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場合道德芻議(2 / 3)

場合道德是進入專門場所的社會成員與其場所的專業人員交往時的共同道德。由於它是“專門場所”,並以其“專職人員”為一方,因此,它有異於公共場所道德;由於它以“非專業人員”為另一方,因此,又異於職業道德。“非專業人員”這一方並不是絕對的“非職業”,僅是他進入場所活動時,必須去掉原先的職業身份而成為該場所規定的交往身份來說的。軍人進入商店,他必須以“買者”的身份進行交往;進入醫院,則以“病友”身份進行交往;進入學校,則以“學員”身份進行交往。在此,“軍人”的身份總是因場所的變易而暫時退卻,並隨著場所的變異和交往的內容不同,而賦予他新的交往身份和不同場所的道德要求。

二關於場合道德的律令

在場合道德體係中,供給與需求的關係是道德調節的基礎。甲方是供應和給予,乙方有需要和索求。甲方要滿足乙方的需要和索求,道德調節就要求他必須無厭和不倦;乙方要獲得甲方的供應和給予,道德調節就要求他懇切和誠摯。於是,不同場合的“供求關係”就在無厭、不倦和懇切、誠摯的道德交流中美好地進行著,是場合道德中的基本原則。

原則是規範的指導。不同的場合道德在其原則指導下化為不同的具體規範。每一特殊的場合道德規範又可以概括出它的特殊原則。

教學道德以無私和謙虛為基本原則。

不僅教要無私,做到有教無類;而且學也要無私,做到學利天下。心既要實,又要虛,虛懷若穀,方能裝下人類知識的寶藏。教學過程就是知識的供求流通過程,它的流通“媒介”不是貨幣,而是“無私和謙虛”。

教學道德的主要規範可以包括為愛書、通心和尚思等內容。一所學校可能具有一切設施,但是,如果沒有書,或者對書無動於衷,那麼它就不能稱為學校。教師和學生都要把讀書當作精神的第一需要,當作饑餓者的進餐。

師生不通心便沒有教育文明。教育勞動的一個最重要的特點就是它自始至終是人們互相影響的過程。教育過程是塑造人,說到底是進行靈魂雕塑。因此學生要把靈魂交將出來,而教師使用的雕具也是知識、世界觀和靈魂。因此,教育的雕塑是靈魂對靈魂的雕塑。不可想象,心不通,而能達到教育目的的。

真正的學校乃是一個積極思考的王國。教師不尚思,隻能把教學內容錄在自己記憶的“磁帶”裏,向學生“重播”,因而沒有肩負起社會賦予他的責任。學生不尚思,就不可能把教師“喂”給他的知識消化,從而使教師的勞動不能轉化為社會的實際利益。這就是尚思作為規範在教學道德中的價值所在。

醫病道德是以同情和勇敢為基本原則。

圍殲死神,戰勝病魔,這是醫生和病者的一致心願和共同任務,但是,患者是通過從病魔的羈絆下掙脫的方式去驅趕死神,醫生是通過對患者機體的矯正或診治方式去消滅病魔。這就使醫生和病者因鬥爭方式上的不同而發生了利益的差異,由此就有道德調節的必要。

醫生和患者相互間的同情是醫病場合道德的第一要義。患者都是機體發生了故障或殘缺的痛苦者,固然需要同情;醫生向病魔開刀,在活人身上動手,艱難、驚險和責任使他如負重荷,也需要患者理解和同情。患者同情醫生,就要接受他的醫療方案,服從他的護理部署,尊重他付出的辛勞,及時把信息反饋給醫生。醫生對病人要同情,無論職位如何,都要“普同一等,皆如至親”,“一心赴救”。

醫生和病者都需要勇敢,這是醫病場合道德另一要義。患者要有與病魔決裂的無畏精神,將真情實意向醫生暴露,讓醫生根據情況分析病狀,作出判斷,擬出方案,對症下藥。醫生更是人類健康的悍驍勇士,在死神麵前,不應有半點怯懦心理;在患者麵前,不應有絲毫畏難情緒。“不讓死神在醫療的王國裏逞凶,不準病魔從我們手裏搶走任何一個人”,這應成為醫生的職業格言。

買賣道德是以公平和惠顧為基本原則。

買賣關係是一種最現實、最直接的,因而也是最顯而易見的物質利益關係。有利益關係,就有產生道德的土壤。要保持顧客與商業售貨員在買賣中的利益,離不開道德調節。

道德調節對賣者的基本要求是“公平”;秤平尺足,明碼標價,保證質量。因為買賣關係是交換關係,隻有“對等”才能實行交換,隻有公平才能取得信譽,維持交換。對買者的道德調節是“惠顧”。惠顧,即光臨照顧,給人好處。顧客購買不能僅僅想到是為了獲得利益,還要想到是去饋贈安慰,給賣者欣悅。買者和賣者既有物物等價交換,又借它作載體實行幸福和諧的交流。為此,雙方都應將心比心。賣者要想到“假如我是一個買者”,任買者百挑而不煩;買者要想到“假如我是一個賣者”,力求挑而不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