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節 一味追求幸福,恰恰阻礙了幸福(1 / 1)

人人都想獲得幸福,女人亦是如此。想要得到夢寐以求的幸福,就要把握好“度”,這個“度”包括你自身見識的高度、涵養的深度、視野的廣度、衡量人和事的尺度、看問題的角度、追尋目標的速度、內心的溫度,以及人生的態度。女人如果在這些方麵都能做到張弛、進退有度,那麼也就離幸福不遠了。

卡耐基如是說

追求幸福,急功近利地追求幸福,卻往往得不到幸福,而那些很泰然的,懂得變通的人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幸福。

俗話說得好,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對幸福的追求也是這樣,並不是想到就能得到的。

有一位高僧,是一座大寺廟的住持,因年事已高,心中思考著找接班人。一日,他將兩個得意弟子叫到麵前,這兩個弟子一個叫慧明,一個叫塵元。高僧對他們說:“你們倆誰能憑自己的力量,從寺院後麵的懸崖下麵攀爬上來,誰就是我的接班人。”

慧明和塵元一同來到懸崖下,那真是一麵令人望而生畏的懸崖,崖壁極其險峻、陡峭。身體健壯的慧明信心百倍地開始攀爬,但是一會兒,他就從上麵滑了下來。慧明爬起來重新開始,盡管他這一次小心翼翼,但還是從懸崖上麵滾落到原地。慧明稍微休息後又開始攀爬,盡管摔得鼻青臉腫,他也絕不放棄……

讓人遺憾的是,慧明屢爬屢摔,最後一次他拚盡全身之力,爬到一半時,因氣力已盡,又無處歇息,於是重重地摔到一塊大石頭上,當場昏了過去。高僧不得不讓幾個僧人用繩索將他救了回去。

接著輪到塵元了,他一開始也和慧明一樣,竭盡全力地向崖頂攀爬,結果也屢爬屢摔。塵元緊握繩索站在一塊山石上麵,他打算再試一次,但是當他不經意地向下看了一眼後,突然放下用來攀上崖頂的繩索,整了整衣衫,拍了拍身上的泥土,扭頭向著山下走去。

旁觀的眾僧都十分不解,難道塵元就這麼輕易地放棄了?大家對此議論紛紛,隻有高僧默然無語地看著塵元的去向。

塵元到了山下,沿著一條小溪順流而上,穿過樹林,越過山穀……最後沒費什麼力氣就到達了崖頂。

當塵元重新站到高僧麵前時,眾人還以為高僧會痛罵他貪生怕死、膽小怯弱,甚至會將他逐出寺院。誰知高僧卻微笑著宣布將塵元定為新一任住持。眾僧皆麵麵相覷,不知所以。

塵元向其他人解釋:“寺後懸崖乃是人力不能攀登上去的,但是隻要於山腰處低頭看,便可見一條上山之路。師父經常對我們說‘明者因境而變,智者隨情而行’,就是教導我們要知伸縮退變啊!”

高僧滿意地點了點頭說:“若為名利所誘,心中則隻有麵前的懸崖絕壁。天不設牢,而人自在心中建牢。在名利牢籠之內,徒勞苦爭,輕者苦惱傷心,重者傷身損肢,極重者粉身碎骨。”

然後,高僧將衣缽錫杖傳給了塵元,並語重心長地對大家說:“攀爬懸崖,意在勘驗你們的心境,能不入名利牢籠,心中無礙,順天而行者,便是我中意之人。”

生活中我們似乎都在不斷地攀爬通往幸福之路的絕壁,碰得頭破血流也要往上爬。而實際上,這絕壁根本就爬不上去,但是我們總以為隻要自己堅持就可以,如果我們能夠像僧人塵元一樣回頭看一看,或許會發現另一條可以通往崖頂的路。

有時候我們追求幸福,卻發現通往幸福的路很難,而真正的原因則是此路不通,但是我們卻隻顧著低頭走路,而不回頭看看是否還有別的路可以通。就像一個女人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但總是執迷不悟,認為自己是對的,常常為此傷心淚流,愛上一個不該愛的人就如同攀爬這根本上不去的懸崖一樣,沒有結果,而且自己隨時可能掉下來摔個粉碎。

有些女人被金錢所惑,找老公一味地要找有錢人,一味地以這個為標準,最終錯過了不少更好的人,等到過了結婚的年齡,再匆匆的結婚,婚姻也不是很幸福。其實在開始的時候如果回頭看看這條路通不通,最終也不至於是這個結果,人有時候過於天真,認為自己就是對的。追求幸福,急功近利地追求幸福,卻往往得不到幸福,而那些很泰然的,懂得變通的人往往會獲得意想不到的幸福。

莊子在《逍遙遊》表達的“神人無己,聖人無功,至人無名”正是最好的總結。逍遙遊是一種最難得的人生狀態,不穿越“財”的浮塵霧障,幸福永遠是不可企及的。幸福追求不來,它在遠方等你,等你超越富貴的浮雲,而追求幸福本身就是幸福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