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道德的第二土壤(2 / 3)

費爾巴哈曾把道德看做是合乎人性的行為動機和行為方向,分析了道德和人性的依存關係,這是可取的。但他把人性當作是道德產生的第一基礎或唯一基礎,把人性當作人的自然屬性,沒有看到人的社會性;不是從社會的經濟生活中去尋找社會現象的最終動因,不是把經濟狀況當作道德產生的第一土壤。這是舊唯物主義的“舊”的特征,也是和我們關於道德與人性相互依存關係在認識上的原則區別。

道德命令是發自人性王國的社會矢量

社會規範常常通過協議用若幹條款的形式固定下來,並憑借政府或行政的權威,作為命令下達,叫人服從。道德也是社會規範,但它具有獨特的性格,是社會上層建築中的一種特定的社會意識形態。它雖然不表現為多少條款,也不需經過協議,不憑借政府或行政的力量,但蘊藏在社會之中,依靠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約束人們的行為,是不成文的法規,是人們日常行為規範的總和,也具有命令的作用,是不需要權力維持的權威。在淨化感情,使人認識自己對社會應盡的職責和對人的尊重,從而開掘著人的德性美等方麵,具有難以抗拒的力量。

在物理學上,把向著一定方向的作用力叫做矢量。道德命令是發自人性王國的社會矢量。維護真、善、美,譴責假、惡、醜是它的方向,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是組成這個社會力的三要素,這個社會矢量的大小取決於人性對人的占有,人性被異化的範圍越小,發出的力就越大。這個社會矢量的受力點是道德義務、道德行為、道德責任、道德評價等。道德義務是對道德命令的無條件服從,道德行為是執行道德命令的實際步驟,道德責任是對執行道德命令情況的監督,道德評價是對執行道德命令情況的總結和彙報,道德教育是傳遞道德命令和提高執行道德命令自覺性的輔助手段。與法令相應,設立法庭。法庭是保證法令得以實施的專門權力機構。與道德命令相應,也有非專門權力機構的“精神法庭”。它對人們的道德行為進行“審判”和評價。道德準則是不帶袖章和武器的“警察”,它活動在社會生活的要道上、交叉路口和公共場所之中,不用物質的強製力量,而靠人們的內心信念、社會輿論和傳統習慣,指責著各種“缺德”的行為,唾棄著那些醜惡的行徑,也監督著人們要按良心去獨省自己,是否有“己所不欲,而施於人”的不道德的行為。“警察”是人性王國的忠誠衛士,捍衛人性王國的尊嚴是“警察”的神聖天職。

自覺地執行道德命令,按道德規範行事的行為是道德行為。道德行為表現在文明禮貌、舉止端莊、謙讓謙遜、儀表整潔等方麵。文明禮貌是通往對人友好和尊重的一道橋梁,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是對人尊重、友好、誠摯的一種感情流露,它既可以有利於社會集團,又可以美化環境、美化生活。舉止端莊也是文明行為的表現,這樣的人待人熱情誠懇,尊重別人的勞動和成就,從而保持一種謙恭有禮、落落大方的風度,一舉一動都替對方設想,樂意關心別人的困難,體貼別人的苦衷,對人民有深情厚誼,使人感到格外親切。謙讓和謙遜的人,善於克製、約束自己,能顧全大局,相互之間謙讓會增進友誼和團結,使人樂觀、向上,謙遜的人善於洞察自己的弱點,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外表的文明是內心文明的反映,首先自己內心美、情操高尚,才會有文明行為。鑽石一旦經過琢磨和鑲嵌,即能生出光彩,美德是精神上的一種寶藏,使它生出光彩,必須表現為人的道德行為。道德行為不是矯揉造作,矯揉造作不是對道德命令的自覺執行,而是被迫應付。矯揉造作的人就像在缺點上點上一支蠟燭,更不光明磊落。

道德能成為命令,是由於道德規範一旦成為人們的內心信念即會激起熱情,叫人們自覺承擔自己的社會責任,而且堅忍勇敢,毫不猶豫。這種勇往向前、勢不可擋的趨勢,表現出道德命令的一維性。堅忍是使自己具有道德品格的保障與支柱,沒有堅忍和勇氣,很難具有一個真正有價值的人的品德。敢於憎恨惡,並同惡進行激烈鬥爭的愛,是一種積極的愛,是“善良人”與“老好人”不同的地方。“善良人”是勇士,“老好人”是庸人。放蕩不是勇氣的表現,恰恰是消磨勇氣的腐蝕劑。責任的承擔和可恥的推卸采取驚心動魄的方式對立著。

道德命令的特點決定了道德教育的特殊性。它通過情感化的途徑去傳遞命令,用理而不是用力去使人們接受道德命令,懂得什麼是美德,什麼是敗俗。道德教育也是人性教育的一部分。通情才能達理,要塑造靈魂的美,用違反人之常情的做法,動輒訓斥懲罰,不僅不能奏效,反而會人為地築起一堵高牆,劃開一道鴻溝,造成感情相悖,阻礙道理的傳導。隻有對人關心和尊重,才是打開心扉之鎖的鑰匙。丟棄人性的人,道德就不可能成為他內心的命令。因此,在道德教育中,應當使道德規範和人性內容達到深刻的、牢不可破的有機的融合,才能把道德行為培養成一種行動的自覺性。

從上可見,道德義務、道德行為、道德責任、道德評價以及道德教育,都和人的價值、人的命運相關。道德的命運和人的命運共休戚,道德的力量和人性的廣度成正比。

道德的繼承性能在人類的共同性中找到真諦

弄清道德和人性的依存關係,可以使人頓開茅塞,對於解開道德繼承性的疑團,如同找到一把鋼斧。“兩極對立的階級道德論”是道德繼承性難以通過的垣門。一旦找到了具有人類性的共同道德,繼承性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共同的道德是存在的。共同的曆史背景,同樣的或差不多同樣的經濟狀況,是產生共同道德的客觀基礎。恩格斯說,封建貴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這三種道德論代表同一曆史發展的三個不同階段,所以有共同的曆史背景,正因為這樣,就必須具有許多共同之處。不僅如此,對同樣的或差不多同樣的經濟發展階段來說,道德論必須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諸如在遭到外敵入侵的共同背景中,捍衛本民族的尊嚴,保護本民族的利益,抗擊外敵侵略,保衛祖國山河成為同仇敵愾的共同心理。於是,賣國、叛變成為本民族共同唾棄的行為,為國捐軀、為民獻身成為共同讚美的品德,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成為德行的準則。在“太平盛世”的共同曆史背景中,保護社會生活環境的相對穩定成為共同願望,於是,就產生了維護“人樂年豐”的一些道德規範。在豺狼當道的野蠻統治的共同曆史背景中,疾惡如仇成為共同心理,於是,揭竿而起、劫富濟貧、扶弱鎮強、伸張正義被評價為善的行為。

道德形成過程的多因性決定了道德有非階級性的因素。社會的經濟基礎固然對道德的形成起了決定性作用,傳統、藝術和文學、教育以及過去社會發展階段遺留下來的風俗習慣,都參與了道德的形成過程,這就導致了道德的非階級性。道德首先和生產勞動中逐漸形成的風俗和傳統融為一體,表現為人們的風尚習俗。風尚習俗是習以為常地穩定地表現為人們行動的行為規範。當風俗習慣不足以解決問題時,具有不容爭議的社會輿論就幫助解決。勞動是人類生活的基礎,是創造性活動的共同源泉,是精神上和道德上成長的前提。在階級社會裏,不論是剝削階級,還是被剝削階級,作為階級而不是作為個人來說,在一般情況下都承認和遵守有利於社會生產和再生產的公共生活規則,以維持社會的存在和發展。至於現代社會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公共道德規則就更多了,諸如文明禮貌,尊老愛幼,遵守公共秩序和公共衛生,私人之間履行諾言、遵守契約和講信用等。可見,不同階級在道德上是有共同的因素的。

相同的客觀條件也許會產生相同的醜惡。諸如在遭受外敵入侵的曆史背景中產生崇洋卑怯、亡國為奴的思想;在私人占有物質資料的條件下,產生自私愛財的貪欲等。唯有經過人性的過濾和篩選,才會去醜存美、去偽存真,凝聚人們的美德。道德應是美的象征。人性則是擇美之篩和過濾器。社會的人們憑借尊嚴、價值、自由、愛美這些共具的善性去取舍社會現象的美醜,對社會行為起蒸發和過濾的作用。在相同的客觀基礎上,經過人性過濾而形成的共同道德,才為道德的繼承提供了可能。

不僅如此,人類具有的共同性對已往的道德美會產生親和力,從而一拍即合,達到吻合點。沒有人的共同性,是無法理解已往的道德美的,甚至會產生排斥力量,造成吐唾相拒的抗力。人類具有共同人性,才使得不同曆史時代的人們有相通之點,從而對已往的道德中的共同因素能發生情的體驗並易於吸收,做到一脈相通,承前啟後,使道德繼承性由可能成為現實。在我國人民中間,漢武帝的雄才大略,唐太宗的從諫如流,諸葛亮的鞠躬盡瘁,曹操的唯才是舉,海瑞的剛直不阿,包拯的秉公執法,被曆代譽為美德,是有不可移易的力量的。什麼叫良能?良能是自祖先以來代代相傳之美德,久成習慣,在個人行為中成為一種不假思索做出的反射運動,這就是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