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製閑暇生活的功能就是把它納入道德場之中,按照文明、科學、健康的要求去著手誘導和建設。
我們把道德場比喻為一個力場。力是由力的方向、力的大小以及受力點所相互作用的結果。道德場中,輿論導向體現力的方向,行為影響關係力的大小,而閑暇生活則是力的特殊接受點。道德建設是否卓有成效,要在這三個要素的統一中得到體現,這樣才會在社會空間中不再留下道德空白,從而產生一個真實的充實整個空間的道德場。
三社會主義是道德的沃土
1.主體經濟與基本原則。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要建立起輿論導向正確、行為影響健康、閑暇生活文雅的道德場是完全可能的。因為社會主義堅持以公有製經濟為主體,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我國的社會主義還根據自己的特點,提出以改革開放為強國之路,以四項基本原則為立國之本,使社會主義更加具有不斷完善自身的自覺性。
道德的性質歸根結底是由經濟製度的性質所規定的。私有製的經濟是見利忘義,個人至上的道德觀念的根源,在那裏,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成了人同異己的物的關係,相互之間不是把別人、社會當作人,當作自身、當作目的,而隻是當作物,當作同自己對立的對象,當作個人借以謀取私利的手段。出於利己主義的本性,私有製的財產占有者總是把權利留給自己,把義務推給他人和社會。於是,道德不是真正意義上的道德,而隻不過是不道德行為的遮羞布而已。
所以,要消除道德的墮落,必須首先用公有製代替私有製,因為這樣才能根除人們根本利益上的衝突和對抗,才能使道德在社會利益一致的基礎上,真正成為全社會共同遵循的行為規範和準則。共同的利益是道德的尺度和基礎。有了共同的利益,才會有統一的目的和統一的行動,從而也會需要統一的行為準則。
再說,道德的基礎不是對個人幸福的追求,而是對整體的幸福,即對部落、民族、階級、人類的幸福的追求,這種願望同利己主義毫無共同之點,相反的,它總是要以或多或少的自我犧牲為前提。道德作為一種社會規範,必然強調個體對社會利益的服從和獻身,限製和反對個體的利己行為,從而使利他主義成為道德的基本特征。
發生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的馬恒昌、馬萬水、王崇倫、張秉貴、孟泰、向秀麗等英模的道德實踐,60年代的“向雷鋒同誌學習”的道德教育,70年代的關於“人生價值觀”的倫理大討論,都是在公有製建立以後關於道德建設的全國性行動。凡是誘導正確,輿論導向對頭的,都取得了極大的成績,使全國的道德水平上了新的台階。80年代起又在改革開放的同時提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基本原則的政治意義,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它的倫理意義是更高層次的愛國主義,即愛社會主義的中國。所以堅持黨的領導和堅持社會主義,就成為全國人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首先必須堅持的問題。90年代初出現在我國的募捐賑災活動,這是改革開放後關於我國人民的道德覺悟的大檢閱和大考驗,也是基本原則教育後出現的道德新成果。
綜上所雲,我們完全有理由說,公有製為主體的經濟和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道德水平能夠不斷提升的經濟原因和社會環境。
2.毫無片麵性弊病的指導思想。
指導我們思想的理論是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是毫無片麵性弊病的科學宇宙觀和偉大的認識工具。實事求是是馬克思主義的核心和精髓,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是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正是依據這個偉大的認識工具去認識道德及其建設的思路,才使我們得出了輿論與行為相結合,社會的必需活動與閑暇活動相兼顧,才有可能使道德由社會的意識領域走進社會的生活實際中去,道德才不至於淪為嘴上講的東西,而應是做的東西;不僅在公開領域中要實行道德,而且必須在生活的各個角落都要實行道德等等結論。
隻有輿論,等於隻有雷聲;有了行為,才有滋潤萬物的雨露。幹打雷不會給萬物帶來生機,一夜春風雨,方有千樹萬樹梨花開。
在行為上隻會“看官”而不仿效,在仿效中忽視了閑暇生活的自覺,那麼等於隻注意了門麵的裝飾而忽視了內務的清潔。我們的生活應該到處充滿陽光,而不應該留下陰暗的死角。這樣,道德就不再僅僅是講的、看的,僅供欣賞的花朵,而是由自身主動澆灌耕耘開放在自己心靈中和日常生活中的花朵。
讓大地開遍鮮花,不僅僅是為了裝扮大地,而更重要的是淨化空氣,使大地芬芳。道德的重要社會功能就是淨化社會風氣,使我們呼吸的每分每秒,既自由自在,又沁肺清心。
有了馬克思主義作武器,就能使我們對於生活中的各類問題作出正確的評價。例如在閑暇生活中,親友串門、夫妻聊天、同道聚會都難免發發牢騷。究竟如何看待牢騷呢?“牢騷太盛防腸斷”是詩人忠告;“牢騷太多會造成社會不安”是社會學家的擔憂;“牢騷過剩會導致心理變態”是心理學家的預言。如果從牢騷產生的深層心理機製和深刻社會根源中去分析,就不難發現:牢騷是抑鬱不平之感,是人們情感流露的一種方式,是社會心理積澱後的迸發,是社會存在的折射或投射。
從牢騷中可以琢磨社會心理,從社會心理中可以探索出社會生產方式的運動與起伏的脈搏,即把握生產力和生產關係的關係、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築的關係。人們要求什麼樣的物質滿足和精神消費,恰恰直接與社會生產方式有關。不滿足,則牢騷發;滿足得不夠,牢騷亦發;滿足了以後也會生發新的牢騷。牢騷是人們的要求或願望得不到滿足或滿足得不徹底的情感宣泄。
從人的本性來看,人們對事物的期望值總要比所能實現的東西更高一些。追求更好、更高、更美、更多是人的不可扼製的本性。這正是使人類永遠不願停留在現狀,要求不斷發展進取的一種動力。如果一個社會連一點牢騷聲也沒有了,聽到的盡是一片叫好聲,這很可能意味著人們的進取精神也銷蝕殆盡了。
牢騷從一定意義上說還反映了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社會責任感。“路見不平”連句牢騷話都沒有勇氣說出的人,很難說他會去“拔刀相助”。明哲保身,擔心“禍從口出”的人也會壓製自己的牢騷,這種人很難說有較強的社會責任感。
牢騷也是可以分種類、分層次的。有些牢騷反映了我們工作中的缺點和失誤,應當引起注意並改進我們的工作。有些牢騷是偏激的,則需要加以疏導和解釋。國家的問題單靠發牢騷是解決不了的。歸根結底還是要靠我們動腦動手去解決。我們大家都不做改革的“評論員”和“裁判員”,而是積極去做改革的參與者和實幹家。並且經常地想一想:我從改革中得到了什麼好處和實惠?我為改革做了什麼貢獻?隻要把自己擺到改革事業的位置中去,與改革事業相依為命,共與沉浮,備嚐參與改革的甘苦,那麼考慮問題就會更全麵,更深刻一些,牢騷自然也就會少一些。
3.不斷完善自身的自覺性。
社會主義在機製方麵不同於以往任何一種社會製度的地方就在於它具有不斷完善自身的自覺性。它既能發現自己體製中的問題,又能依靠自身的力量去克服這些問題,從而使自己充滿活力,永遠向前,永不停滯。社會主義是製度,也是運動和過程。這是唯物辯證法的發展觀。因此不從運動和發展中去把握社會主義就不能認識社會主義,不運動和發展的社會主義也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主義所以能夠不斷自覺地完善自身,一是有民主,二是有科學。民主和科學都是手段,而不是目的。民主就是群眾參加國家管理的權利。在《國家與革命》中,列寧曾經談到,社會主義所以是人類曆史上最新型的國家,標誌之一就是它具有比資本主義高出千萬倍的民主。列寧說道:民主是一種國家形式,一種國家形態。因此,它同任何國家一樣,也是有組織有係統地對人們使用暴力,這是一方麵。但另一方麵,民主意味著在形式上承認公民一律平等,承認大家都有決定國家製度和管理國家的平等權利。列寧還談到了民主發展的三個階段,徹底摧毀、連根鏟除資產階級的國家機製代之以無產階級專政這是民主發展的第一階段。“所有的人”都參加國家管理,整個社會將成為一個“管理處”,成為一個勞動平等、報酬平等的“工廠”,這是民主發展的第二階段。所有的人“都學會了”管理,對於人類一切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從“必須遵守”變成了“習慣遵守”時,民主則同國家一起消亡了,這是民主發展的第三階段。
人民參加國家管理,這是社會主義具有自覺完善自身的機製的奧秘。人民參加管理就是自己管理自己,自己替自己解決問題,因為人民群眾最了解哪些是問題,問題在哪裏,又最能體驗到問題解決後還有什麼新的問題。
政府真正執行人民的意誌不僅要定期聽取人民的意見,也要定期更換政府工作人員。終身製改為任期製,任期製還要有限期製去補充,連任也要限製。不僅要限製連任,也要限製連任者在政府工作人員中的比例,實行限額製。這樣,政府中的血液才是循環的。人民中產生的代表作為新鮮血液不斷充實到政府的機體中,政府中的陳舊血液不斷得到更換。於是政府始終是最能體驗人民憂樂的政府,是和人民共呼吸的政府,因而也就是充滿生機的政府。
道德作為社會控製係統中的一個工程,作為調整社會關係的一種規範,它會隨著民主與科學的發展而日益顯得更為重要。當民主發展到列寧所描述的第三階段時,道德就更會以獨特的生命力成為社會管理中的重要機製。所以,自覺地不斷完善自身的社會主義,也必定會自覺地不斷加強道德建設。
(原載《有色金屬高教研究》1993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