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於時年道德探討(2 / 3)

所謂“給的教育”,也就是為社會服務、為人民服務的教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給的教育”就是教小孩拿出小小的力量來為他人服務。孩子不是長大了才培養他有為人民服務的思想,而是從小在家庭裏就培養他在服務中學習服務。學習服務的一個重要方麵就是培養他從小參加力所能及的勞動。《晉書·烈女傳》所載陶母教子的事例,給人深刻啟示。荊州刺史加封征西大將軍的陶侃,時人比稱諸葛亮。陶侃之所以一生勤於職守,廉潔自持,德高功劭,名垂青史,是與陶母誌節行廉的德教分不開的。有一次會稽太守範透遇雪寓宿陶家,陶母剪發賣與鄰人,以供客人飯菜;撤掉所鋪草墊,鍘碎以喂客人馬匹。範透慨歎說:“非此母不生此子。”古之有識之士,尚能以“給的行動”影響子女,我們難道不能從中領悟出一些教子的道理麼?

應使兒童養成收藏玩具的好習慣。兒童是好動的,遊戲就是兒童的工作。兒童若有“工作”機會,可以獨立消遣,不至於纏繞父母,於兒童於父母都有莫大的好處。應教育兒童不要暴殄天物,培養他們整潔的觀念和做事井井有條的習慣。

禁止兒童作偽。作偽大多是在父母的影響下而開始的,所以父母必須以誠實的言行影響兒童。

不準兒童打人。父母常常以為兒童年小,做成人的應當讓他,兒童則自以為年紀小,更加強橫起來。強橫之氣既成,則放肆僻邪無所不為。其害之大,不堪設想。

應當教訓兒童顧念別人的安寧。兒童常常不顧念別人的安寧,別人睡眠或生病時,他們不是大聲喊叫,就是狂奔跳躍;別人說話的時候,他們不是從中插話,就是亂唱亂鬧。若不糾正這些壞習氣,則今日之兒童不能顧念他人的安寧,他年之成人將侵犯他人之幸福。

應該使兒童養成同情人的美德。務使兒童對於家庭對於社會能充分同情。培養的辦法可以養成他同情病人開始,進而同情他人和懂得愛人。小的時候有愛人的行為,成人之後則能夠愛人民。

青年道德,以戒奢和立誌為中心內容。

立誌樹立為共產主義奮鬥的遠大理想,是青年走向成熟的標誌。人之可貴就在於有理想,有誌氣,能夠為意識到的目標奮發勇為。誌是什麼?誌就是理想。誌者,翅也,鳥無翅,不能高飛;魚無鰭,不能遨遊;人無誌,則不能遠航。青年要揚起征程的風帆,必須立誌。“不患人之不能,而患人之不勉”。

一切有理想、有誌氣、有抱負的青年,應該立誌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有誌者四海為家,凡在事業上有所成就的人,無不經過艱苦的磨煉。我國明末傑出的地理學家徐霞客十九歲時,父親病逝。服喪期滿之後,他便想出遊,但又顧念母親年邁,心中猶豫不定。母親覺察兒子的心意後,不囿於“父母在,不遠遊”的舊習,力勸兒子出遊,鼓勵他“傾泄四海,踔蹋五嶽”。在母親的支持、讚助下,徐霞客矢誌遊曆三十多年,足跡遍及大半個中國,積累了豐富的資料,寫出了極具科學價值的《徐霞客遊記》。

現在,有些青年把前程安排盯在父母身上,甚至在談戀愛時,首先考慮的也是“一看老人工資大不大,二是獨此一家無牽掛,三要退休替我抱娃娃”。對長輩的依賴之心,無絲毫掩飾。人生在世,理應幼則仰食父母,長則反哺雙親。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青年,所“哺”者又不應限於父母,應當以為人民服務為榮,以解放全人類為榮。但連自己的衣食起居尚且沒有決心承擔,又怎麼談得上挑起為人民服務的重擔呢?

因此,必須對青年進行開眼界、長見識、壯誌向,為崇高目標而獻身的道德教育。

中年道德,以戒妒和拚搏為中心內容。

人到中年,立業成家。既還保持著青年的朝氣和活力,又具有老成莊重的素質。

中年人應當正確處理好下列六個關係,即:為人民做好事,要擺正客觀條件和主觀努力的關係;要擺正工作成績和自己努力的關係;要正確對待困難,也就是要擺正克服困難與爭取勝利的關係;要同一切錯誤的邪惡的東西作鬥爭,也就是要解決相信真理與堅持真理的關係;要正確認識進步與失誤的關係;要擺正客觀事物不斷發展和不斷學習的關係。總起來就是一句話:任何時候都要多多要求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