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道德追求(3 / 3)

意誌的心理過程已經展示了它所具有的特征及其品質。

目的性、隨意性、行動性是意誌的特征。

意誌和目的分不開。離開了自覺的目的,就沒有意誌可言。因為意誌決定階段本身就是目的確立階段,經過鬥爭後所確定的目的,完全是自覺的目的,這就保證了意誌的目的性,避免了盲目性。所以意誌行動完全不同於那種盲目的、魯莽的衝動。魯莽和盲目衝動是缺乏意誌的行動。當一個人對任務目的愈明確,愈是意識到這目的的社會意義時,則他的意誌就愈堅定,因為認識是意誌的前提。

隨意性就是因為經過意誌決定中的鬥爭後,人不僅在行動的目的上達到了自覺,而且在行動的路線或軌道上也實現了自主。就是說,人從已經確定的觀點、信念、生活目標和道德原則出發,在完成對人的生活道路有重大意義的意誌行動時,其全部觀點、目標、信念就會以個別思想、感情的形式活躍起來,並且打上意誌的烙印。“我可以這樣做,也可以那樣做”,這裏沒有那種要任憑環境擺布的體驗,相反,卻有自由選擇決定的體驗。在這裏,不是人去服從環境,而是按照人的意誌去改造環境。這就是意誌的隨意性。

意誌隨意性不是唯心主義宣揚的“意誌自由”。唯心主義認為,人所實現的精神動作是無原因的、自主的,除了自身的願望而外不服從其他任何東西。唯物主義認為,在現實中,人的一切行動,無論是否清楚地意識到,都是受客觀製約的,但這完全不意味著把人的意誌活動看做是某種強加於人的外部必然性,因而對於實現這種活動,人可以不負責任。這種觀念是不正確的。列寧曾經寫道:“決定論思想確定人類行為的必然性,推翻所謂意誌自由的荒唐的神話,但絲毫不消滅人的理性、人的良心以及對人的行為的評價。恰巧相反,隻有根據決定論的觀點,才能做出嚴格正確的評價,而不致把一切都任意推到自由意誌的身上。”

隨意性的特點在於意誌行動總是由作為個性的人來實現的。正因為這樣,意誌活動也被體驗為一種人完全負責的行動。在許多場合,借助於意誌行動,人才意識到自己是決定自己的生活道路和命運的主宰者。

意誌的行動性,就是因為意誌在采取決定後,馬上進入意誌努力的階段,意誌努力已經不是動機鬥爭和路線決策了,而是在實行動機和路線的過程中所表現的不息實踐,而且這種行動不是一種不由自主的衝動行動和對所受影響的瞬間反應;相反,它是一種延緩反應,是持久的、經過深思熟慮的行動。意誌優於靈魂,就在於它不是作為觀念而存在,而是觀念外化為現實的過程。

和意誌特征所相應規定的,是意誌品質,這就是:獨立性、果斷性、堅持性和自製力。獨立性的實質在於,一個人不是屈從於周圍人們的壓力,不是遵照偶然的影響,而是從自己在一定情況下應如何行事的信念、知識和觀念出發規定自己的舉止。果斷性表現在一個人有能力及時而毫不動搖地采取有充分根據的決定,繼而經周密考慮後去實現這些決定。堅持性要求一個人能夠長時間毫不懈怠地保持精力的緊張狀態;他不被達到既定目的的困難所嚇倒,不屈不撓地向既定目的前進。自製力表現在克服諸如懶惰、恐懼的幹擾動機,能夠迫使自己執行已采取的、有充分根據的決定,換句話說,自製力就是善於使不合願望但很強烈的動機服從自己,抑製暴怒、失望等感情。

意誌特征和意誌品質表明:意誌對行動的調節有兩個方麵,一是發動,一是抑製。前者表現為推動人去從事達到一定目的所必需的行動,後者表現為製止與預定目的相矛盾的願望和行動。意誌調節作用的這兩個方麵在人的實際活動中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統一的。為了事業,人們可以抑製住憎恨和妒嫉心,能控製住失敗的痛苦、憤怒或狂熱的愉快而發憤圖強,堅持工作。正是通過發動和抑製這兩種作用,意誌實現著對人的活動的支配和調節,而且不僅調節外部動作,還可以調節人的心理狀態包括人的認識活動和情緒狀態。

從上可見,意誌是人的積極性的特殊形式。它以人調節自己的行為、抑製其他一係列的意圖和動機為前提,根據自覺提出的目的,預先規定一係列不同行動的組織。意誌集中地體現了人的意識的能動性。巴甫洛夫的研究證明,意誌行動是通過一係列隨意運動來實現的,大腦皮層的運動分析器對於隨意運動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隨意運動是由感受和效應過程所組成的複雜的機能係統,其每一動作的完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來自效應器官的返回傳入。大腦皮層通過運動感受器接受返回傳入,以實現對運動過程的調節。大腦皮層運動分析器可以把極其複雜的運動的動作分解為極小的成分,並把它綜合為各種不同的聯合,借此使得我們的運動達到巨大的多樣性和精確性。巴甫洛夫指出,語詞是全部高級神經活動的隨意運動的高級調節,它在人的意誌行動中起著主導作用。

了解意誌的生理基礎,目的在於為意誌品質的培養找到科學手段;研究意誌品質的培養,目的在於培養道德追求的品行,提高道德追求的能力。

加強對意誌品質的培養,應從以下幾方麵著手:

首先,加強道德理想教育,培養道德感情。

因為我們所講的意誌是一種革命的意誌,它是實現共產主義道德理想的手段;而且目的越高尚,理想越遠大,則行動中意誌更能有高度的表現。所以培養意誌,首先必須激起完成任務的強烈感情。

感情不僅僅是一種“感覺”,而更重要的是一種有力地推動著人們去從事社會實踐、幹預世事的生活態度。正是感情的這種積極因素,表現出人對世界的積極關心。沒有人的感情,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意誌靠感情來推動,感情是意誌的不可缺少的條件,它能加強意誌。感情在意誌的支配下,又可變為行動的動力去促進人們克服困難和堅持實現目的。道德感情是道德現象在個體意識中的基礎,它本身含有一種對行為效果負責的責任感。在這裏,注意道德感情的意義,是與注重效果一致的。

其次,加強實踐,取得意誌鍛煉的直接經驗。

意誌是在克服困難中表現,並在克服困難中成長的。為鍛煉意誌,必須從小困難開始,逐漸加大,而且必須堅持到底,直到有效果為止。意誌的鍛煉在於有係統地執行不感興趣但又很有意義的行動。這就是說,必須迫使自己經常在不同的工作中進行意誌努力。一個人自覺地這樣做,才能克服自己的懶散、無組織性、精神渙散等。由於經常完成這種行動,一個人就能進而執行更困難的意誌任務,因為他對自己的力量越來越有信心了。隻要是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發展、有益於社會和人民的事,就要去實行,而且要用滿腔熱情去實行。熱情與愛好分不開。愛好是很好的“老師”。在愛好中加深對“需要”的認識,在對“需要”的認識中產生愛好的熱情。愛好與社會需要的結合塑造了“人類的造福者”。需要是進取的“母親”,離開了客觀需要就很難取得成功。

再次,針對意誌類型,采取不同措施。

若是執拗、頑固,就應從自覺性、目的性和原則性方麵著手培養,使其理解固執與頑強的區別;膽小而易受暗示、猶豫不決,則要培養大膽、勇敢、果斷的品質;對於冒失和輕率,則要培養沉著、耐心的品質,使其理解勇敢與蠻幹、輕率的區別;對於缺乏毅力的,則應激發其堅忍精神。

(原載《學術月刊》1985年第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