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論道德的第二土壤(1 / 3)

不講人性和不講道德是一致的。人性丟了,獸性附體;道德崩潰,人性遭殃。這是在社會遭受浩劫中有目共睹的事實。在道德和人性的問題上,我們要弄清它們之間的內在必然性,懂得道德和人性的依存關係,認識倡導道德必須張揚人性的道理,以便讓道德之花在社會主義祖國四處飄香。

道德範疇是人性內容規範化的普遍形式

道德產生於經濟生活之中,一定社會的經濟狀況是產生道德的客觀基礎,這是究其最終根底說的。道德畢竟是在社會意識領域馳騁的具體形式,人性則是社會意識的廣闊領域,從這個意義上講,人性是產生道德的第二原因或第二土壤。馬克思、恩格斯在駁斥唯心主義的“國家把社會成員聯結在一起”的觀點時,針鋒相對地指出:“……正是自然的必然性、人的特性(不管它們表現為怎樣的異化形式)、利益把市民社會的成員彼此聯結起來。”這裏說的“自然的必然性”是指人類為了獲取使自己生存的生活資料的謀取方式,即生產方式的客觀規律,“利益”是指在經濟生活中的地位及對產品的占有,“人的特性”即指人性。

人性是把社會成員聯結起來的鏈條之一,是把人們組織成社會關係的感情紐帶。人性以人類的共同欲望和渴求為內容。欲望和渴求在社會中產生又受社會約束,它既以社會經濟所可能給予的滿足為約束,又以社會的人的共同利益得到保障為約束。離開了約束的欲望和渴求,或曰貪欲,或曰奢求。貪欲和奢求是人性的自我斷送;殃及他人,變成對他人的占有,由斷送自我進而毀滅他人,這是擾亂社會生活和引起爭鬥的一個不可忽視的思想動機。與此相應,便需道德。道德把人的共同欲望和渴求用廣泛遵守的戒律形式固定下來,成為調整和維持這種已有的社會聯係的行為規範。它是普遍遵守和製約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道德是人性的直接從屬品,它是人的德行的規範反映。離開人性的道德,隻不過是無“德”之“道”而已。可見,人性是道德的精神淵藪和根源,道德感情則是人性戰勝獸性在感情上的產物。

人類在各種階段有各種不同的欲望,這是不可避免和超越的。人的自力能起作用的,是使得我們的欲望接受理智的約束;人能自為的是在於有管束欲望的能力與克製自己某種欲望的功夫。道德的重要及作用在於:叫人克製自己的欲望,要能不顧自己的傾向而順從理性所能認為最好的指導,雖則欲望是指向另外一個方向。個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的協調就是道德原則。道德規範是人與人之間的日常交際中的一定關係的反映,是社會對個人行為所提出的要求以及個人對社會應負的義務或責任。

人性統帥道德,道德服從人性。鼓吹權力意誌論的尼采曾經宣稱政治決定道德,認為憑靠強權主宰的道德是真正的道德,“強權即道德”。道德果真由政治決定的話,它就不是調整個人和社會關係的普遍形式了,而成了調整階級之間關係的政策。由此還會推斷出荒謬的結論:一切從政治需要出發製定的政策都是道德的,甚至霸權主義者也會被捧為具有高度道德的人。可見,隻有用人性理論去進行分析,才能解答道德問題的謎,才可斷定奴隸主階級的狂暴的貪欲,封建主階級的卑劣的吝嗇,資產階級的虛偽的至愛等,都不是道德的行為,更不是道德的普遍原則。隻有弄懂了人性與道德的統一,才有可能為人們播下“尊重自己”和“尊重別人”的精神種子。

希望別人把自己看做具有理性的天使,不願意遭到別人的斥責、奚落和冷淡,這是人的自重或自尊。精神受到磨難所帶來的痛苦是最易延續而不易消失的。“樹怕傷根,人怕傷心”,每人都有自尊心,如果用冷嘲譏諷的態度待人,是最易傷害感情而結下難解之怨的。一個人或在徘徊,或遭到挫折,最需要的是別人的同情、諒解和支援,需要得到別人的愛。在這個時候伸出溫暖的手去拉他,是雪裏送炭,會結下珍貴的友誼。患難之交是相互間一座牢不可破的信任的橋梁,能在滿腔熱血之中熔化那種鐵石心腸,使堅冰消融、枯樹發芽。愛的河流不會隻單方流動,對他人傾注愛的暖流,使他受到感動、感染或感化,從而在內心世界發生積極的感情,產生移情體驗,彼此發生共鳴,這是愛的交流。人們在這種交流中前進,使社會聯係更加鞏固。所以,善和惡成為審查和評價人們在交往中的實際行為的基本原則和標準。“善”是對人性的維護,對道德規範的服從;“惡”是對人性的破壞,對道德規範的有意違背。

什麼是道德範疇?道德範疇是表現人們道德關係和道德精神麵貌的一些最本質的概念,是道德實踐的總結。在道德史上,任何一種道德範疇的產生都取決於兩個因素,一方麵是最終的決定作用的客觀曆史必然性,另一方麵是主觀的內在的心理因素。範疇代表著現實的人的品質或屬性,經過過濾它把人性的共同原則和要求,規範化為義務、良心、榮譽和幸福等普遍的形式。

義務是個人對他人或對社會所應負的道德責任,是向人們提出的要為捍衛人性而盡心竭力的普遍要求。就個人說,它要求你做合格的人,具有人的品格,要從內省中排除人性的異化;對社會說,它要你關心他人的人格,從外爭中譴責他人的人性異化。誰若沒有這些想法,便與他家裏的牲口沒有什麼區別了。“江湖義氣”不同於義務,因為它袒護的可能有“真”,也包括“假”;可能有“善”,也包括“惡”;可能有“美”,也包括“醜”。假、惡、醜不是人性的本來物,而是人性異化的派生物。捍衛真、善、美則是道德應盡的義務,因為真、善、美才是人性的本來物,是人性異化的對立麵。

良心是個人在同社會或他人的關係上對自己行為所負的道德責任的認識和感情。惻隱、羞惡、是非、辭讓都屬良心的範疇,是人性的具體內容。良心又是一種道德評價形式,是人的意誌相對自由的表現。人在選擇和評價自己的行為時受良心的指導。私心和偏心不是良心,因為它對光榮和恥辱分不清界限,甚至褒恥棄榮。良心和謙、和、誠、信的傳統美德連在一起。

榮譽是一個人的行為得到社會的讚揚和尊敬,是社會對人性捍衛者的證實,它和恥辱相互反照。恥辱是人的某些行為受到社會的譴責和厭惡,是對人性踐踏者的鞭笞。榮譽和恥辱,都是對個人在與人性相互關係中所起的作用作出的道德評價。凡人一旦懂得榮譽和羞辱的意義之後,榮譽和羞辱對於他的心理便是最有力量的一種刺激,並永遠發生作用,使人走上正軌。我們不反對對個人榮譽的關心。關心個人的榮譽是對自我力量和自身價值的肯定,本質上是對人性的讚揚。能夠尊重自身和他人價值的人,總是以爭取榮譽來勉勵自己更好地為捍衛人性做出貢獻,一旦獲得榮譽時,又往往先人後己,把榮譽讓給別人。

幸福是通過勞動創造去擺脫痛苦和疑惑而獲得的物質或精神的愉快享受,是人性內容的凝聚。對幸福的欲求、理解和享受,人各不同,時各不同,但也不是根本沒有普遍必然的客觀內容和共同標準。所謂幸福,說到底是人性得到維護和發展。不幸總是和人性遭到摧殘連在一起的。肉體受苦,精神荒廢是不幸的標誌。馬克思對資本主義製度下工人不幸的分析就闡明了這點,他說:“……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物質享受是幸福的基礎,是人生存、活動、創造的必不可少的條件,同時,物質生活狀況也將影響著人們的精神生活。一個人如果沉湎於物欲,而缺乏高尚的情操,必然會削弱創造力,這是可悲的,算不上幸福。幸福的核心是人的體力和智力的自由發展。在人有發揮自己體力和智力,發展自己創造力的前提下,物質福利才能成為幸福的源泉。反之,物質福利如果變成目的本身,那就會失去人的麵貌。享受不是對他人的占有,必須建立在勞動創造的基礎之上。隻有勞動創造,才能使人們認識自己生活的意義和享受到生活的樂趣,表現和發展著自己的體力和智力。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創造是一種享受,鬥爭就是幸福。幸福範疇同社會進步,即同社會生活從低級到高級的合乎規律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聯係,所以馬克思隻用“鬥爭”一詞回答他女兒關於幸福概念的詢問。被奴役是不幸的象征。馬克思用“屈服”一詞回答他女兒提出的“你對不幸的理解”時,作了最簡練的概括。“鬥爭”和“屈服”是人性中普遍存在的“自主”渴求的相關語,“鬥爭”為“自主”開辟道路,“屈服”為“自主”準備墳墓。

上述分析,統統說明人性這個東西,既是道德產生的第二土壤,又是道德規範得以確立的思想依據。而道德範疇則是構築在人性王國基地上的城堡,它用普遍立法的形式去維護人性純潔,抵禦汙穢的社會習俗對人性的玷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