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魏征含蓄諷喻太宗(1 / 1)

唐太宗晚年陶醉於升平日久,逐漸改變了即位之初那種虛心納諫的開明作風,開始有點討厭批評了。

有一次,著名的諫臣魏征向太宗進諫時,言辭十分激烈,駁得太宗啞口無言,憤憤退朝。回到後宮時,他還滿臉怒色,狠狠地說道:“豈有此理!等我找個機會,非殺死這個莊稼佬不可,省得他一天到晚總來揭我的短,找我的麻煩!”長孫後聽了大吃一驚,趕緊迫問:“又是哪個大臣觸怒了陛下,惹您發那麼大的火?”太宗氣憤地講起剛剛在朝廷裏發生的事。長孫後進一步追問:“老臣魏征忠言耿直,你經常在我麵前誇讚他,今天為什麼反倒要殺他呢?”太宗火氣仍未消除:“魏征這老兒,每次進諫,我都洗耳恭聽,無所不納。可是他越來越不像話,竟然對我耳提麵命起來,連一點麵子都不給留。他這樣當眾羞辱我,搞得我下不來台,哮,不殺他,難解心頭之恨!”

長孫氏是一位深明大義的皇後,是太宗的賢內助。她往往在太宗任情使性不能接受臣下進諫的時候,進行規勸,從而起到了一定的調節作用。她早已發現皇上近兩年來有點陶醉於歌舞升平,討厭批評。可是如果因此就對皇上講一些該像當初一樣虛心納諫的大道理,正在發怒的皇上不僅聽不進去,可能還會火上加油。該怎麼辦呢?長孫後琢磨了一會兒,想出了一個辦法。

她回到自己的寢宮,就像準備參加盛典一樣,整整齊齊地穿上朝服,重新來到太宗的寢宮中,向太宗請安。太宗看見長孫後這副打扮,不知是何原因,很覺奇怪,忙問:“你今天這是怎麼了,幹嗎要穿朝服見我?”長孫後滿臉堆笑,高興地答道:“我給陛下賀喜來了。”“喜從何來?”太宗更加茫然了。長孫後一本正經地說:“我聽說主明臣直皇上英明了,大臣就會盡職盡忠,敢於直言諍諫,如果皇帝昏聵了,周圍就隻會有阿諛奉承之徒。如今陛下英明,所以大臣魏征等敢於直言無隱,敢於當著您的麵批評您的缺點。我榮幸地在後宮服侍您,看到您身邊有魏征這樣一些忠臣保駕,為朝廷盡心竭力、使大唐的江山萬年長久,我怎能不來祝賀呢!”唐太宗這才恍然大悟。他雖然覺察出皇後是在替魏征說情,在拐彎抹角地批評自己不虛心納諫,但是他感到皇後這樣做,於國於己都有利,因此轉怒為喜,要殺魏征的念頭也煙消雲散了。同時,他對皇後更敬服,對魏征的進諫也更能虛心聽奴了。此後,太宗便更加虛心地聽取魏征和他人的意見和批評,聞過必改,形勢一天比一天更好。

名師點評:

所謂“含蓄諷喻”的說辯方法,是指對於那些不喜歡聽取反麵意見的人,特別自以為至高無上,唯我獨尊的地位顯赫的人,勸說的人不宜或不便直言相陳,隻能采用委婉曲折,借他物或故作姿態等方式,把要表達的思想隱含其中,以此表達說服他人的目的,但必須把握好分寸,能取得應有;的效果。此外,魏征曾先後向唐太宗麵陳了二百餘事,其中:曾提出“兼聽則明,偏信則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等典故,至今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