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是目標專一的進取。追求道德說明這個社會和個人,都視道德如同布帛菽粟是人的生活中須臾不可缺少的東西一樣,要使勞動成為社會生活的第一需要,必先使道德成為需要的第一生活。它不僅是治國之一道,而且是修身之根本。
僅有物質文明而沒有精神文明的社會被視為畸形的社會,僅會建築宮殿的美而不會建築靈魂的美的勞動被視為異化的勞動。於是,道德理想、道德境界、道德修身等一係列社會教育的內容都被提到首位。這時,道德需要真正發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需要,成為照耀社會和煦飄香的溫暖陽光。
3.協調、進取、奉獻。
就道德對社會需求所提供的功能而言,它經曆著協調—進取—奉獻的發展軌跡。
社會最初需要道德是需要道德的協調性功能。協調是一種良性循環、穩定運行的狀態。它不求突破、不重飛躍,隻重和諧。這種道德需要與生產力發展的低下水平以及自然經濟是十分合拍的。因此,怕亂求穩,安貧樂道,不患寡而患不均,是它的道德規約的內容。清心寡欲、與世無爭、天下太平是用之律身的道德要求。在這種情況下,人們提供的美德楷模和效法榜樣,都以先祖為例,讓人們把目光投向過去,安於先前,而不逾越雷池一步。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和市場的出現,於是社會更需要道德的進取性功能。進取是一種革故鼎新、脫穎冒尖的狀態,它不求平穩而重飛躍,敢冒風險而不安於現狀。因此,與之相適應的就倡導“與天鬥,其樂無窮;與地鬥,其樂無窮;與人鬥,其樂無窮”的格言,以及“寧為玉碎,不求瓦全”、“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道德品格。在這種情況下,向人們提供的道德楷模和效法榜樣,多以現實為例,讓人們把目光移向今天,鼓勵人們在競爭中逞強,在奮鬥中建業,在探索中長智,而把食古不化、拘俗守常、逆來順受視為非善的行為。
於是,立誌就與道德連在一起,道德也譴責那種“人窮誌短”、“飽食終日”、“碌碌無為”的庸人。與此同時,那些冒尖的精英、暴發的寡頭也在經過扭曲以後,把扭曲了的道德觀念作為他們扭曲行為的保護而需要“道德”。
社會發展到真正的、全麵的文明時代,道德成為須臾不可缺少的需要,因為道德能激勵人的奉獻精神。奉獻與進取所不同的,是“獻”而不是“取”,它是以集體主義作為個人行為的指導原則,以利他主義作為道德需要的主要內容,這是道德升華的更高層次。
“需要”本來是一個與攝取相通的概念,是主體為了自身的生存和發展而對客體所表現出的心理傾向。需要的滿足是通過“獲得”的方式去實現的。但道德需要則相反,它不是攝取,而是付出,是將自身貢獻給社會,為集體效力,為人民造福,它不是站在自身的立場盯著自身的得失,而是放眼廣袤的世界,掏出自己的能力去成全人類的幸福。道德總是以或多或少的犧牲為前提的。
在否定了私有製的社會主義社會,才能從根本上把握道德需要的這種功能。因為,共產主義事業是人類最壯麗的事業,也是最宏偉和最艱巨的事業,沒有無數人的奉獻是萬萬不能實現的。因此,社會需要道德和道德需要的特有本質之間就達成了天然的默契,同時,任何個人也隻有在奉獻中才能顯示自身存在的價值,因此,道德需要在個人身上的體現也與道德需要在社會中的成長達成了天然的耦合。這是道德需要發展的最完美狀態。
與這種狀態相適應的,是向人們提供的道德楷模和效法榜樣,都是站在曆史前頭的共產主義風範,讓人們把目光指向未來,認識曆史的責任和浩瀚無垠的使命,使人處在不斷革命的長河中,追逐洪流而奮進不懈。因此,“完全”、“徹底”、“死而後已”、“大公無私”就是社會倡導的道德原則和個人的道德信念。
隻有進取而無奉獻,則會在建築宮殿的同時建築貧民窟,在創造美的同時產生醜。這是競爭的社會,也是弱肉強食的社會,而不是人類的最高理想。
概而述之,由自發到自覺、由朦朧到清晰、由填充到追求、由協調到奉獻,這就是道德需要發展的社會軌跡。
道德需要發展的社會軌跡,也深深地印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麵。婚姻結合標準的變化就可以證實這個結論。當道德需要還處在低級階段時,產生了以生育為目的的婚姻,其道德準則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進而產生了以財產等級為基礎的婚姻,其道德準則是“榮華富貴”、“享樂是福”;進而又出現以智力等級為擇偶的婚姻,其道德準則是“男才女貌”、“琴瑟和鳴”;當道德需要成為追求的目標階段時,必將出現以品德擇偶的婚姻,其道德準則是“冰心玉壺”、“鬆柏節操”。
二經濟生活的呼喚與心理承受力的對應
1.發展商品經濟何須以“道德退步”為“代價”。
人類的道德活動總是立基於經濟活動之上並為經濟活動所規劃的。一定的社會經濟類型就是人進行道德活動的外部世界環境,它既為人的道德活動、道德進步提供了可能與舞台,又為道德活動和道德進步規定了限度。一種社會經濟類型能在何種程度或限度上促進人的主體性活動的多方麵的展開和深化,從而導致人的精神的發展與豐富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增強,該社會經濟類型也就在同樣的程度上促進了人類的道德進步。
道德從本質上說是人的發展需要與人的生命活動的特殊表現形式。因此,判斷道德進步,從根本上說,也就要從它是否符合人們的發展需要,是否表達人們的發展意向,是否有利於促進人的生命活動的健康展開,以及這種“符合”、“表達”、“促進”的程度如何而言。在社會實際生活中,可從兩個方麵評價道德進步,一是從道德主體方麵衡量,可具體考察特定的道德規範是否比先前更適應人的全麵發展,更有利於人的個性的豐富發展以及人的主體作用的增長。二是從客觀結果方麵作衡量,可具體考察特定的道德規範是否比先前的更能促進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狀況是人們進行生命活動的主要物質成果,是人類主體作用的集中表現,因而也是道德需要發展的根本動因。
商品經濟是以商品生產為主要社會生產的經濟類型。商品生產是在曆史上萌芽,在資本主義社會達到成熟並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生產。商品經濟以自由競爭為前提,價值規律是它的根本規律,等價交換是它的基本原則。商品經濟深刻影響著人們的道德活動、道德經驗和道德觀念。與為時極其漫長的原始經濟、自然經濟中人類主體性活動的緩慢發展相比,在最近幾百年間迅速發展起來的商品經濟,為人的主體性活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廣闊世界,它使人的主體性活動得以在空前的廣度和深度上展開,其結果是社會生產力等物質基礎的奇跡般發展,和以往時代所不能比擬的人性躍升。商品經濟對道德進步的促進作用,遠過於此前的一切社會經濟類型。
這裏有必要指出,商品經濟與資本主義並不等價。從起源看,商品生產是一種在原始社會末期開始,在資本主義社會達到占統治地位的生產;從內在矛盾看,商品生產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而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則是生產的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的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二者的原則是明顯的。誠然,現代資本主義是由商品生產發展而來的,但這是在私有製這一特定經濟環境下發展商品生產的結果,並不是普遍的結果。這也就是說,商品經濟在不同的社會條件下可以有不同的性質。不同性質的商品生產,又內含著共同的東西,即商品經濟的共性。我們所要探討的,正是這一共性對道德需要發展的影響。
商品經濟對道德需要進步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為:自由競爭促進著人的自由意識和獨立人格的形成;等價交換強化著人的平等觀念;價值規律推動著人的時間觀念、效益觀念、科技觀念、經營觀念等等的增長;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著人的個性的豐富。在這種情況下,那些表現為“愚忠”、“無為”以及草民思想的道德就必定被拋棄,而代之以公正、平等、進取、追求的道德需要。
商品經濟與其他經濟類型一樣,對道德需要發展的影響和效應是雙重的。商品經濟的內在本性與運行機製,既產生了對道德進步的促進作用,也可能帶來某些方麵的消極的道德現象,在局部細節上阻礙道德的進步。諸如:商品所具有的價值與使用價值的二重性和價值規律的作用,可能使商品生產者以交換價值為目的,以種種不道德的、盲目的乃至非法的手段攫取利潤;商品與貨幣在商品經濟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與社會權力,對意誌薄弱的人是一種巨大而迷人的誘惑,可能使他們墮入商品拜物教與貨幣拜物教的泥潭,不擇手段地獵取與占有商品和貨幣;以商品交換為基本行為模式的商品生產,可能誘致人們利己主義思想的發展,以損人利己、損公肥私為競爭手段;商品經濟的基本要素及其運行機製,始終是剝削得以產生和存在的重要條件,即使在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環境中,也可能產生剝削。
但是,我們不能因此就做出商品經濟的發展是以道德退步作代價的結論。因為商品經濟可能給道德帶來的消極現象是能夠在未然時加以自覺防範的。為了防範它的不道德現象的發生,也需要有新的道德對策。這不能不說也是經濟生活曲折地成為道德需要發展的動因的佐證。
時下有人提出過諸多商品經濟必然使道德退步的見解,其中有很多不失為我們製定政策時提供了防範性意義的建議,但就客觀地分析商品經濟與道德進步的關係而言。有些意見也不失有將“可能”說成“必然”的偏頗之嫌。下麵我們來討論其中說法之一二。
商品生產的內在本性,使勞動從求生向求利轉化,這就會不可避免地導致道德退化。這是一種似是而非的觀點。因為“求生”未必善,“求利”未必惡,關鍵在於人如何求生,如何求利。如果將謀取必要的生活資料界定為求生,謀取非必要的生活資料界定為求利的話,那麼,這種求生向求利的轉化過程,早在原始社會末期,當剩餘產品出現時就已經開始了,那豈不成了人類道德退化的過程始於剩餘產品的出現?如按此說,那麼,與一部經濟發展史相伴的,豈不就是一部道德退化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