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的症狀
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見病和多發病,處於這個年齡階段的人,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出現一些狀況。可是,發生這些狀況時,老人往往以為堅持一下就好了,事實上,那是身體提示出來的一些信號,也許在發生那些小狀況的時候,老人已經患上冠心病了。
(1)勞累和精神緊張的時候,胸骨後或心前區悶痛,或緊縮樣疼痛,並向左肩、左上臂擴散疼痛,持續3~5分鍾。稍微休息後,疼痛自行緩解。
(2)幹體力活兒的時候出現胸悶、心悸、氣短。稍微休息,狀況自行緩解。
(3)進行健身運動就出現頭痛、牙痛、腿痛等。
(4)飽餐、寒冷或看驚險影片時出現胸痛、心悸。
(5)晚上睡覺枕頭低了,感到胸悶憋氣,需要墊高枕頭才覺得舒適;熟睡或白天平躺著,突然胸痛、心悸、呼吸困難,需馬上坐起來或站起來才能緩解。
(6)房事或用力排便時出現心慌、胸悶、氣急或胸痛不適。
(7)聽到周圍的鑼鼓聲或其他噪聲便引起心慌、胸悶。
(8)反複出現脈搏不齊,不明原因心跳過速或過緩。
如出現上述狀況,建議去醫院做些檢查,以便盡早發現冠心病,實際上越早發現冠心病或其危險因素,越是節省開支。至少誰也不想每天都與藥丸和隨時可能發生的“心髒危機”打交道吧?
因此,建議老年人應定期做以下檢查:
(1)若屬於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就要請醫生查看是否需要接受心電圖檢查。若需要進一步的檢查,醫生會安排做一項運動試驗,比如測出在踩固定腳踏車或踩運動平板機時的心電圖。
(2)至少每年做一次血壓檢查。
(3)至少每年做一次血糖檢查。
(4)冠狀動脈造影是檢查冠心病最準確的方法,但價格較高。
(5)如果在你發現危險信號而及時檢查後,檢驗結果不正常或有其他易患冠心病的危險因素,建議你每年做一次或多次血膽固醇化驗。
老年人與癔病
癔病是意識領域狹窄及運動——知覺係統障礙的疾病。在老年期,典型的癔病並不少見,其中以女性居多。
癔病患者一般具有某些性格特征,如情緒不穩定和感情勝過理智,容易從一個極端轉向另一個極端。特別是待人接物,友好時如同手足,愛之欲其生;交惡時猶如仇敵,恨之欲其死。對暗示敏感,周圍人的隻言片語或神態變化都能起暗示作用。喜歡以自我為中心,希望得到大家注意、讚賞和同情,因而說話、動作矯揉造作和誇張。想象力豐富並好幻想,有明顯癔病性格特征的人,受到一定的精神刺激就容易發病;身體虛弱、長期勞累、精神壓抑也會誘發癔病的發作。
老年人適應能力減弱,當遇到困憂和刺激時不易擺脫。但也正是在老年期,人會遇到特殊的變化,如親朋故去、家庭不和、鄰裏不睦、身患疾病等。人到老年易動感情,顯得幼稚、不穩定。所以人們常把老人叫“老小孩”。老人大腦部分退化,對感情的控製能力較差,因此易患癔病。癔病的臨床表現多種多樣,人稱癔病患者是“疾病模仿家”,即各種疾病的症狀都可能被癔病患者模仿表現出來。
癔病根據症狀可分為兩類:主要表現在軀體方麵的稱為轉換型,表現在精神方麵的稱為分離型。老年人轉換型癔病主要表現為運動性麻痹,如偏癱或截癱、失聲(聲帶癱瘓造成),以及失明(對周圍光刺激仍能感覺到)等。此外,還有疼痛等症狀。據報道,一老年婦女腹痛劇烈,曾因此而作過數次腹部手術。查其病曆時發現她從年輕時起,遇到精神刺激便有位置模糊的劇烈腹痛,並堅決要求手術。隻要作了腹部手術(不動內髒),腹痛便可消失。醫生請精神科大夫會診,確診為癔病。老年人的分離型癔病,其症狀多表現為興奮騷動。患者可大哭大鬧、大笑大唱、並能做各種表演,好似在台上演戲,或是像鬼神附體,如“跳大神”的巫婆。還有的貌似癡呆,讓指鼻子,她指眼睛,讓伸右手她伸左手。雖然如此,病人在處理關鍵、複雜的問題上,還是較清楚的。癔病的病程一般比較短,大多突然出現、突然消失,隻有極個別者曆時較長。發作終止以後,病人不能回憶發作時的狀態。
具有癔病人格的人,特別是有過癔病發作史的人,應該注意控製自已的感情和注重理智,不能任憑感情自由發泄,更不能以此作為要挾別人、折磨親人的手段。家裏有人患了癔病,應多給予慰藉,切不可將其發作時的言語、動作當做笑話。平時對其既不能百般遷就,也不能過於冷漠。在其遇到委曲、不滿時,既不能隨聲附合、推波助瀾,又不能置若罔聞。而是在生活中幫助病人冷靜、客觀地分析事物,避免斤斤計較。但患癔病的人都很敏感又十分愛麵子,與其談話時一定要注意分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