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離開經濟與道德的關係這一基本問題去探討道德的產生和發展,並不是否定對道德研究的多角度、多渠道。恰恰相反,“基本問題”是產生多角度、多渠道之“源”。源愈深遠,流愈漫長,它必定會出現更多的分支和迂回。道德心理學正是以經濟與道德的關係這一基本問題為出發點,從社會的經濟生活與心理變化的關係上,從心理因素與道德調節的關係上,從社會心理與社會意識的關係上,進而從社會意識與道德形態的關係上等等角度中去研究道德。“橫看成嶺側成峰,東西南北各不同”,從不同角度去認識同一個對象,方可改變“不識廬山真麵目,隻緣身在此山中”的狀況。
科學的分科,說到底,都是對某一相同對象從不同角度研究的結果。因為認識的客體本身是運動著的、多層次的,這是產生多角度的研究的客觀基礎。僅僅從靜態上而不從動態上研究,僅僅從一個層次上而不從其他層次上去研究,僅僅從母係統而不從子係統上去研究,這種認識是偏頗的、單調的,因而也是僵化的。它既不能全麵地把握活生生的、豐富多彩的客觀現實,也不能真正認識事物的本質。本質是單一的,但並不是單調的,它是豐富與單一的統一。
從心理學的角度去研究道德,可以產生道德心理學;從社會學的角度去研究,可以產生倫理社會學;從係統論的角度去研究,可以產生道德係統工程學;從教育管理的角度去研究,可以產生德育學、管理倫理學。凡此種種,倫理學的研究何愁不會深化,倫理學的理論何愁不會拓寬?!
道德作為社會意識的具體形式,它具有調節個人與他人以及與社會的關係的功能。在這裏,道德的價值,要看它滿足人的相互關係調節這種主體需要的程度如何。人的相互關係是需要調節的,為著調節這種關係,也必定會找到法律、道德等不同性質的準則作為調節的法式規定的。但是,提供一整套法式規定並不等於就實行了一整套法式規定。正如立法並不等於司法,司法不等於執法一樣。要把道德作為人的自覺調節自己行為的準則,沒有心的陶冶是萬萬不行的。“道心惟微”,改造世界的活動,惟其改造人的活動更為精微。構築起心理的長城,堅固“心理的城壘”,才不至於使人的精神崩潰。
曆史的經驗值得反思。為什麼有的道德意識延緩很多世紀而仍然纏著人的靈魂;而有的道德說教卻在一陣風吹過之後又隨風而飄去了?究其原因,也是因為沒有與心靈溝通有關。道德是曆史的,也是具體的。離開了具體的經濟現實,離開了由此而產生的社會心理現狀,道德宣傳和教育就難以收效,或會成為過眼煙雲。
道德心理學的研究以人對道德的心理承受力和道德對人的心理平衡調節為研究對象,研究接受道德教育的心理因素和實行道德培養的心理過程,研究道德行為的心理驅動,以及研究如何消除和克服對道德產生損耗力和排斥力的心理障礙等等。它是使道德種植於人的心靈的道德“培育學”,是使道德更好地在人的心靈和行動中發揮作用的“微觀道德功能學”。因此,它具有滿足人的主體對道德調節的心理培植的需要,這是研究它的又一個價值。
道德心理學研究的再一個價值,就是它能銳化道德的社會功能,使我們從多方位上去進行現實社會的道德建設。現實社會的道德建設是社會文明提出的需要,是建立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的需要。道德研究對這一需要滿足的屬性,就是道德的價值所在。
高度文明和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是一個綜合指標,它是包括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地進行經濟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進行政治體製改革,堅定不移地加強精神文明建設,並且使這幾個方麵互相配合、互相促進的總體布局。精神文明也是一個綜合指標,它包括道德、政治、思想和文化科學諸多因素的建設。精神文明又是高尚的社會風氣的基礎。社會風尚是精神文明諸因素建設的綜合反映。要建設一個清明、和諧、文明、健康和科學的社會風尚,黨風是關鍵,道德建設是基本。但道德作為社會上層建築的一種意識形式,它和社會意識其他形式的關係是相互影響和製約的,也就是說,在它的建設中,必然會有其他因素參與作用。因此,多方位的建設道德,把道德建設當作一個係統工程,這是符合道德本身的實際和社會風尚好轉的實際的。
多方位的建設社會道德,既包括按行業不同,製定和宣傳、實行職業道德,按道德水平及要求的層次不同,製定、宣傳和實行公民道德、社會主義道德和共產主義道德;又包括根據不同職業人員及同一職業的不同人員的共同心理特征,製定和實行相應的道德。在道德宣傳中,既重視範例的示範作用,又注意心理研究;既設立道德輿論的督促崗,又設立心理診治所;既用道德去矯正失衡的心理狀態,又用健康的心理去矯正不協調的道德行為。總之,結成廣泛的道德建設和文明建設的“同盟”,組織各路大軍,構築一個社會道德建設的總體布局,這樣,社會主義的道德大廳,就能立體地、分層次地建設起來。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是這一“同盟軍”中的新起的一路,它本質上是這一建設大軍編製中的一個建製。
三道德心理學的研究方法
研究道德心理學,一是解決方法問題,二是解決步驟問題。
研究道德心理學的方法略舉如下:
一是實驗積累法。
實驗法是獲得新的心理事實和客觀的科學認識的主要方法。心理實驗可以使研究人員積極幹預被試者的活動,從而創造條件,明確顯示心理事實,使其按實驗者的願望發生變化,並且能重複出現,以便全麵分析研究。
實驗分為實驗室實驗和自然實驗兩種。實驗室實驗的特點不僅是在實驗室的條件下,借助專門的心理儀器進行實驗和被試者按指示進行活動,而且還有被試者的態度,他在通常條件下完成某些心理方麵的模式化。自然實驗則是按照設想應當排除被試者由於知道對他進行實驗而產生的緊張情緒,並把研究轉移到日常的自然條件下進行。
道德心理學的研究,主要是運用自然實驗這種形式,但又不是純粹的自然實驗。我們隻能在不同的自然的社會場合中去探知人的活動中所表現出來的道德行為,然後將積累的材料進行分類、比較、分析、綜合。
這種自然實驗與調查不同,調查是需要調查者向被調查者發問,並且要被調查者按調查者事前準備好的問題作答。自然實驗則不同,不需發問,也不需作答。例如,我們在公園中,可以實驗兒童對花草的愛護態度,情侶對花草的愛護態度,老人對花草的愛護態度。然後根據多次實驗的結果,把各種不同態度總結出來,積累成資料進行分析,分析他們當時的不同心理,針對不同的情況擬定不同的道德規範和提出不同的道德教育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