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時年道德探討(1 / 3)

所謂時年道德,是指人生不同時期的道德。

道德生活領域是廣闊的,又是連綿不斷的。就它的縱向性領域而言,包括每個人一生中的兒童階段、青年階段、中年階段和老年階段等不同時間,因而應該有相應的兒童道德、青年道德、中年道德和老年道德等不同的規範和準則,並由此構成鏈條式的道德生活,我們稱之為時年道德。

道德是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產生的,用來調整個人與他人以及社會的相互關係的行為規範的總和。因為有人的社會交往,才需要道德的調整。社會生活的豐富性,產生了交往的多樣性,多樣性的交往首先在交往的具體場所和對象不同上得到表現,因而才出現了各種道德規範要求的差異。

就每個人的不同時期而言,他與社會發生交往的具體場所和對象是不同的。兒童常住性的社會主要是家庭和幼兒園,兒童、父母是他交往的主要對象。因此,他所要調整的社會關係,主要是這部分關係。青年交往的社會主要是學校,老師、同學是他交往的主要對象,因此,調整他的行為規範主要是這種社會交往中所需要的道德要求。中年交往的社會主要是事業,同事、同誌是他常住性對象,因此,調整他的行為規範主要是這種社會交往中的道德要求。這就相應地產生了兒童道德、青年道德、中年道德和老年道德這種縱向性的時年道德規範。

人在不同時期的心理特征,是建立時年道德的理論根據。

好奇是兒童的心理特征,發問是學習的開始。因此引導兒童對各種“奇特世界”的辨認,既是對兒童進行智力教育必須考慮的因素,也是對兒童進行道德教育必須考慮的原則。

好思是青年的心理特征。青年的思想像是一匹無韁的駿馬,它在追求,但不一定有正確的目標。因此正確引導青年樹立正確的理想,既是專業教育的前提,又是道德教育的主題。

好勝是中年的心理特征。年富力強,不甘落伍,急於建功,但不一定能正確處理榮譽和失誤的關係。因此正確對待同行,相濟共事,不求虛榮,是中年道德修養的內容。

好安是老年的心理特征。老驥伏櫪,回首前身,既有安慰,也有意足。但不一定能正確處理烈士暮年,壯誌不已的關係。因此,正確對待功績,保持晚節是保持道德不衰的中心。

道德教育的規律性特征,是建立時年道德規範的現實根據。

道德教育是指一定階級或社會,根據一定的目的,有組織地對人們進行係統的道德品質的培養過程。榜樣的示範、競賽的開展、家庭的熏陶、師長的誘導、諍友的直言、文藝的欣賞,都是道德教育的活動形式。僅僅把道德教育理解為課堂的宣講是不全麵的,道德教育是“集群活動”。它是在以情動人、以形感人、以理導人、以境育人。即在“情”、“形”、“理”、“境”等因素中實現對人的品質培養。道德教育中的係統性,決定了具體進行教育時過程的層次性。這些就是道德的規律性特征。

這些特征以道德教育對象的不同,而交替突出。例如對於兒童,則以“形”為主,用崇高的形象使他逐步學習道德品質;對於青年,則以“情”為主,撥動他的心弦,點燃他的激情,使他在感染中逐步融合於高尚的道德品質;對於中年,則以“理”為主,讓他在抽象中去理解道德的具體,自覺地去做有道德的人,對於老年則以“境”為主,他能在複雜艱苦的環境中,自我概括做人的道德規範,自我完善自己的品德。

共產主義是一個運動,共產主義道德教育也是由淺入深的運動過程。兒童時期的口號是:準備著,為共產主義而奮鬥;青年時期是確立共產主義理想;中年時期是為共產主義而拚搏;老年時期是為共產主義而交班。

基於上述原因,提出研究時年道德,即人生中不同時期的道德生活及其準則,並非無中生有或虛妄遐想。

時年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

兒童道德,以戒嬌和堅持天天向上為中心內容。

兒童時期,力不能立,需要撫養。父母均有“望子成龍”之心,但望子成龍首先是教子成人。庸俗的父母,不謀其才,不養其德,每每把嬌慣視為父母的天職;望子成龍的父母,往往隻求其才,不顧其德。這兩種人教育的子女,或者無才無德,或者有才無德,而無德是其通病。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兒童的第一課教育應該以“給的教育”為中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