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道德認知(2 / 3)

道德認知對象對主體起價值取向的作用,而一般認知對象是主體賴以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主觀條件,它決定著主體認識和改造世界的深度,但是它不關心主體的行為是“應該的”還是“不應該的”。因此道德認識的目的和一般認知的目的也是不同的。

二道德認知功能

統攝整合是道德認知的第一個功能。所謂統攝就是舊有道德認知結構對道德新知的主動納入,是一個主動積極的單向活動。整合就是結構對其內部的諸要素的協調組合,亦即內部各要素的調整。道德認知的整合功能就是道德認知結構對進入結構的道德新知進行自身的內部調整以達成新舊知識的適應狀態,從而形成新的道德認知結構。

道德認知具有統攝整合的功能,首先是因為人類個體學習具有繼承性和主動性的特點。從人類認識的發展史看,後人認識上的進步是因為有前人的肩膀作支撐。個體的學習也是一個繼承和探索相統一的過程。繼承意味著新知的獲得依賴於舊有的知識;探索意味著舊有認知結構主動地搜尋道德新知並把其納入到結構中去。經過結構的加工改造,使新知內化於道德認知結構中,為個體道德認知結構增加新營養,使個體獲得道德新知。

其次是道德認知結構具有自組織性的特點。自組織性是任何開放係統所共同具有的特點。道德認知結構是一個開放的係統,它時刻與外部環境進行觀念和知識的交換,不斷地形成新知,不斷地舍棄舊的觀念。當新的道德知識進入道德認知結構之中,舊有的道德知識要素在功能上發揮整體性的作用,對道德新知進行整合調節,使它內化於結構,同時,一些錯誤的道德知識被排除於係統之外,使結構達到暫時性的有序狀態,在此種意義上說,結構的更新和發展就是結構的不斷整合。

行為定向是道德認知的第二個功能。

行為的定向即是確定行為的方向,也就是行為的選擇。這裏所指的行為是道德情境中的行為。行為的定向兼具兩方麵的意義:一是產生道德行為的心理準備,二是指利益衝突時的行為選擇。

道德認知與行為定向的關係首先表現為知與行的關係。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在處理知與行的關係時強調行對知的決定作用,但同樣承認知對行的反作用。任何行為都是一定的思想和觀念支配下的行為,否則就是盲目的衝動,道德行為取決於個體的道德知識和觀念中的道德範例的“暗示”。個體頭腦中的已有道德知識儲備得愈豐富,那麼其行為就愈合乎道德。

在心理學中,活動的心理準備稱為定勢。道德行為的心理定勢是個體產生自覺的道德行為的心理準備狀態,實際上是一種道德行為習慣。道德行為的心理定勢是在原有的道德知識和經驗上形成的,是在道德知識和道德範例的支配下日積月累,才有了行為定向。

行為的定向還包括道德情境中的行為選擇,它是通過良心的評價和監督來實現的。良心是道德責任的自我意識,當個體身處利益衝突的行為選擇中,就能通過良心的內在審判,確定和選擇善的行為。

道德認知的定向作用還表現在通過良心的自譴而達成的道德頓悟。身陷汙泥的過惡者,在現實的道德情境中幡然醒悟,從而使昏睡的良心得到喚醒和複蘇,重新做人。這是以其豐富的道德知識和形象範例所反觀自照的結果。在他猛然回頭的瞬間,正是由於道德範例的再現,使大腦皮層過去形成的暫時聯係迅速接通,使他突然領悟到自己的行為過失,從而選擇合道德的行為。

道德自我形成是道德認知的第三個功能。

道德自我指的是個體意識到自身道德的存在,其標誌是自我道德的形成,即意識到自己已是一個有道德的人。道德自我的形成一方麵有賴於個體自我意識的形成,另一方麵則有賴於個體的道德認知。

在兒童時期,沒有形成道德自我,因為他的道德知識還處於初級的零碎的狀態,因此他對行為的評價是根據外在的具體形象和感性的效應。這時表現的道德是他律道德。

當個體的道德知識有了很大的發展,道德的具體上升到道德的原則認識高度時,那麼他對行為的評價就是根據其自身的內化了的道德原則和道德命令進行的。這時他就由他律道德轉化為自律道德。

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轉化是道德自我形成的唯一通道。轉化就是個體道德判斷的根本性轉變,道德認知對道德自我形成的作用就體現在它為道德判斷提供了認識上的工具。道德判斷就是個體運用已掌握的道德知識和內化了的道德範例對行為的善惡進行審視和分辨的過程。行為的善惡是以行為的是否合道德性為根據的。而個體道德判斷水平的高低在根本上則有賴於個體的道德認知狀況,因為判斷是以道德認知為評價工具的。所以,個體道德判斷水平取決於個體道德認知水平。

道德自我形成的根本標誌是良心的形成。良心是“人們在履行對他人的和社會的義務的過程中形成的道德責任感和自我評價能力,它是對社會要求的積極反應,又是對義務的深刻理解和自覺行為”。具有良心的人對行為的評價是根據自身的道德要求和內心的道德命令實現的。道德責任感是個體道德自我意識的表現,也是產生自覺道德行為的動力。但良心的形成畢竟是建立在道德認知基礎上的,因為“對義務的深刻理解”是憑借理性和知識才能達到的。馬克思說:“理性把我們的良心牢附在它的身上”,“良心是由人的知識和全部生活方式來決定的”。這裏所指的知識包括一般的知識,但主要的是道德知識。一個人愈有道德知識,愈能理解道德原則,就愈能形成道德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