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道德實施的社會係統(1 / 3)

道德實施是指將接受到的道德影響轉化為善良行為的具體操作過程和操作方式,是指如何將道德意識見之於社會行為的製約機製,是設定每個人在接受了社會的道德教育以後,去考核其教育效果的運作體係。監督、仲裁、矯治是具體的操作方式和製約機製,它們組成考核道德效果的評估運作過程。

一監督機製及其實施方式

監督,是對道德行為現象的發現、“舉報”和督促方式。發現是十分重要的。有所發現才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有所前進。有發現才會知道問題在哪裏,行程如何。發現,是監督的第一個工作。發現以後,要“舉報”,要張揚,要公布,這樣才會引起借助社會力量行使監督職能的功效。“好事愛講,壞事怕傳”。監督機製的第二個工作就是要“傳”,把不道德行為示之以眾,讓行為主體臉紅、害羞。當然,這並不是監督的目的。監督的目的是督促行為者改過,這是第三個工作。三個工作統一起來才構成監督的全部過程。

腐敗,是因為權力沒有監督;放蕩是因為生活失去警鍾。好事無人誇,壞事無人抓,就是道德實施中監督機製生了鏽,或者遭到破損,於是才出現“人欲橫流”的不幸局麵。實施道德的監督機製,不妨可以采用“流動哨”、“記事牌”、“講評會”這些形式。

“流動哨”是活躍在社會生活中的道德行為的發現者。如果車船碼頭、商店公園等公共場所都有一批關心社會風尚,維護社會秩序的熱心人,都有一批為捍衛道德原則而“愛管閑事”的義務員,都有一批“禮賢下士”的帶頭人的話,那麼,他們就是“流動哨”的執勤人,是道德行為的社會哨兵。他們在“發現”中敢於向行為者本人提醒,就起到了“舉報”的作用,提醒後敢於讓行為者調整自己的行為,這就是督促。這種人沒有額外的“津貼”,也不是專職的編製,純粹是道德的呼喚和良心承擔的責任而驅使他們去維持社會的秩序,使他人也合於德性而行動。這種人是道德的使者。人人都有使靈魂合乎德性而行動的義務,因此人人都有履行“流動哨兵”的權利。

“記事牌”是以信號係統顯示和傳遞的監督形式,它或以“意見簿”、“公布欄”為載體,或以“生活拾零”、“社會辣椒”等欄目見於報端。這些形式所表現的內容都以社會現實中出現的偏離道德要求的行為作題材,或以本單位的現象作警鍾。它要求內容真實,以實說話;態度端正,與人為善。記事牌與流動哨所不同的是,流動哨是麵對麵的監督,記事牌是借助於媒體去監督;記事牌具有昭示的效應,能使沒有經曆過這個“事件”的人了解這個“事件”,流動哨具有直觀效應,隻有正在經曆這個“事件”的人才參與監督。記事牌所具有的特點使它成為流動哨所不可替代的一種監督形式。記事牌與流動哨又是相聯係的,“記事”的內容是“流動”中發現的,因此它是流動哨工作的延續。由於記事牌是以文字做符號對流動哨的發現的再公布,因此不會寫字、不會識字的人又被這種形式拒於“牌”外。當然,隨著教育的增進,這種困難會越來越得到克服,因而這種並非麵對麵的監督形式會被越來越廣泛地采用。

“講評會”是集流動哨和記事牌的多種特色的另一種道德監督形式。即利用班組學習的時間、社團活動的安排或閑暇溝通的機會,對所見所聞的道德現象進行交流,既通報情況,又交流自己的體驗,發表簡短的評語。這種形式既可補流動哨中傳播麵域不廣之短,又可揚記事牌中未曾經曆過此事也了解此事之長;既可補記事牌中借媒體傳播而受文化水平限製之短,又可揚流動哨中口敘傳播省時迅速之長。講評會要加以注意的是必須以“真實”作基礎,因為講評不是“即席”發表言論,而是事後的回憶和描述。凡是回憶或描述,都易受回憶或描述者的邏輯或非邏輯因素的影響而出現“水波效應”。所謂水波效應就是距離發生事件的時間愈長或發生事件的地方愈遠,所回憶或描述的事件就偏離原型愈大。猶如在池水中投入一小石,最初泛起的水波是圓的,波及愈遠,圓形愈加不圓。產生水波效應的原因是與回憶或描述者的知識掌握程度、概念清晰與否等邏輯因素有關,也與其情感、好惡等非邏輯因素有關。講評中避免或減少水波效應的根本辦法是遵守客觀真實性原則,和平時提高自身的道德認知能力,改善道德認知結構。“講”要真實,“評”要公允。對講評者的講評也存在道德“監督”的問題。

“監督”機製已在我國的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被逐步重視,“質量跟蹤萬裏行”和鐵道部決定在全國人大、全國政協、中央國家機關、社會知名人士等關心鐵路建設的代表中聘請一萬名部級“路風監督員”的辦法就是由設置經濟監督向設置德風監督的一種轉化發展趨勢。這種趨勢要成為廣闊的現實,重要的是公民的參與意識。

二仲裁機製及其實施方式

仲裁,又稱公斷,是道德評價中發生爭議或糾葛後,將爭議或糾葛提交能信得過的“參照係”審理,由其作為判斷的活動。這裏所說的“參照係”可以是經驗豐富的長者,也可以是素有深交的朋友,還可以是闡釋清楚的書籍或圖片。道德仲裁,最終還是自我仲裁,不過這個自我既不是“已存的自我”,也不是“現存的自我”,而是“應存的自我”。因為道德糾葛本來就發生在“已存的我”和“現存的我”之間,是“我有道德過失”,並在遭到監督後處於不服或疑慮狀態時,急需作出選擇或判斷要求的道德活動。仲裁時所以需要“參照係”作為“第三者”參與意見,那是為了給“應有的我”予以支持或解題,最終作出結論和接受結論的還是“應有的我”。

道德實施中的仲裁不同於法律上的仲裁。其一,不設仲裁長,不把“仲裁員”在判斷善惡是非中的不一致意見再提交另一個更具特殊身份的人去再判斷,而是要求自我消化。其二,不設專職“仲裁員”,沒有以“行使仲裁審理”權力的專門人員。道德上的善惡是非以自識為主要方式,仲裁結構隻提供評判的參照係數或參照範例,最後的決斷還是靠行為者本人去結論。其三,沒有專門供“仲裁員”行使權力的機構,即不設“仲裁庭”。道德仲裁會為你提供條件或場所,但這種條件或場所並不是權力行使機關。一句話,道德實施中的“仲裁”是道德實施的一種方式,並不像法律實施中的“仲裁”那樣是一種製度。製度是必須遵守的,方式是自由選擇的,“思過房”、“勸君室”、“陪伴部”是為道德仲裁提供條件或場所的一些具體形式。

“思過房”是為道德仲裁者提供“麵壁”的專用場地,其中布置有人生指南、價值導向、理想領航、不朽壽律等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圖書,配有筆墨紙張供應櫃。當一個人因道德過失遭到指責以後,如果還心有疑慮,十分困惑,不甚理解時,則可以到思過房冷靜思考。思過房中的圖書是開架式的,你可以自由選擇,就地閱讀。內容健康、格調高雅的圖書是使你進步的階梯,會為你提供道德的營養。你認真地閱讀它,猶如在和高尚的朋友對話,它會給你解開疑難的鑰匙。牆上掛的警句格言為你麵壁提供方便。總之,這是一個幽靜、高雅的道德聖地。如果你要把自我仲裁的心得記錄下來的話,“供應櫃”為你提供筆墨紙張的便利。

“思過房”實際就是一個“閱覽室”,它與一般閱覽室所不同的是其中的藏書都以道德修養為專門內容,是一個道德反省的專門閱覽室。有條件的地方,還可以在其中備有“清茶”,供你細細地進行人生品味,讓你帶著善惡仲裁時的困惑進去,而帶著釋重後的愉悅出來。

“勸君室”是一個配有賢長為你談心,或設有英模報告錄像、錄音的播放廳。一旦你因道德評價發生困難時,既可找賢長詢問,也可檢索相關的錄像、錄音磁帶播放,通過視聽活動,接受教育,得到開導。勸君室比思過房更有直觀感,為不識字或不能看書的人提供方便。不過其中的設備比思過房略有花費,要備有一些質量較高、內容適宜的音像磁帶,並有專人編目保管,進行操作。能“勸君”的賢長也必須是享有盛譽、眾望所歸的道德典型。

“陪伴部”是為道德仲裁提供“第三者”的介紹所,是在需要仲裁和能夠仲裁之間架起的橋梁。一個人由於道德的失誤陷入困境,或者遭到指責感到孤獨時,需要溫暖和另一種刺激,這時,他可以到“陪伴部”登記,約請相應的朋友在適宜的時間地點相會溝通。陪伴部就為你介紹人選,並以保密的身份約定對方,讓你們約見談判。生活中常常有這種情況:話到嘴邊難啟口,不見知音不吐情。但由於個人的經曆不同,人際麵域的差別,因此知音難覓。有陪伴部的推薦和征約,可以減少或克服個人視野偏窄的局限,衝出人際關係的陳臼,開辟新的人際天地,而找到新的尋師之路,結交新的朋友。當然陪伴部對將要介紹的或被介紹的人都要高度負責,都應該是早有了解早有耳聞的人。為此,陪伴部要建立相關的“人事存檔”,盡可能介紹相宜,使工作卓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