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場合道德芻議(1 / 3)

社會就是人類川流不息的交往。場合就是交往的社會。有交往就有自我利益與自他利益、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的關係問題,由此就需要道德調節。這就是我們將要討論的課題:場合道德。

一關於場合道德的概念

場合道德是指固定身份的一方在履行責任,滿足身份固定的另一方的需要時,被滿足者也同時履行責任,實行善意“饋贈”的道德律令體係。

道德也同其他社會現象一樣,是多層次的網絡係統。因此,從不同角度去分析,可以分別認識各個側麵及其關係,從而做出各不相同的概括。這正是分析方法在道德研究中的運用。如果混著一團,不首先把道德整體分解成為不同的各個部分去探討,那麼,就等於阻止分析法對它的進駐。而沒有分析就沒有綜合。因此,也就不會認識道德本身。這是關於場合道德概念提出的一種思考依據。

每個人應有兩個職業,第一是工作職業,或當人民教師,或當營業員……第二是社會職業,即是社會的建設者。第一個職業是個個有別的,第二個職業是人人有份的。在社會交往中,每個人也有兩種身份,一是職業身份,或是教師,或是服務員……第二是社會身份,即是在該場合應負的社會責任。場合道德向進入某個場合的人提出以各種社會要求的形式反映的利益要求,也告誡進入場合的人員不要采取某些行為,而鼓勵他們采取另一些行為。

場合道德和其他道德形態相比,有以下特點:

場所的專業性和身份的定向性彼此同一,這是場合道德的特點之一。

場合道德一定存在於專業場所之中。專業場所是以特殊手段、內容和形式向社會服務的基地。社會的需要既規劃了它應負的特有責任,又提供了向它獲取需要的特有“索求者”,從而構成“提供需要”和“索求需要”的矛盾雙方。這就要求進入場所的雙方必須按照場所規定的方向活動,使場所的專業性和雙方身份的方向性達到一致。商店這個場合的專業性,規定了商品交易是他的方向性。如果有人買貨,售貨員在其場所中反而不賣、漫不經心,或是有人賣貨,而顧客在其場所中佯裝點貨,意在逗樂。這就違背了場合道德,是不道德的行為。可見,場合道德是該場合的專業性所規定的交流者的方向性所表現出來的相關利益矛盾的直接反映結果。從這些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場合道德稱之為特定道德、定向道德。

需要和給予同時受尊重,利益和責任同時往來的饋贈交流性,這是場合道德的特點之二。

交往產生於需要,需要滿足於利益。交往和需要的背後隱藏著利益這一目的。利益的目的必須通過勞動的手段去達到。你使對方感受到的溫暖、善意、關切和操心愈多,你在生活中感受到的樂趣就愈多。雙方都用自己的誠實的勞動相互安撫和慰勞,從中品嚐勞動的甜蜜,看到事業的火炬。因此,場所交往不是赤條條的物物交換,而是感情在交流、道德在交流、精神在交流、理想在交流、靈魂在交流。從這些意義上說,也可以把場合道德稱之為相慰道德、饋贈道德、共勉道德。

道德準則的告示型和道德評價的章法化,這是場合道德的特點之三。

場所活動的專業性規定了其中工作的固有程序性和知識性。作為場所的工作者,由於職業生活的訓練和職業教育的熏陶,使他對該場所的專業要求能夠諳知。但是,場所工作者所了解和熟悉的,恰恰是進入場所交往的非場所的工作者所陌生和茫然的。他們沒有接受這種專業訓練,生活中也不會有“顧客學校”。因此,要求場合道德以形象的圖解形式或簡潔的文字說明,示之以眾,使進入場所的交往者一目了然,循章辦事。從這些意義上,我們也可以把場合道德稱之為章法道德、“頓悟”道德。

階級道德和職業道德,它所要求的主體不是“一個”而是“一群”,是由參加社會生活的不同群體所決定的。場合道德包括教學道德、買賣道德和醫病道德等。它所要求的道德主體不是“一方”,而是“雙方”,是由參加交往的雙方相關要求所決定的。

職業道德是該行業的各個成員應該遵守的道德,它是對職業者一方的要求,是一隻“巴掌”。場合道德則還包括被職業者服務的另一方必須遵守的要求,是對服務者和被服務者的要求,是兩隻“巴掌”。職業道德,隻能規約職業人員。像學生、買者、病友這些不算職業的,但又確實存在的而且是常見不鮮的成分,也應該有其特有的道德規約。這就要倚憑教學道德、買賣道德、醫病道德等,這些場合道德以特有的方式存在而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