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雖然適應性強,能抗旱、耐貧瘠、抗病蟲,多數地方都作為農業先鋒作物,種植在荒山、荒坡、荒地、荒灘上,而且管理粗放,因而產量不高。所以要獲得紅薯高產優質,必須加強田間管理。
紅薯全生育期管理主要掌握三個要點:前期穩長;中期健壯;後期遲衰。田間管理共分為三個階段,現分述如下:
(一)紮根緩苗階段的管理
紮根緩苗階段是從栽後長出新根到塊根開始形成,曆時1個月左右。這個階段以提高成活率,查苗補缺,苗齊苗壯為主。紅薯栽後3~5天內,要逐行查苗補缺,以保證全苗。對弱苗、小苗重點施肥澆水,保證全田長勢一致。栽秧後,如遇大旱,應及時澆緩苗水,以利紮根成活。隔10~15天中耕一次,鬆土、提溫、消滅雜草,促進植株迅速生長和塊根形成。
(二)分支、結薯、塊根膨大階段的管理
栽插後30~40天隨著溫度升高,莖葉生長加快,塊根陸續形成並膨大;7月上旬至8月下旬莖葉茂盛生長,塊根迅速膨大,葉麵積係數達到最大。這一時期的田間管理要做到促中有控,控中有促。一般肥力的薯田要以促進莖葉生長,促進薯塊膨大為主,可用0.5%尿素加1%磷酸二氫鉀混合液作葉麵施肥1~2次;在高肥水條件下,紅薯很可能出現瘋長現象,應以控製地上部瘋長,促進養分積累和向地下部輸送,促進薯塊迅速膨大。控製地上部瘋長的具體做法:
1.改翻蔓為手提蔓
紅薯進入雨季,在氮肥過多的情況下,莖葉生長茂盛,節根容易滋生,分散養分,不利於光合產物向塊根輸送。為防止這種現象,過去不少農民習慣為紅薯翻蔓。其實紅薯翻蔓既費工又減產,主要是翻蔓後莖葉損傷嚴重,打破了葉片接受光能的最佳分布,降低葉片製造養分的能力。據試驗證明,紅薯翻蔓,光合強度降低30%,呼吸強度增加了19%,減產10%~20%。因為紅薯葉片是進行光合作用、製造有機養分的器官,在一定的葉麵積範圍內,莖葉生長越健壯,合成的養分就越多,薯塊的產量也就越高。據中國農科院前紅薯研究所試驗,翻蔓兩次莖葉損傷16.3%,減產6.5%;翻蔓三次莖葉損傷40.8%,減產17.5%;翻蔓五次莖葉損傷50.6%,減產28.3%;所以翻蔓這種傳統方法應該淘汰。生產上應把翻蔓改為提蔓,提蔓避免了莖葉損傷,不破壞葉片的分布,有利於高產。但提蔓不宜過多,一般1~2次即可,時間在8月底前結束。方法是:當田間澆水或雨後,用手將莖蔓輕輕提起,挪到另一個地方,這樣就不會打亂原來的葉層,紅薯莖蔓也不會再長節根了。
2.打頂摘心
打頂摘心可控製主莖長度和長勢,促進側芽和分支生長,使株形分散,改善光照條件,增強植株的光合功能。此法能抑製莖蔓徒長,避免消耗過多養分,從而將營養集中到塊根上。具體做法是在紅薯定植後,主莖長度達12節時,將主莖頂端生長點摘去,促進分支發生。待分支長至12節時,再將分支生長點摘去。摘心長度約1.6厘米,即1葉1心,摘除頂心的時間以晴天中午為好。注意,旱薄貧瘠土地因生長勢弱,不要摘心。
3.剪枝
一般大田剪枝會減產,隻有當莖蔓葉瘋長時,可適當剪去部分枝葉,改善通風透氣條件,有增產作用。但千萬要注意適度,隻要莖蔓不嚴重重疊,就不要剪枝。
4.噴植物生長素
紅薯莖蔓葉瘋長時,可用植物生長素抑製莖葉徒長。一般使用50%矮壯素加水500~1000倍噴灑莖葉,或噴0.01%多效唑,每667平方米用多效唑50~100克,或縮節胺7~15克,對水50~75千克,對封行後繼續旺長的植株進行葉麵噴霧。根據莖蔓葉瘋長程度,瘋長嚴重的可噴2次。噴灑時根據莖葉長勢、品種特性、土壤肥力等靈活采用藥品、藥品劑量及用藥次數。若噴2次,應隔2周後再噴。噴植物生長素是為了有效地抑製徒長,增加產量。所以對不瘋長的植株不能噴植物生長抑製劑。