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知覺—喚起—選擇—內化”的道德認知階段
道德認知是一個自我學習和獲得道德新知的過程,根據認知發展過程,可以把它概括為知覺—喚起—選擇—內化四個階段。
知覺,就是對事物整體的、形象的、外表的反映。道德知識反映的內容雖然很繁雜,但是存在的形式不外乎兩種:或是存在於一定的物質載體之中,或是存在於人的大腦之中。存在於一定的物質載體中的道德知識總是以符號的形式存在,而這些符號又總是代表一定的意義,是知識的理性內容的感性形式。道德知識也存在於行為之中。行為也是一種符號,同樣代表一定的道德知識內容。道德範例作為道德認知的對象指的就是把範例行為作為認知的對象。
所以道德知覺就是把具有一定意義的,代表一定道德內容的符號反映到大腦中去,使大腦獲得關於符號的完整印象。
喚起,就是把某物由靜態轉化為動態或者激活態。通過知覺,道德新知由物理對象轉化為神經刺激或神經衝動,神經衝動沿神經通路通向大腦皮層,直接作用於舊有的道德認知結構,使結構暫時適應狀態受到破壞,結構由抑製狀態轉為興奮狀態,即舊有認知結構被喚起。
選擇,是道德認知結構由於被喚起而進入“工作”狀態。首先它對所麵臨的大量外界信息刺激要加以取舍,那些與舊的道德知識有關或與道德認知結構相關的道德新知被選擇吸收,而那些超越於道德認知結構之上和已經被道德認知結構內化了的道德新知則被拒斥於結構之外。
內化,是經過選擇後的道德新知進入道德認知結構,從而使新舊道德知識在結構中發生聯係。通過結構對新知的整合即結構的自身調節,使新舊知識達到相互適應的狀態。
內化首先意味著理解。對道德新知的理解有兩種形式:一種叫同化,同化就是“刺激輸入的過濾和改變”。道德新知進入道德認知結構之中,結構中存在與道德新知相吻合的道德舊知,道德舊知與新知發生作用並對新知進行分解,使新知被吸收以達到內化狀態。二是順應,順應就是“內部圖式的改變以適應現實”。道德新知進入認知結構,由於沒有相應的道德舊知與之相吻合或相匹配,因此道德認知結構隻有做自身的內部調整以組合成能與新知發生作用的結構,然後使新知融入到認知結構之中。
道德新知進入道德認知結構之中不能以同化的形式加以內化時,如果主體不做認知結構的調整,仍以同化的形式內化道德新知,那麼勢必囫圇吞棗,新知就成為一個硬結而不能被溶化,這就是所謂的強製性同化,由於強製性同化的作用,道德新知沒有被理解而被內化,結果形成的不是道德真知,而是道德假知。
道德新知被道德認知結構內化而形成新的道德認知結構,但這種新的道德認知結構隻是處於相對穩定的適應狀態,它必定又在新的道德知識的刺激作用下重新建構。所以道德認知過程必然表現為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情形。
道德認知上的平衡就是指道德新舊知識相互適應導致結構處於暫時的相對穩定的靜止狀態。由於道德認知對象的無限性與主體認識的有限性的矛盾運動,使道德認知處於運動的永恒過程中,暫時的平衡必遭打破。
道德認知結構的轉換性特點也表明了道德認知的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轉化的必然性。道德認知結構同其他任何結構一樣具有轉換性的特點。轉換也是一種運動,它使道德認知結構處於永恒的“能量”交換中從而處於運動狀態。恩格斯說:“一個偉大的思想,即認為世界不是一成不變的事物的集合體,而是過程的集合體,其中各個似乎穩定的事物以及它們在我們頭腦中的思想映象即概念,都處在生成和滅亡的不斷變化中,在這種變化中,前進的發展,不管一切表麵的偶然性,也不管一切暫時的倒退,終究會給自己開辟出道路。”在此,“集合體”就是一個係統或結構。結構過程的變化就是新舊道德知識的相互作用,也是結構的建構過程。
但是道德認知的這種平衡—不平衡—平衡的情形又不是簡單的重複和循環,它遵循認識的辯證運動發展規律,是一個由簡單到複雜的上升的運動。新形成的道德認知結構比舊有的道德知識結構是“不那麼初級的結構”,其中包含了更加廣闊和更豐富的內容,是舊有的道德認知結構,即是“較初級的結構”所不具有的。正是如此,才使個體獲得道德新知的過程和個體道德得到發展的過程相一致,才使“道德自我”逐步形成並日臻完善。
(原載《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8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