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場(1 / 3)

社會的道德建設包括兩個方麵:一方麵是社會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社會成員施加係統的道德影響,培養個人品德,使其行為合於德性並參與到社會的良性運行中去;另一方麵是各社會成員同心協力地構築一個道德環境,使社會風氣和煦飄香。個人品德與道德環境是有聯係的,但又有區別,因為品德與個人共存亡,而環境卻是人類的遺產,它會成為人類代際更替和發展的財富。

道德環境的建設也就是道德場的建設,是指輿論導向、行為影響和閑暇生活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道德空間。建設社會主義的道德場不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我們試探著來討論這個問題。

一一盤棋理論

1.社會指標體係。

社會指標是社會總體現象的數量描述,是衡量社會進步和社會成員全麵發展的尺度。因此,建立科學的社會指標體係,對於製定社會發展的戰略、規劃、方針和政策,對於現代化的建設,都具有指南和評估等意義。

衡量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發展水平,單單掌握經濟指標是不夠的,因為工農業總產值、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這些指標,隻能綜合反映社會生產的成果,並不足以反映社會發展的全貌。要全麵地了解社會的發展狀況,及時掌握社會脈搏的跳動,必須建立社會指標體係。

不同的社會製度有不同的製定社會指標的理論,縱然是同一製度下的不同國家,也會因民族的原因、曆史的原因而側重點有所不同。我國社會發展的最高戰略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建立一個物質極為豐富,按需分配並使人的才能能夠全麵發展的社會。當然,那是需要經過許多階段才能逐步實現的目標。科學地製定指標體係有助於我們明確不同時期的不同奮鬥目標。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不僅要考慮社會發展的長期戰略,而且要充分考慮人們現實的、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的需求。我們在製定社會指標時,對於後者應有足夠的重視。因為社會是一個係統,是由物質的、精神的、經濟的、政治的、道德的、科技的、教育的和文化的,乃至社團、團體、家庭等社會群體和個人諸因素,錯綜結構,有序運行的過程集合,猶如一局正在對弈的棋,既在走動,又要運籌,否則,一著不慎,全盤皆輸。“一盤棋”理論是製定社會指標體係的思考方式。

按照一盤棋理論,在製定社會指標體係時,既要有全局觀念,又要有進取精神,還必須有協作部署和預測意識。這些是一盤棋理論的要點和特征。

根據這個理論要求和我國的情況,我們製定的社會指標體係至少應當包括以社會成員角度為主的分享類指標、以全社會角度為主的調節類指標,和以社會發展角度為主的導向類指標,在以上三大類指標中,又各自包含一些具體項目。例如,在以社會成員角度為主的分享類指標中,包含有衣、食、住、行、用的物質需求項目,道德、教育、科技、文化的精神需求項目,以及收入、衛生、就業等社會保障項目。在以全社會角度為主的調節類指標中,包括有社會成員參與社會生活、社會安全和基本人身權利的保證、社會福利和環境、人際關係的協調和互助等項目。在以社會的發展角度為主的導向類指標中,包含有社會結構合理化、縮小不合理的社會差別、資源的開發和生態的平衡等項目。

不論在哪一類的指標中,都應該包括道德建設的指標。因為道德不僅是社會調控係統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工程,而且是社會需要係統中的一項必不可少的需要。道德既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社會生活。缺乏道德的社會不可能是良性運行的社會,缺乏道德的生活也不可能是高尚充實的生活。問題在於既然社會指標是社會總體現象的數量描述,那麼對於道德如何進行定量分析就是個實際問題。

觀念的東西隻不過是移入人腦的實體,任何實體都是質與量的統一,因此,即使是移入了人腦,它也是連同質與量一起被遷進的,這樣,對於道德這種社會現象進行數量描述雖然是困難的,但並非不是不可能的。我們試探著對道德進行數量描述,起碼可以規定下列指標:道德需要不同層次的人數比、道德輿論參與人數比、道德實施社會係統結構的建製數比、大眾傳播內容中德性導向的數量比等等。我們對所有上述指標,還要根據各自的作用給以不同的評分。這種定量處理是頗具意義的,因為通過定量處理,便於我們在定性分析的過程中能更準確地把握社會發展的趨向。這樣,我們就可以通過各種社會發展指標,及時了解整個社會或一個特定地區的發展情況,便於製定正確的決策。

2.綜合治理工程。

如果說社會指標體係是衡量社會進步和社會成員全麵發展的尺度的話,那麼社會問題則是社會進步受阻或社會運行失調的表現和症結。由於管理體製的不健全,或說由於政策製定的偏差,或是由於自然災害的原因等等,都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不同類型和性質的社會問題,諸如人口爆炸、資源破壞、環境汙染,以及吸毒、凶殺、家庭離異、少年犯罪、老年贍養、殘疾福利等等問題。產生社會問題的原因各有不同,同一社會問題的性質在不同製度的國家中也不全一樣,因而治理它的辦法也是各個有異的。

綜合治理,是我們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基本方法,是指用法律、行政、教育、心理和藥物等手段“聯合作戰”而醫治社會問題的方法,這些手段無疑地體現了物質的和精神的兩種基本方式,又體現了從身心兩個方麵去關心人的問題。社會問題雖然不全是人的問題,因為還有自然災害問題,但人為的問題是社會問題的主要方麵,因此綜合治理人的問題就不可忽視從身心兩個方麵入手。當今西方流行的黑社會、恐怖分子、家庭震蕩、癮君子和性問題等“五大社會病”都是人的問題,也是向我們傳染和蔓延的社會病,加上我們社會機體中滋生的“權力經商”,“學生流失”等社會問題,都迫切呼喚用綜合治理的神力去加以抑製。

在綜合治理的諸手段中,其中的教育與心理手段就包括道德教育和道德矯治的內容,這是治理社會問題中著眼於“治心”的重要手段。人心惟微,道心惟微。道德與人心,道德與心理的關係極為密切。道德是觸魂的,也是能抓住人的魂魄的。“社會病”的傳染首先是從腐蝕人的靈魂開始的,因此對“社會病”的治理最終又要回到對靈魂的調理上。健康的靈魂才有可能成為抵禦病菌傳染的免疫體,才有可能出淤泥而不染。山東省曾經有座“四知廟”,是紀念後漢楊震的。有人懷著十斤金子向楊震行賄,說:“暮夜無知者。”楊震答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使行賄者碰了一鼻子灰。後人為了表彰他的拒腐蝕的品德,就修了“四知廟”。驅使楊震拒賄的力量是什麼呢?是道德。道德抓住了魂魄,才有這種即使“夜暮無人知”時,也能慎獨而不失格的自控力。道德是一種巨大的力量,道德抓住了魂魄就成為人的德操。德操的力量究竟多大?荀子說:“權利不能傾也,群眾不能移也,天下不能蕩也。”反之,如果一個人的靈魂中的德性倒塌了,那麼就如潰堤,會被汙泥濁水所淹沒。“從善如登,從惡如崩”,一個“登”字,一個“崩”字,把道德的建築與登樓閣、登高峰聯係起來,又把道德的崩潰與雪崩、山崩、堤崩聯係起來,成為對立兩極的不同去向,前者是向上、新生和發展,後者是退坡、倒台和死亡。所以,在綜合治理中,加入道德治理因素,不僅可以祛惡於深沉處,而且還可以防患於隱蔽中。

在自然界的食物鏈中,有個“富集效應”概念。說的是汙染物質在自然環境中的含量,起初總是少量的,但一經過生態係統食物鏈的富集,有的汙染物質就會成千成萬倍地積聚起來,一旦其數量超過了環境自淨能力時,就會使生態係統的結構遭到破壞,從而導致功能失調。例如農藥滴滴涕,散在空氣裏的濃度為0.000003ppm,而當降落到海水中為浮遊生物吞食後,其濃度可達0.04ppm,富集1.3萬倍;浮遊生物被小魚吞吃,小魚又被大魚吞吃,大魚體內滴滴涕濃度可增加到2.0ppm,又富集了57.2萬倍,如果我們吃下這大魚,天長日久,滴滴涕的濃度就可在人體內富集一千萬倍,從而得滴滴涕汙染病。惡的增長竟然不是以算術速度,甚至也不是以幾何速度,而是以指數甚至更高的速度在泛濫,這倒真應了古人的“從善如登,從惡如崩”的話。

一個社會如果不能有效地製止具有“富集效應”的惡行為或惡靈魂的話,那麼,這個社會簡直就是一個艾滋病患者了,因為它得的也是一種“後天獲得性免疫功能缺陷症”。假如我們把法律比喻為機體內專門吞吃外來病菌、保護機體健康的“白細胞”,那麼社會艾滋病患者體內的白細胞,就會被惡吞食掉,從而喪失抵抗細菌、病毒侵蝕的能力。所以,法律治理與道德治理是相輔相成的。

以法律為主要手段治理社會,這是文明社會對宗法社會的進步,以道德為主要手段治理社會,這是未來社會對現今社會的進步。可見,思考社會主義社會的道德場問題既是立足於現實的策劃,也是著眼於明天的謀略。

二構成道德空間的要素

1.輿論導向。

由輿論導向、行為影響、閑暇生活所構成的道德空間就是我們所要討論的道德場。“場”本來是物理學中的概念,是指物體相互作用的存在狀態。後來美籍德國心理學家萊溫借用它去描述人類的行為模式,提出了心理場或“生命空間”的概念,認為它是人的經驗與需要相互作用的場所,當經驗自然增長時,生命空間就自然分化。我們把輿論導向、行為影響和閑暇生活作為道德場的構成要素,這是因為這些因素有著各自獨具的力的特征。輿論導向具有宣召力,行為影響具有感召力,閑暇生活具有宣召力。號召力是一種灌輸力,感召力是一種滲透力,宣召力是一種輻射力。場是力的存在方式,有力才做功。功是物體按力的方向所前進的行程。輿論導向中關於價值觀念的疏正,行為影響中關於價值取向的示範,閑暇生活中關於價值目標的實踐,都直接涉及善惡判斷問題,因此,我們就把這個場叫做道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