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道德推理(3 / 3)

以上兩個推理都是錯誤的:因為前者把生產關係中的分配形式擴大到了政治、道德生活之中。道德是以奉獻精神為基本原則的關於助人和利他為目標的善舉行為。雷鋒的一舉一動都以利他和為人民服務為宗旨,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政治、道德上向高標準仰視,以犧牲個人利益而成全他人和社會的利益。因此雷鋒的所作所為,不僅符合社會主義的“共富”要求,而且還是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共產主義精神的昭示。後一推理是把雷鋒精神的宏大的共產主義內容縮小為僅僅是“螺絲釘”的誌向的一種推理形式,因此確定了一個離開雷鋒原本誌向的標準,並用這個縮小了的標準去推斷科學家的行為。

概念是有確定性的,事物是有具體特質的。任意地運用概念的靈活性和抹殺事物的特質就是詭辯。真理誇大一步就成謬誤,真理緊縮一分也是謬誤。

寬大推理在道德生活中造成了極大的危害。首先它把道德選擇置於主觀任意解釋之中,繼而替不道德行為找到了辯解的遁詞。譬如那些沒有敬業精神而隻有金錢欲望的“跳槽”者、“淘金”者、“拜鈔”者總是以“人才流動”為自己辯解。其實合理的人才流動是以利於國家、社會為前提的,是關於個人利益、發揮個人才幹的一項正確政策。它的目標是教人敬業從而高效率地為社會做貢獻。如果不以敬業為前提,三天兩日轉個行,改個向,那麼職業水平如何提高,服務質量如何保障?

第二,寬大推理常常從歪曲推理前提開始,以做出錯誤結論為滿足。而能成為道德推理前提的,或者是道德原則,或者是道德榜樣。因此,寬大推理實際上就成了傷害道德原則和道德榜樣的殺手。當然,以害人為始者,必以害己而告終。這種事在生活中並不乏見。

堅持推理中的價值排中律是預防和識別寬大推理的思維武器。思維中的“排中”就是要求在多義中把握本義,在虛假中把握真實,在正當中把握應當。寬大推理正是在上述要求上違背了思維的邏輯,所以它必錯無疑。掌握了思維的推理規律,才不至於教人“跟著感覺走”,才不至於落入“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深井。相反,它會使人在複雜的道德現有向“應有”的求解中找到正確答案。

投射推理是指以心理投射的方式進行推理而導致錯誤結論的一種推理形式。心理投射是社會心理學中的概念,其原意是講在社會知覺中,知覺者將自我的心境、情感投入到被知覺者身上,從而掩蓋知覺對象的真實情況,造成以主觀替代客觀的錯誤認知,譬如知覺者孤僻寡言,遇上因沉思而寡言者,知覺主體將自我的孤僻投射給對方,認為對方也是孤僻,並非沉思。在道德生活中,心理投射常被遭受挫折的個體用來充當解決自身煩惱,以加強心理防禦機製的防衛工具:自己有某種惡念、不良欲望或缺點便認為別人也是如此,企圖以此求得內心的暫時安寧。

以心理投射的方式進行道德推理不同於推己及人。推己及人講的是對人的態度如何,而不是說我是如何,別人也該這樣。但投射推理不同,它是以己之心去度他人之腹,以己為尺度去認識別人,道德推理中的投射推理往往是推理者將自我的不良品格設定為別人也具有的品格,並在這種設定中找到自我存在的合理地位或辯解。

投射推理發生的條件有兩個:其一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個體在道德交往中遇到了困難,其情緒和情感發生傾斜後,為保持心境安寧產生出一種把自我品性或品行轉移到他人身上的防禦傾向;其二是職業、性別、社會地位等與己相似或強於自己的投射客體的存在。前者是產生投射推理的內部心理機製,後者是外部誘發因素。當這兩個條件都出現時,就依據個人情緒和情感的流向,把自己的品格遷移、匹配到客體身上,既將自己的品格泛化又將它加以“應然”的辯護,最後求得心理的暫時平衡。

在投射推理中,思維主體對“應然”認知的偏差同他以己論人、以心定仁的思維方式有關。以己論人就是主體在認知客體時,常常站在自己的角度來“以心體心”,僅憑客體發出的一點信息就擅自給他人品格貼上主觀的標簽。以心定仁就是拿自己的主觀標準充當客觀善惡標準,把自己的所為充作道德“路標”,既文過飾非,替自身找到遮醜布,又教唆一群人加盟到自己的行列,擺脫孤身獨行的困境。

投射推理在思維規則上的錯誤,主要是違背了義務反舛律。即在關於道德義務的矛盾衝突裁決中,把“A不是非A或B”的規定篡改為“A可以是非A或B”。

基於此,要防止投射推理的發生,就是要在反省自己時堅持以理治性原則。以理治性就是要做到情感服從理,義務統率行為。在解剖自己的同時不以惡充善,對自己品格的“修飾”不能消極地以踐踏他人為手段,而要在義務反舛律支配下積極運用善的本質內容來對行為進行合角色的道德推理,使自己真正站立於道德生活之中。

移嫁推理又叫張冠李戴、南轅北轍推理。它是利用偷換概念、轉移命題的方法,將生活中的道德現有、道德範例的原型經過肢解以後又任意移植,捏攏成為變形的形象,並以此作為大前提,或者找出與大前提毫不相幹,僅隻貌似的現象作為小前提,最終得出錯誤結論,找到錯誤的道德“應當”的一種推理方式。

移嫁推理在日常生活中常常表現為兩種情形:其一是肢解或拚湊大前提的推理形式。這種情形在設置大前提時就離開、移嫁了原型。因此它的推論必定是錯誤的。例如,把毛澤東3月14日“學習雷鋒同誌”的題詞的事實,移嫁、曲解為“毛澤東號召我們3月學雷鋒”,因此就作出了如下的推理過程:

毛澤東號召我們3月學雷鋒;

今年3月已到了;

所以這個月是學習雷鋒的日子。

這個推理結論所以錯了,就是前提的原型被肢解歪曲了。又例如:

焦裕祿是縣委書記的好榜樣;

我不是縣委書記;

所以焦裕祿不是我的榜樣。

這個推理的錯誤,是把焦裕祿精神與“縣委書記”的身份強拉在一起,並把身份與地位看做是產生焦裕祿精神的唯一原因,因此做出了“我的身份與地位不同於縣委書記,所以不需學習”的錯誤結論。

其二是將與大前提原型貌似的現象作為小前提,在推理中做出錯誤結論的情形。例如;

忠心耿耿的是誌士;

奴才惟命是從,忠心耿耿;

所以奴才也是誌士。

在這個推理中,明顯地將“忠心耿耿”與“惟命是從”兩件本質上對立的品格捏攏進行移嫁。這種推理非入歧途不可。

移嫁推理的思維失誤,主要是違背了範例同一律。思維中的“同一”要求在變動中把握本相,在相對中把握絕對,在靈活中把握確定。毛澤東在1962年3月題詞號召我們學習雷鋒同誌,並不是號召我們3月份學習雷鋒同誌。焦裕祿所以是一代道德楷模,並不是因為他當了縣委書記才是道德楷模。造成推理上的錯誤就是因為在範例的內涵、本質把握上離開了本相,失去了界定的確限性。道德理解力低下的人容易產生這種思維離軌現象。因為“理解”就是指外界刺激作用於人之後,大腦皮質中的感性經驗區域與理性經驗區域得到接通,並默契配合。而道德理解力不高的人則會使感性經驗區域和理性經驗區域難以契合,而且當範例的內涵越豐富、越生動時,彼此相配合的暗道就越難拓通,感性經驗區域對範例進行初步辨識的信息就不容易傳遞到相關的理性區域,接受理性的“審視”和加工。這樣就造成了肢解、移植範例的可悲情景,認知就偏離了範例。

移嫁推理帶來的明顯危害就是虛假角色的泛濫。虛假角色是指行為模式不符合範例規定或要求的偽角色。既然經移嫁或肢解的範例已經不是原來的範例,隻是其“衣冠”或“形色”的範例,那麼仿效範例就變成了“貌合神離”的事實了。因而同範例相比,這一角色就缺乏生動的道德血肉和思想。在道德生活中,這種角色的泛濫勢必造成以假充真、以虛代實的惡果。

道德推理實際是關於道德應當的求解和追逐。因此遵守推理規律方可牽引我們走向新的道德起點或未來,否則,就會改變道德的走向,使“應當”偏離道德軌道而誤入陷阱。行動從思想中來,思維方式的偏離是行動越軌的先導。所以,千萬不可在推理中違背道德推理的規律。這就是筆者的用心所在。

當然,造成錯誤的道德推理的根本原因,如同造成道德判斷錯誤的根本原因一樣,是推理者或判斷者心靈中缺少合於德性的意識,所以僅僅從思維上去預防和糾正道德推理的錯誤,充其量也隻是治標的操作。表裏相連、虛實相左,如果在思維上掌握了推理的正確方法的話,它總是有利於正確推理的進行和對錯誤推理的解剖的。

(原載《中州學刊》1996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