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性這麵透鏡中,我們看清了道德繼承性的真諦,這樣,更能理解馬克思主義所提倡的道德繼承的主張。馬克思說過,要“使私人關係間應該遵循的那種簡單的道德和正義的準則,成為各民族之間的關係中的至高無上的準則”。列寧說,階級社會裏存在著一種“數百年來人們就知道的、數千年來在一切處世格言上反複談到的、起碼的公共生活規則”,“人類一切公共生活的簡單的基本規則”。列寧還說過:“精打細算,節省開支,不偷懶,不盜公肥私,遵守最嚴格的勞動紀律——正是這些口號,從前被資產階級用來掩飾自己的剝削階級統治地位,並且被革命的無產者正當地譏笑過,現在,在推翻資產階級以後,已經變成目前迫切的主要的口號了。”那些鄙視和拒絕把這些似乎是如此“陳腐的”和如此“庸俗的”口號當作首要任務的人,正是不善於了解這個道理,即在道德規範中,確有一部分具有全人類共同性質的內容。毛澤東同誌曾經提議我們讀《李固傳》,其意在於發揚“堅守本義”而不“曲從”的民族氣節,繼承古代道德中的精粹。周恩來同誌說,古代沒有社會主義,但有中國人民優良的傳統。
當然,馬克思主義作家們所講的道德繼承不一定是從人性的領域來論證的。他們所立足的是無產階級本身的利益和階級需要。即便如此,仍足以說明道德中除階級性外,還有非階級性的因素,道德是社會現象,階級性和社會性不是等同的概念,道德是調整人們之間以及個人和社會之間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是在曆史上產生、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反映一定社會關係的相對獨立的一種意識形態。道德是與人類社會共存亡的社會現象。而與階級和階級鬥爭相聯係,卻隻是一種暫時的曆史現象。可見,階級性隻是道德在階級社會裏的一種屬性,並不是道德曆史發展過程的全部屬性。在階級社會裏,道德所反映的社會關係不僅包括階級關係,而且包括其他不具有階級性的社會關係。道德社會屬性的內涵比道德的階級性要豐富得多,外延也比階級性廣泛得多。
我們常常強調無產階級道德的階級性質,這當然是對的。既然無產階級的利益在客觀上是與人類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因此無產階級的道德也有著全人類的內容。在無產階級道德中包含有全人類的基本道德規範,這些規範是人民群眾幾千年來在反對社會壓迫、非正義和不道德行為的鬥爭中形成起來的。無產階級道德從本質上講,不僅具有反剝削的階級性,而且具有全人類性。因為這個階級和其他一切階級不同,它不僅為自身、而且為全體勞動人民和所有被壓迫者尋求幸福。道德、理想決不是有超驗的根源的一種法典,不是生活以外的一種規則,不是一種先驗的價值論,它永遠不過是現實的一種反映即物質條件在觀念上的表現而已。
未來的共產主義道德就是社會的道德進化的完成,把過去一切正麵的範疇提到更高水平,並根據社會客觀規律對這些範疇進行論證和補充。道德繼承的標準是人民性和科學性,“人民”不是階級的而是曆史的範疇,“科學”不以階級來判別,而以實踐作標準。人民性反映道德規範掌握人群的廣度,科學性反映道德規範深入人心的程度。否認道德繼承性,就會中斷道德曆史。恩格斯說:“……在道德方麵也和人類知識的所有其他部門一樣,總的說是有過進步的。”“進步”是與原有道德比較而言,是在對原有道德的批判繼承起點上的進步。離開了起點,進步就無從談起。
真正人的道德建立就是人性複歸的到來
道德和人性的依存關係,不僅在道德的產生、作用及繼承方麵得到體現,而且在道德的發展前景中展示得更為深刻。對道德發展前景的描繪和設計屬於道德理想範疇。道德理想,是在理想的個人身上所表現出來的全部道德品質的總和,是道德規範的概括和結晶。一句話,是理想的人格。共產主義是美的世界,是理想人格的實現,是道德理想變成了現實,是人性和道德的全麵統一、和諧一致、融為一體。從這些意義講,共產主義等於真正人的道德等於人性複歸。
幸福是人的價值得到精神和物質的滿足後而作出的愉悅反映。同時,幸福又是道德中的重要範疇。因此,在幸福的露珠中最易看到人性和道德統一的輝光。真正幸福的標誌是人的創造能力和生活力得到充分發展,包括精神力量和體力以及美感和感情的發展。愉快是幸福的姊妹。但幸福和愉快不能混為一談,把某些人的日常生活中經常產生的愉快視為幸福是錯誤的。真正的幸福,包括生活的全部,而愉快則是生活的局部的表現。真正全麵的幸福,不僅表現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享受上,而且是使人能過著值得尊敬和真正的人的生活,即人的個性的全麵展開。因此,幸福的分量與人性複歸的程度成正比,真正全麵的幸福與人性複歸相等。
幸福與生命密切相關,生命是最高價值,是寶中之寶。因為它對人隻有一次。所以人們經常麵臨著這樣的問題:如何生活才幸福。人生的意義在於抱有崇高而有意義的美好的理想,為實現這種理想而鬥爭以發展人的全部體力和精力,從而使人得到最深刻的道德上的滿足和真正的愉快。人無理想,等於樹無根,鷹無翅。幸福的標準就是生活中的崇高理想和為實現這一理想而進行的鬥爭,當理想勝利實現時,幸福則是更加深刻、全麵而使人激動的。
馬克思主義揭示了幸福的內容取決於社會存在,取決於同社會經濟形態相適應的生產方式。物質享受是幸福的物質基礎。共產主義生產力極大提高,產品像泉水一樣湧流,為幸福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物質原料。吃飽肚子和生活享受並非共產主義,共產主義不隻是把人從貧困中解放出來,而且要從一切異化中解放出來,它是人類社會不可抗拒的必然趨勢,也是人類所奮鬥以求的美的理想。
精神貧乏不是幸福的真正含義。共產主義高度發展的精神文明,為幸福充實了絢麗多彩的內容。財產豐富而精神貧乏不是真正的幸福,聰明和善良與偉大和幸福相連,愚蠢和邪惡卻與其絕緣,盡管他手上有極盛的財產也是如此,發財致富及貪圖安逸不是幸福的內容,而是庸人的基調。所以,我們在注意物質利益的同時,應該善於利用人們的精神生活的一切因素,諸如對活動的渴望,對幸福的固有追求,以及道德的力量,來激發人們的自豪感,發揮人們的創造能力。
創造性勞動是幸福的源泉,隻有當克服了資本主義社會中“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的狀況,消除了異化勞動,從而消除人的異化,即實現共產主義社會以後,勞動才成了人們的第一生活需要,成為施展才智的闊海碧空。
知識是勞動者解放的武器,高度發展的科學技術是解放勞動的第一條件。共產主義是科學技術高度發展的社會,使勞動解放成了活的現實。為科學而鬥爭,爭取把科學成就用來為人民謀福利,這就要求科學戰士具有勇敢、堅毅、自我犧牲以及對理智勝利的信念,具有真正道德的品質。但是,學問、道德和人性又是相區別的。把精神用在偉大的價值的思想上麵,習於真實,習於誠篤,服從道德命令並經常反省自己的行為,這才是智慧的最合適的積累和體現。
精神豐富、道德純潔、體格完美,這是對共產主義製度下個人生活的全麵理解,是共產主義製度下真正幸福的人的麵貌,也是人對自身本質占有了的標誌。為共產主義奮鬥,就是為真正人的道德和人性複歸的統一而奮鬥。
真正人的道德感、道德觀點和道德原則發展的舞台乃是共產主義社會。肯定人,從而根絕社會的奴役,主張把自然力量馴化而為人類服務,這些人道主義的基本思想在共產主義實現之日都會全麵得到實現。“人類之愛”是共產主義道德的核心。調整個人和社會關係的行為規範溶化在“人類之愛”的共同信念之中,道德規範在人類曆史上發揮空前的作用。
馬克思主義創始人的偉大功績在於:認識到了在共產主義圖景中,人性複歸和真正人的道德達到了統一。達到統一的力量不是單個個人的力量,而是整個社會的力量。從此,空想的“新道德世界”或“和諧社會”就變成了科學的理想。“英特納雄耐爾”一定要實現,共產主義樂廳裏一定會聽到真正人的道德和人性複歸的美的旋律。
(原載《學習與探索》1981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