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健康來自平常細節——老年人的健康生活小常識(1)(1 / 3)

老年人要注意時常檢測血壓

血壓的升高是遺傳基因與外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導致的。外界環境會導致人體發生一係列神經體液方麵的適應性調節。季節會影響血壓的變動,老年人更是如此。隨著晝夜溫差的逐漸拉大,血壓也悄悄地在升高。這主要是受氣溫的影響,夏季皮膚血管擴張,秋冬季皮膚血管收縮所致。

有證據表明,氣溫每降低1℃,收縮壓升高1.3mmHg,舒張壓升高0.6mmHg。秋天溫度下降,人體內的腎上腺素水平上升,體表血管收縮以減少熱量的散發,同時腎上腺素又可使心律加快,這樣就會導致血壓的升高。這對正常人來說沒有什麼,但對於高血壓患者來說就不得不警惕了,一定要注意平時的監測和正常用藥。

高血壓病患者可以通過定時自測血壓來確定降壓效果,24小時晝夜血壓波動是很大的,而且由於體力和腦力活動的影響,24小時血壓波動可達到50/20mmHg,而夜間血壓最低。除了血壓的自發性變異外,病人到醫院檢查時,血壓也會升高,所以自測血壓比在醫院測壓能更客觀地反映血壓狀況。一般白天血壓有兩個高峰期,即上午6~10時及下午4~8時,在這兩個時段測血壓,可以了解一天中血壓的最高點。測壓前至少應休息5分鍾以上。

測壓時,患者的身體要放鬆,血壓計袖帶須正確放置,且與心髒位置保持在同一水平線上。充氣要快,放氣時要緩慢,使用聽診器者,聽診器位置放在動脈上,聽動脈音,讀出血壓值並記錄下來。最好同時記錄脈搏的次數。一次測壓後,應隔2~5分鍾再測壓一次,以兩次測壓的平均值為血壓值。

應巧妙地掌握服藥時間。一般情況下,服用長效降壓藥者,可在早上6~7時服藥,因為此時病人剛起床,外界氣溫相對較低,可以起到預防作用。服用短效降壓藥者,除早上6~7時服一次藥外,可在下午4時左右再服一次,天氣漸涼的傍晚時分,藥效剛好發揮作用。

為了監測藥物的降壓效果,有必要分幾個時段自測血壓。一是每日清晨睡醒時即測血壓,此時血壓水平反映了藥物降壓作用的持續效果和夜間睡眠時的血壓狀況。如果夜間睡眠時血壓和白天水平相同,則應適當在睡前加服降壓藥;二是服降壓藥後2~6小時測血壓。因為短效製劑一般在服藥後2小時達到最大程度的降壓,中效及長效製劑降壓作用高峰分別在服藥後2~4、3~6小時出現,此時段測壓基本反映了藥物的最大降壓效果;三是在剛開始服用降壓藥或換用其他藥物時,除了以上這些時段外,應該每隔數小時測量一次,或進行24小時血壓監測,以確認降壓效果及血壓是否有波動。

正確掌握自測血壓的時間,能較客觀地反映用藥後的效果,幫助醫生及時調整藥物劑量及服藥時間,決定是否需要聯合用藥以達到更好控製血壓的目的。此外,患者及家屬在生活中應注意根據天氣變化增減衣物,不宜進食生冷食物,多吃蔬菜水果。

腿足保健方法七種

加強腿足保健,對於延緩衰老有重要意義,以下介紹七種腿足保健法,供大家參考。

1.浴足

用熱水泡腳,特別是用生薑或辣椒煎水洗腳,可較快地擴張人體呼吸道黏膜的毛細血管網,加快血液循環,從而使呼吸道黏膜內血液中的白血球及時地消滅侵襲人體的細菌和病毒,使人體免受感染。經常站立者,易患“下肢靜脈曲張”疾病,而足浴能加快腿部血液循環,使腿部的靜脈血液及時向右心回流,有利於減輕腿部的靜脈瘀血,防治下肢靜脈曲張。另外,臨睡前用熱水泡泡腳,還有助於安神去煩,催眠入睡,使睡眠更加深沉和香甜。

2.摩腳

洗腳後,雙手搓熱,輕揉搓相關部位或穴位,可全腳按摩,也可局部按摩,多摩湧泉穴(足心)或太衝穴(一、二足趾關節後)或太溪穴(內踝高點與跟腱之間凹陷中)。對頭昏、失眠、厭食、麵色晦暗、疲勞、高血壓、便秘等有防治作用。

3.高抬腳

每天將雙腳翹起2~3次,平或高於心髒,此時腳、腿部血循環旺盛,下肢血液流回肺和心髒的速度加快,得到充分循環,頭部可得到充足而新鮮的血液和氧,同時對腳部穴位、反射區也是一個良性刺激。部隊行軍後都知用此法迅速消除疲勞,平時抬腳也有好處。

4.搓揉腿肚

以雙手掌緊夾一側小腿肚,邊轉動邊搓揉,每側揉動20次左右,然後以同法揉動另一隻腿。此法能增強腿力。

5.扳足

取坐位,兩腿伸直,低頭,身體向前彎,以兩手扳足趾和足踝關節各20~30次,能鍛煉腳力,防止腿足軟弱無力。

6.扭膝

兩足平行靠攏,屈膝微向下蹲,雙手放在膝蓋上,膝部前後左右呈圓圈轉動,先向左轉,後向右轉,各20次左右。可治下肢乏力、膝關節疼痛。

7.甩腿

一手扶物或扶牆,先向前甩動小腿,使腿尖前向上翹起,然後向後甩動,使腳尖用力向後,腳麵繃直,腿亦盡量伸直。在甩腿時,上身正直,兩腿交換各甩數十次。此法可預防半身不遂、下肢萎縮無力及腿麻、小腿抽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