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留意身體信號——及早發現及早治療(3)(2 / 3)

心絞痛的症狀

心絞痛是由於冠狀動脈供血不足、心肌急劇而短暫的缺血缺氧引起的、以陣發性胸前區壓迫性悶痛不適為主要表現的臨床綜合征。

本病發病以40歲以上男性多見,常見誘因為勞累、情緒激動、飽食、天氣變化、急性循環衰竭等。發病原因多見於冠狀動脈粥樣硬化,亦可見於主動脈狹窄或關閉不全、梅毒性主動脈炎、肥厚性心肌病、先天性心髒病、風濕性心髒病等。中醫學將心絞痛因症狀不同分別分為“心悸”“胸痹”“心痛”等症。其發病主要與年老體虛、飲食、情誌失調及寒邪內侵等有關。其病機理有虛實兩方麵。虛為心脾肝腎虧虛、心脈失養;實則為寒凝、氣滯、血瘀、痰阻等痹阻心陽、阻滯心脈。

典型的心絞痛發作有以下症狀:突發胸痛,可放射至左肩、左背;疼痛多為鈍性疼痛,呈縮窄性、窒息性或伴嚴重的壓迫感;常有一定的誘發因素,如精神緊張、情緒激動、飽餐、過度勞累等;曆時短暫,常為1~5分鍾;休息或含用硝酸甘油片後能迅速緩解。

糖尿病的症狀

糖尿病是一種常見的代謝性內分泌疾病,是胰島素絕對或相對分泌不足所引起的包括糖、蛋白質、脂肪、水及電解質等代謝紊亂,病情嚴重時導致酸堿平衡失常。其特點為血糖過高,糖尿、葡萄糖含量減低及胰島素釋放試驗異常。

糖尿病患者的典型症狀有多尿、煩渴、多飲。病人尿意頻頻,多者1晝夜可20餘次,夜間多次起床小便,影響睡眠。不僅尿次多,量也大,一日總尿量常在2~3升以上,偶可達10餘升。多尿失水後便口渴頻飲,飲水次數及飲水量均大增。善饑多食,食欲常亢進,易有饑餓感,一日進食5~6次,主食多達0.5~1kg,菜也比正常人多吃1倍以上,但仍不滿足;疲乏、消瘦、虛弱、麵容憔悴、精神不振、勞動力減弱。皮膚瘙癢、四肢酸痛、麻木、腰痛、性欲降低、陽痿不育、月經失調、便秘、視力障礙等。有時發生頑固性腹瀉,每日大便2~3次或5~6次,呈稀糊狀。體位性低血壓、大汗淋漓、大小便失禁等。

糖尿病晚期常出現嚴重並發症,如糖尿病酸中毒、昏迷、感染、心血管病變、腎髒病變、神經病變、眼病變等。

腦血栓的症狀

腦血栓是腦動脈自身病變使管腔狹窄、閉塞或在狹窄基礎上形成的血栓引起的局部腦組織急性缺血性壞死,與腦栓塞、腦分水嶺梗塞及腦腔隙性梗塞等合稱為腦梗塞。臨床上表現為偏癱、失語等局灶性神經功能的缺乏。動脈粥樣硬化是腦血栓形成的最常見病因,並常伴隨著高血壓。腦血栓好發於大腦中動脈、頸內動脈起始部及虹吸部等部位。本病屬中醫“中風”“偏枯”等病證。

腦血栓大都在病人安靜的時候形成,故多發生在睡眠中,甚至短暫的午睡後也可能發病。病人往往是一覺醒來發現一側肢體不能動彈,1~3日後病情達到高峰。開始時僅有手臂力弱,以後逐漸加重,2~3日後手臂完全不能動,意識常是清楚的,由於血栓的部位不同,故症狀也不一樣。有的病人出現“三偏”症狀,即半側身體偏癱及偏身感覺障礙和偏盲;有的病人上下肢無力,甚至完全癱瘓;有的病人出現不同程度的語言障礙,如講不出話或聽不懂別人說的話;有的病人眩暈、惡心、嘔吐;有的病人出現複視,走路不穩,東倒西歪。多次腦血栓形成可使智力明顯減退,不能辨別方向,簡單的加減法也不會計算。

脈管炎的症狀

脈管炎是血栓閉塞性脈管炎的簡稱,該病是一種慢性進行性動靜脈同時受累的血管疾病。主要侵犯四肢血管,尤以下肢多見。多與寒冷、潮濕、吸煙、外傷等外因刺激有關。內因可與神經調節功能紊亂及免疫因素有關。致使肢體中小動脈痙攣,血栓形成,動脈閉塞,局部缺血缺氧,以致肢端壞死,指(趾)節脫落。

主要表現為肢體缺血以及因缺血所致的遊走性靜脈炎、缺血性神經性病變和繼發感染。病程演變可分為三期。

1.I期為局部缺血期

(1)間歇性跛行:患肢發涼、麻木或足底發緊感。當行走一定距離時,小腿或足底出現抽痛或脹痛,休息可緩解。隨著病情發展,間歇性跛行症狀加重。

(2)遊走性血栓靜脈炎:患肢淺靜脈呈紅色條索,數周後可消退。一段時間後又可在不同或同一部位出現,伴有疼痛和觸痛。

(3)足背動脈或脛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2.Ⅱ期為營養障礙期

(1)靜息痛:休息狀態患肢仍疼痛不可忍耐,尤以夜間為甚,疼痛呻吟不止,徹夜不眠。

(2)肢體營養障礙:皮膚幹燥變薄,汗毛脫落,小腿肌肉萎縮,皮膚發冷,膚色蒼白或潮紅,動脈搏動消失。

3.Ⅲ期為組織壞死期

具有I、Ⅱ期症狀,同時可見肢端發生潰瘍或壞疽。初期為幹性壞疽,常先在一個或兩個趾端或趾甲旁出現幹枯發黑,逐漸累及整個足趾,脫落後常形成難愈的潰瘍。如繼發感染,幹性壞疽可轉為濕性壞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