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是問卷抽象法。
問卷是用調查者自填答案來收集社會資料的方法。它可以收集到不同狀況下,諸如廣泛的、各異的、較為分散的人群的心理傾向與行為趨向,即所謂態度;也可以收集到對象對幾種假定情況的好惡取舍,即所謂意見。由於問卷法要求自填答案,故一般用於文化程度較高的調查對象。編製問卷時,首先必須注意遣詞造句要含義明確,能為填表人所理解,而且還應該注意問題的先後排列順序。問答方式通常有自由問答題或是非選擇題。問卷也可用郵寄方式送出,稱為“函調法”,同一時期可分送給相當多的樣本,比較方便經濟,但回複率可能較低,對於對象的代表性也難估計。
問卷以後,抽取答卷中的共同點,並把它們確定下來,這就是抽象法。抽象的過程是:撇開事物的特殊性、個別性和偶然性,從答案的總體中抽出某一個方麵的共同屬性,形成對答問的抽象規定,即形成概念。
不形成概念就把握不了答問的總體和本質。對問卷的作答不進行抽象,而僅僅是歸類,則不能形成概念和把握本質。例如,問卷:當同輩人獲得了榮譽以後,您的態度是:祝賀、羨慕、議論、咬牙、分享……根據對答案的選擇的不同,我們可以作出相應的抽象:或是奮進者占多少,嫉妒者占多少。在這種心理的分析以後,我們可以作出道德教育的抉擇和確定相應的手段。或者在對不同類型的人,譬如商人、學生、教師,或老者、壯者、少者等的不同回答中,概括出他們的一般的共同的心理狀態,形成一定的範疇,構成不同類型的道德思想。
三是範疇演繹法。
一旦範疇形成以後,將範疇按其性質及關係分類,組成體係。
範疇既是客觀世界之網的網上紐結,又是構成科學理論的細胞,是反映學科對象的各個基本方麵的屬性、關係、行程的基本概念。任何一種科學理論都是一個範疇體係,是通過範疇來揭示其所研究的全部對象的。體係是由單一範疇、對立範疇、範疇關係的確定和組合而成的,具有嚴謹的科學結構的總體,是範疇從單個到對立、到群、到係列、到係統直到組合成為完整體係的邏輯過程。任何一門具體科學都是這樣。我們把這個邏輯過程稱為範疇演繹法。
道德心理學的基本範疇是道德意識和道德活動。道德意識又稱為“道心”,是由道德情感和道德理性組成的整體。道德情感包括道德體驗、道德心境等;道德理性包括道德理想、道德追求、道德意誌等。道德活動又稱“德行”,主要是指道德實踐,既包括道德初識、道德形成、道德判斷和道德穩定的道德認識活動;又包括道德實踐中的道德選擇、道德教育、道德互動、道德評價、道德網絡等。與道德實踐的上述活動及範疇相關的,則有道德選擇中的道德衝突、道德義務、道德信念;有道德教育中的道德矯正、道德同化、道德遷移;有道德互動中的道德環境、道德傳播、道德媒介;有道德評價中的道德規範、道德輿論、道德習俗。在道德網絡中有各種與社會生活相關的場合道德、場所道德、時年道德。在時年道德中有結合其心理特征的少兒道德、青年道德、中年道德和老年道德等。
上述這些範疇還不包括它們的對立範疇,它僅是基本範疇向主幹範疇、係列範疇和關聯範疇的延伸。更應指出的,這些延伸也並未盡然,隻是一個輪廓而已;這種演繹也不是概念遊戲,它是道德心理學可能要揭示或應該揭示的內在聯係。
下麵我們講步驟:研究道德心理學的步驟如何?一叫逐創,二叫嫁接。
逐創就是不要一步登天,可以先搞專題研究。道德心理論就是道德心理學的起步,可以稱為初創。先搞專題,再搞專論,最後搞專著。專題—專論—專著,這就是從逐創到完成的過程。“專題”是對道德心理學的某一範疇的專門研究;“專論”是若幹專題的歸納或劃類;“專著”是形成了的完整體係的理論論述。“專題”是“專著”的磚瓦,“專論”是“專著”的雛形,“專著”則是大廈的完成。
嫁接,就是將鄰近學科的知識借用過來。譬如社會學,就很接近,可以借用它的術語。如“社會期望”、“認同”、“角色”等,借用來作為道德心理學中的概念。嫁接包括引進,引進是將外國的引進來。目前,在蘇聯有人研究倫理心理學,倫理心理學雖然不完全同於道德心理學,但引進別人已有的,可以補空。
四道德心理學的體係結構
本結構是關於研究道德心理學的專題設想,當然也是作為一本專著的章節安排。道德心理學的諸範疇則網織於結構之中,是全書經緯和縱橫線條的交合點。全書共設三編十七章,其中的“心理基地篇”是關於道德中的心理因素問題;“運行調節篇”是關於心理中的道德因素問題。前者是講心理因素對構成道德的作用;後者是講道德因素對心理構成及社會生活的作用。這兩篇的設計,根源於對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對象的認識。具體安排如下:
總論篇
1.道德心理學的研究對象
2.道德心理學的學科特征
3.道德心理學術思想史要略
心理基地篇
4.道德認知
5.道德情感
6.道德意誌
7.道德信念
8.道德追求
9.道德反省
10.道德傳播
運行調節篇
11.心理失衡與道德矯治
12.社會角色與道德跟蹤
13.行為越軌與道德警告
14.犯罪心理與道德衝突
15.社會流動與道德遷移
16.社會互動與道德感染
17.社會控製與道德網絡
18.愛情生活與道德層次
擘畫者,籌謀、處理也。因為它屬籌謀,自然就不是一氣嗬成、一蹴而就的殿本,尚待修正和補充,這就是“處理”的功夫。本文定名“擘畫”,是為由矣。
(原載《湖南師範大學學報》198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