無規則性。道德感染是在具體的社會情境中發生的活生生的道德過程,而不是抽象的道德規則的堆積;互動者不是專注於道德規則的表達和解析,而是在道德認識和道德修養中達到嫻熟程度後的一種道德慣性的外露。在這種特殊的道德互動中,雙方各自被對方高尚的道德精神所感染,在內心深處生發出對於這種道德精神的強烈認同。道德感染是社會道德的無規則傳遞。通過道德感染,社會個體不是簡單地了解行為的道德規則,而是在心靈深處培養出高尚的道德精神、良好的道德品質。行為的道德規則具有一目了然、清楚明白的特點,但它又顯得有些生硬、死板。如果脫離具體的情境特點,不加分析地套用某一道德行為規則,那麼,還可能使其行為的道德意義適得其反。規則又具有淺表性的特點,它著重於對外顯行為的規範。在某些條件下,一個內心並不具有道德精神的人,其行為也可能會在“應該如此”的道德壓力情況下故做道德姿態,因此,強調道德精神的培養和道德品質的建塑,對於道德人格的形成,具有更為重要的意義。而道德感染,正是道德在個體深層心理上的激蕩和震撼,無疑有益於道德精神的培養和道德品質的建塑。
其三,超功利性。在道德感染中,個體對於道德情感的體驗,對於道德精神的感悟,往往超越了對於功利的思考。也可以說,對於道德的情感把握,代替了對於功利的理智權衡。
處在道德感染的即時狀態,被感染一方對於互動另一方的高尚道德的欣羨、仰慕之情,驅動自己的心靈不由自主地傾向、靠近於高尚的道德形象,並力圖達到與對方精神世界合而為一。在這種特殊的心境下,通常活躍的功利意識,對於利益的考慮,便悄然隱退了,讓位給對於心靈崇高、道德淳美的欣賞和崇仰。在道德感染中,道德認同的完成,不是基於對功利的清醒認識和科學分析,而是以情感為中介,通過心理距離的不斷縮減和高尚靈魂的反複浸潤而逐步實現的。
社會互動中的個體,不僅會受到積極的道德影響,而且還可能受到消極的道德影響。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朱者的赤,是為正確的社會道德“感染”所致。而近墨者的“黑”,則是不道德因素“傳染”的結果。我們的任務,就是要強化“感染”,避免“傳染”,擴大積極的道德影響,使個體增強對於不道德因素的免疫力。積極的道德影響,是個體實現道德社會化的必要條件。研究道德感染,就是要尋找道德內化的有效途徑,以便使互動個體在不知不覺中逐步成為道德意義上的社會人。
感染因子:真、善、美的三重組合
真,是指客觀性、實在性。作為一個概念,至少包涵有兩層意義:一是理性之真,一是情感之真。理性之真,用於標量主觀與客觀的一致性程度,它表明主體的意識狀態達到了對於客體的規律性的認識。理性之真,用於描述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肯定性關係。它與同樣是描述主客體關係的客觀性概念處於同一序列。理性之真與客觀性呈正相關。而情感之真,則用於標量主體自身內隱情感與外顯情感的一致性程度。它僅僅是對於主體自身狀態的一種描述。人們在考察情感之真時,隻需注意主體的自身狀態,而可以不受或暫時不受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關係的影響。情感之真與一般意義上的客觀性概念無涉,因此,情感之真與客觀性之間,既不存在正相關,也沒有負相關。道德感染,作為一種情感性的道德互動,其作用因子之一是情感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